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特点,并评估其在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中的潜在预测价值,为脓毒症患儿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2021-2022 年确诊为脓毒症的 204 例患儿为实验组,同期 89 例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实验组根据有无合并休克分为脓毒性休克组(70 例)和脓毒症组(134 例)。 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感染部位、有创呼吸机支持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病原菌分布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等],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素原氨酸(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 结果:脓毒性休克组 PCIS 低于脓毒症组(P<0. 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有创呼吸机支持率高于脓毒症组(P<0. 05)。 脓毒性休克组患儿腹腔感染比例高于脓毒症组,呼吸道感染比例低于脓毒症组(P<0. 05)。 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和对照组 T3、T4、FT3、FT4、TSH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其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 实验组治疗 1 周后血清 T3、T4、FT3 及 FT4 水平均较入院时升高(P<0. 05)。 甲状腺激素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分析表明,T4 水平是影响脓毒症进展为脓毒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甲状腺激素各项指标在脓毒症患儿疾病严重程度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 T4 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 746,较 FT4、T3 及 FT3 的 ROC-AUC 更大,预测性能更好。 结论: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儿均存在甲状腺激素水平不同程度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随着病情加重,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更显著。 血清 T3、T4、FT3、FT4 水平的降低可作为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且血清 T4 水平降低是脓毒症进展为脓毒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 PCIS 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有较好相关性,对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建丽  黄莉  徐艳霞  周茉  唐熔  凌萍 《贵州医药》2013,37(3):201-20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在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发生情况以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脓毒症患儿756例资料,对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其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年龄因素、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治疗情况、病原菌检测以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2596例危重患儿中,脓毒症患儿756例,发生率29.1%(756/2596).其中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253例,发生率33.5%(253/756);心肺复苏213例,发生率28.2%(213/756);756例患儿中221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发生率29.2%.58例死亡,病死率26.2%(58/221).呼吸机治疗时间15 208 h,平均171.17 h.患几年龄分布以≤3岁最多,共计466例,占61.6%(468/756).呼吸系统疾病是脓毒症最常见的感染性原发病(69.9%,538/756),细菌感染占脓毒症明确病原学的75%(471/756),其中G+菌和G-菌感染分别为54.76%和44.35%.死亡105例,病死率13.8%(105/756);死亡患儿平均年龄0.79岁.放弃治疗、自动出院95例,自动出院率37.6%.死亡相关因素为PCIS评分与机械通气两项指标,死亡病例PCIS评分显著低于存活患儿.结论 脓毒症是PCIU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生率高,患儿年龄越小,PCIS评分越低,病死率越高;如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需要机械通气治疗,则治疗难度更大,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须重视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危重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动脉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重度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在住院患者中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约为30%,而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为50%~60%。因此,有必要对如何提高脓毒性休克患儿生存率积极探寻有利因素,从而给予有力的干预措施,使得病死率降低。本研究对72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平均动脉压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35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90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综合治疗,研究组给予以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凝血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情况。结果研究组血小板(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D-D)检测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共发生10例(11.11%)MODS事件,其中累及2个、3个脏器系统各4例,累及4个脏器系统2例。对照组13例(28.89%),依次为7、4、2例。两组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辅助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胱抑素C(Cys-C)变化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脓毒性休克重度组25例、脓毒性休克轻度组23例患儿入院时的HDL-C及Cys-C,并与健康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25例进行对比分析。脓毒性休克重度组、轻度组于入院后1、3、6、9d动态监测以上指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死亡情况和住院天数。结果脓毒性休克重度组、轻度组入院时的HDL-C明显降低,Cys-C明显升高,这两个指标3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94.105、344.863,P值均小于0.01)。脓毒性休克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病死率明显较高(χ2=0.023,P<0.05),存活者住院天数及HDL-C、Cys-C恢复正常水平时间明显延长(t值分别为11.433、9.731、3.501,P值均小于0.01)。