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冯峰 《中医正骨》1992,4(1):32-33
一般情况下,桡骨头脱位常合并尺骨骨折(即孟氏骨折),单纯创伤性桡骨头脱位作为肘部的一种孤立性损伤临床上相当少见、有学者也将其称为副孟氏损伤。由于这种损伤常与先天性桡骨头脱位相混淆,因此,其确切的发病率尚难估计。截止目前英文文献检索不超过80例,可见这种损伤尚未完全被认识。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其作一全面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2.
3.
小儿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以下简称CDH),为儿童先天性骨关节畸形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约占3.9%,它是指婴儿出生后,因先天因素或出生后的其他因素使单侧和双侧股骨头脱出髋臼外,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5.
手法复位治疗创伤性髋关节前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髋关节脱位在全身关节脱位中较常见,其中以髋关节后脱位多见,髋关节前脱位少见,仅为髋关节脱位的12%左右^[1],文献中也较少论及。临床容易将髋关节后脱位与前脱位混淆,造成误诊甚至误治。自2000—2006年,作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髋关节前脱位8例,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天性髋脱位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7种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髋脱位549例,得到6个月-17年随访的496例中,优75.21%,良13.26%,可6.97%,差4.69%,优良率88.47%。临床观察表明,手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最佳年龄为3-5岁。术式的选择需根据患儿的年龄、脱位程度、髋臼及股骨头发育情况而定,不能只采用某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创伤性脱位牙再植效果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创伤性脱位牙再植的成功率.方法:对24例36颗创伤性脱位牙患者行再植治疗,随访1~2年.结果:25颗成功,6颗有效,5颗失败,有效率69.4%.不同治疗时间、不同保存方式之间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脱位牙再植效果与就诊时间、保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术后髋关节僵硬的发生率高,寻找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改善病儿的髋关节功能。方法:本院收治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导致髋关节僵硬患者36例(41髋)。采用系统的康复手段:功能锻炼,麻醉下手法授动,手术松解,术后配合功能锻炼。结果:优6例6髋,良25例30髋;差5例5髋,优良率87.8%。结论:功能锻炼,麻醉下手法授动,手术松解及术后配合功能锻炼,对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术后并发髋关节僵硬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字形弹力复位带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髋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中医正骨》2000,12(1):37-37
  相似文献   

11.
改进型髋臼成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的手术治疗改进为了更好地解决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髋臼狭窄,股骨头相对大的臼,头包容;为防止术后并发再脱位;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增加术后髋关节的稳定等问题。术式的方法在Pem berton 术式的基础上,在股骨头复位后用髋臼上方的髂骨外板形成骨瓣翻转覆盖股骨头以增加包容;髂骨截骨处的植骨块横形植入并以加宽的部分压在翻转的臼盖上增加其稳定度;为矫正股骨近段前倾角过大而作股骨上段截骨旋转的同时将远段截去1~1.5cm ,以减轻复位后的股骨头压力,又利用截下的股骨块切成四瓣嵌在髂骨植骨块的上面增加髂骨松质骨的强度。手术后结果,髋关节复位后很稳定;臼头包容增大;髋臼指数纠正在20 度内;未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随访结果髋关节功能恢复好,Trendelenburg 氏征阴性。因此,经改进后的手术方法对该病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并发症增加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髋脱位(CDH)是小儿骨科常见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先天畸形之一,文章主要以与先天性髋脱位相关的基因作一综述,旨在探索先天性髋脱位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3.
谭涛  孙庆  王君强  秦学敏 《四川中医》2010,28(5):115-117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通过温针及完善的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采用温针及功能锻炼;对照组24例只采用功能锻炼。两组分别于治疗前、疗程后以及疗程结束第3个月时进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分,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近期和远期Harris评分和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配合功能锻炼可以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全髋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共9例中低钾血症3例,脱位2例,肺部感染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髋部浅表感染1例。9例均为围手术期管理不当所致,经及时治疗均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围手术期管理不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观察《医林改错》之身痛逐瘀汤熏洗双下肢加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与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防治的临床对比。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11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将三组病人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结论:身痛逐淤汤熏洗双下肢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悬垂踩踏法整复肩关节脱位的机理,并比较内收内旋与外展外旋两种固定法的效果。方法:采用悬垂踩踏法整复初发性肩关节脱位80例,并随机分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内收内旋法与外旋外展法固定,随访其肩关节功能测定结果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关节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27.5%,治疗组复发率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在并发肩关节病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悬垂踩踏整复法治疗初发性肩关节脱位符合解剖及生物力学原理,复位后外旋固定法较内旋固定复发率低,且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制骨蚀汤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髋术后髋关节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以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2例.2组均行股骨头坏死病灶切除人工骨植入术,术后予常规预防感染、镇痛等治疗,观察组加用自制骨蚀汤,连续治疗3个月,随访至术后9个月,观察2组Harris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急性髋关节脱位中医闭合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闭合性髋关节脱位患者40例,术前常现禁饮禁食。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监测呼吸、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SpO2),面罩吸氧,静脉注射丙泊酚1.5~2.5mg/kg,40~60s注完,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复位术,观察呼吸、循环变化及苏醒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法复位成功,手术时间15s~4min。麻醉诱导平稳,对呼吸、循环有轻度影响,复位过程中,SpO2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11例患者小于90%,面罩吸氧后即恢复。血压、心率较麻醉前减低,发生率分别为40.3%和75.3%,病人肌肉松弛,无体动及呕吐。苏醒时间为(7±2)min,醒后偶有恶心、头昏、头痛等发生。结论:异丙酚麻醉用于关节脱位后中医闭合手法复位,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简便,诱导快,苏醒迅速而完全,无需病人变动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痛复位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60岁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36例行物理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预防。分别于入院时,术后1 d1、0 d查血常规、凝血四项;于入院时,术后10 d、1个月、3个月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了解有无下肢DVT,记录术后引流量,2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10例发生DVT,发生率25%,实验组术后2例发生DVT,发生率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选取病例数较多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后引流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一例出现出血并发症。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对血小板、血红蛋白、凝血机制无影响,未明显增加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保守疗法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68例(99髋)患儿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分为≤12个月、13~15个月、≥16个月组3个年龄段。3个年龄段患儿均采用相同的保守治疗方法,统计治疗结果及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结果:优良率12月以下患儿为93.75%,13~15个月以下患儿为81.48%,16个月以上患儿为70.00%。≤12个月年龄组与13~15个月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5个月年龄组与≥16个月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年龄组与≥16个月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9髋中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41髋(41.4%,41/99),其中12个月以下患儿5髋(15.6%,5/32),13~15个月患儿18髋(66.7%,18/27),16个月以上患儿18髋(45.0%,18/40)。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概率3个年龄段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因素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后并发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治疗效果及脱位程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