结论 HDL-C、Cys-C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血清HDL-C越低、Cys-C越高,其病情程度越重,恢复正常水平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5例临床资料,依据脓毒性休克预后情况,将出院后60 d内死亡纳入死亡组(36例),出院后60 d内存活者纳入存活组(4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腹症合并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14例急腹症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休克组;另选同期急腹症无脓毒性休克患者为对照,设为非休克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病史、手术治疗、器官障碍数量、降钙素原、低蛋白血症、凝血障碍、疾病类型、血容量不足、血乳酸增高、病程,分析脓毒性休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腹症患者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休克组年龄<6岁、基础病史、器官障碍数量≥2个、降钙素原≥0.5 ng/ml、低蛋白血症、血容量不足、血乳酸增高、病程>7 d占比高于非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BMI、手术治疗、凝血障碍、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提示年龄<6岁、基础病史、器官障碍数量≥2个、降钙素原≥0.5 ng/ml、低蛋白血症、血容量不足是脓血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腹症患者的脓毒性休克发生率较高,该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年龄、基础病史、器官障碍数量、降钙素原水平、低蛋白血症、血容量不足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蛋白水平与儿童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做为研究对象,其中好转存活24例,死亡26例;对50例患儿进行白蛋白监测,同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监测,观察白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的白蛋白值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功能障碍器官数目的增加,白蛋白值越低,病死率逐渐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模型检验χ2=26.781,P=0.000,模型有统计意义。白蛋白OR值=1.125,白蛋白可做为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白蛋白可作为感染性休克患儿预后不良和疾病严重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联合D-二聚体(D-D)及降钙素原(PCT)检测用于儿童感染病情的早期评判的价值.方法 选取ICU收治的感染性疾病重症患儿86例,根据PCIS结果分为危重组患儿43例(评分70~80),极危重组患儿43例(评分低于70分),对2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清PCT、D-D及PCIS评分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CIS与PCT及D-D之间关系,并对影响患儿死亡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28 d预后,ROC曲线分析,PCIS、PCT及D-D对预测28 d患儿生存情况.结果 极危重组患儿血清PCT和D-D水平明显高于危重组患儿(P<0.05);血清PCT和D-D水平均与PCIS呈显著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D-D、PCIS均为影响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CT、D-D和PCIS预测患儿28 d生存ROC曲线下面积为分别为0.875、0.872及0.863(P<0.01).结论 儿童感染危重患者的血清PCT和D-D是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联合使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笪伟  张泓 《安徽医药》2020,24(6):1171-1173
目的评估皮肤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CRT)在脓毒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 5月至 2019年 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 73例,根据脓毒性休克病人 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 35例)与死亡组( 38例),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病人 CRT,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分析 CRT预测脓毒性休克病人预后的阈值及其灵敏度与特异度等诊断试验评价指标。结果死亡组 CRT明显高于存活组[ 5.50(4.40,5.90)s比 2.20(1.90,2.80)s,P<0.05]。 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 AUC=0.83,最佳截断值为 2.4 s时预测脓毒性休克病人死亡,灵敏度高达 94%,特异度为 84%。结论脓毒性休克 6h液体复苏后 CRT可以预测脓毒性休克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对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的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 54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入住PICU主要疾病(第一顺位)。所有患儿入院24 h内完成PCIS评分,入院48 h、出科时再次评分。比较不同评分患儿脏器损害数、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PICU住院费用和预后情况。结果入住PICU患儿主要疾病(第一顺位)包括重症肺炎604例(39.1%)、休克306例(19.8%)、严重脓毒症128例(8.3%)等。入院PCIS评分越低的患儿发生脏器损害数越多,机械通气比例越高,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48 h及出科PCIS评分>80分患儿比例明显高于入院PCIS评分>80分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PCIS评分≤70分患儿PICU住院时间长于/PICU住院费用高于71~80分、>80分患儿[5.00(2.00,11.00)d比5.00(2.25,8.00)、3.00(2.00,5.00)d, 2.28(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间确诊败血症组81例、临床诊断败血症组61例、非败血症组172例,对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I/T)、C-反应蛋白(CRP)及其不同临界值进行诊断评价.结果:CRP、PLT、I/T、WBC异常在确诊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RP>8 mg/L、I/T≥0.16、PLT≤100×109/L、WBC增多(≤3 d者>25×109/L;>3 d者>20×109/L)或WBC减少(<7×109/L)时,各指标敏感性分别为34.6%、18.5%、8.6%、21.8%;特异性分别为80.7%、85.8%、87.1%、83.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8.4%、31.3%、18.9%、33.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0%、75.2%、73.3%、73.6%;Youden指数分别为1.53、0.043、-0.043、0.051.联合两项或两项以上非特异性指标时,特异性均在90%以上.结论:CRP、PLT、I/T、WBC异常在新生儿败血症中具有诊断意义,以CRP的诊断价值最高.CRP>8 mg/L、I/T≥0.16、PLT≤100×109/L、WBC增多(≤3 d者WBC>25×109/L;>3 d者WBC>20×109/L)或WBC减少(<7×109/L)各指标特异度均高,误诊率均较低,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理想界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儿童Ⅲ期手足口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Ⅲ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结局将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儿在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方面的差异,选择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芋期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性别、发病时间、入院时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峰值、乳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鄄MB)、最大心率以及肺水肿、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入院时昏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循环衰竭[OR=9.785,95% CI(2.457,38.959)]、乳酸水平[OR=1.310,95% CI(1.022,1.681)]、白细胞计数[OR=1.156,95% CI(1.025,1.303)]、入院时 PCIS[OR=0.866,95% CI(0.783,0.957)]是Ⅲ期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循环障碍、血乳酸水平、白细胞计数升高及入院时PCIS低提示Ⅲ期手足口病患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在小儿脓毒症不同病情阶段中的动态变化,以期尽早干预,同时为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9月我院PICU脓毒症患儿4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脓毒症组15例,严重脓毒症组15例,MODS组10例。对入选患儿应用危重病例评分法进行危重症评分(PCIS),检测各组0、1h、6h、12h血乳酸,并计算血乳酸清除率。结果 (1)脓毒症、严重脓毒症、MODS患儿早期血乳酸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严重脓毒症与MODS患儿1h血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6h血乳酸清除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严重脓毒症及MODS患儿PCIS与血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S与血乳酸清除率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早期血乳酸及血乳酸清除率对评价脓毒症患儿病情和预测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肠内营养实施时机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延迟肠内营养,观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MODS发生率及多次手术率均少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提高脓毒性休克预后,减少并发症、MODS及多次手术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具有比延迟肠内营养更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前后乳酸水平和液体复苏后乳酸清除率,研究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重庆儿童医院PICU2006-2009年住院的脓毒性休克患儿行液体复苏,测定液体复苏前及复苏后血乳酸值,并计算相应的乳酸清除率,分析与性别、器官功能衰竭、预后的关系。结果液体复苏前乳酸值与性别、死亡或存活无差异,但与器官功能衰竭数目有相关性。液体复苏后各时间段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在存活及死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评估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价值较乳酸高,液体复苏后各时间段乳酸和乳酸清除率与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有相关性(P<0.05)。结论动态监测乳酸清除率较单纯一次乳酸值更能预测脓毒性休克预后。  相似文献   

17.
王国粉  杨肖蓉  任婵  苏瑜  王英 《安徽医药》2018,22(2):257-260
目的 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脓毒性休克组(脓毒性休克组又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的RDW水平,同时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动脉血乳酸(La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等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患者R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入院后1、3、5、7、10 d的RDW升高(P<0.05)。入院第1个24 h脓毒性休克组RDW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成正相关性(r=0.836,0.683,0.589,0.727,0.311,P<0.05)。RDW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联合可以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预测能力。 结论 RDW水平升高对脓毒症具有预示作用,同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具有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优化复苏集束化策略对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经急诊重症监护室(ICU)收住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5例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优化复苏集束化策略)32例和对照组(采用拯救脓毒症运动经典方法)33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器官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的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人选后3d、7 d SOFA评分分别为(9.1±2.5)分、(8.2±2.8)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的(10.1 ±3.3)分、(9.5±3.1)分(=4.52、3.99,均P<0.05);治疗组28 d病死率为28.1%,低于对照组的48.5%(x2=12.84,P<0.05).结论 早期应用优化复苏集束化策略可以明显改善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年龄对LCR、NT-proBNP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价值的影响。方法:选回顾性研究方式,搜集2020-06~2021-06来我院就诊的8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资料,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年龄段划分标准分为年轻组(≤44岁)和老年组(≥60岁),以患者入院28天内死亡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死亡为预后不良,存活为预后良好。测患者术后1、3、5d乳酸清除率(LCR)、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年轻组与老年组LCR、NT-proBNP、APACHEⅡ评分差异。结果:术后1、3、5d,老年组的LCR与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年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及老年组预后良好者的LCR与NTproBNP水平明显均较预后不良者有明显升高(P<0.05);老年组ROC曲线显示,LCR、NT-proBNP两项联合预测脓毒性休克预后的AUC为0.72,灵敏度为95%,优于LCR、NT-proBNP单项检测(P<0.05);青年组ROC曲线显示,LCR、NT-proBNP两项联合预测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β1受体阻滞剂对早期脓毒性休克病人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及探讨其影响病人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54例确诊为脓毒性休克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人。根据是否使用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72 h循环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CT)、肌钙蛋白I(CTnI)、血乳酸(Lac)水平的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等。所有病人再根据28 d的生存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72 h后治疗组心室率(HR)(90.6±8.9)次/分低于对照组(118.4±23.1)次/分(t=5.916,P<0.001),两组病人心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72 h液体平衡量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CT)、血乳酸(Lac)水平、机械通气时间和病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住ICU时间、肌钙蛋白I(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死亡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CTnI、Lac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β1受体阻滞剂使用率(31.6%)低于存活组(62.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nI>1.21 μg/L、APACHEⅡ评分>19.5分是早期脓毒性休克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β1受体阻滞剂是影响病人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β1受体阻滞剂可降低脓毒性休克早期病人的心率和心肌氧耗,减轻心肌损伤,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以缩短住ICU时间,可能是此类病人预后的潜在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