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次全切除后采用圆形吻合器行残胃.空肠端侧吻合的实验与临床可行性。方法Beagle's犬12条,随机分成A、B两组,在胃窦切除后分别以器械或手工行残胃-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3个月后,以器械行残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测量残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处及邻近的十二指肠周长;并观察残胃空肠端侧吻合口直径及愈合情况。选择163例远端胃癌患者,随机分成C、D两组,C组89例,D组74例。胃次全切除后,分别以器械或手工行残胃-空肠端侧吻合术,手术后观察吻合口漏、狭窄等并发症,1年后行稀钡上消化道造影,观察吻合口钡剂通过和2h后残胃钡剂残留情况。结果手术后12条Beagle's犬术后均恢复良好,残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处及邻近的十二指肠周长分别是(6.46±0.06)cm,(7.26±0.12)cm。残胃空肠端侧吻合口及小弯侧三角处愈合均良好,A、B两组吻合口直径分别为(1.18±0.13)cm和(1.20±0.09)cm。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55,P=0.804)。1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吻合口漏、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年,2组分别行上消化道稀钡造影,均显示吻合口无明显狭窄,钡剂通过顺利,2h后残胃仅见少量钡剂残留。结论胃次全切除后应用器械行残胃-空肠端侧吻合能够在残胃的原位完成消化道重建,降低吻合难度,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胃次全切除后采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残胃-空肠端侧吻合的临床和实验体会.方法 Beagle犬12条,随机分成A、B两组,在胃窦切除后分别以器械或手工行残胃-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3个月后,以器械行残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测量残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处及邻近的十二指肠周长,并观察残胃-空肠端侧吻合口直径及愈合情况.选择145例远端胃癌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71例,B组74例.胃次全切除后,分别以器械或手工行残胃-空肠端侧吻合术,手术后观察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1年后行上消化道造影,观察吻合口钡剂通过和2 h后残胃钡剂残留情况.结果 12条Beagle犬术后均恢复良好,残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处及邻近的十二指肠周长分别是(6.46±0.06)cm和(7.26±0.12)am;残胃空肠端侧吻合口及小弯侧三角处愈合均良好,A、B两组吻合口直径分别为(1.18±0.13)cm和(1.20±0.09)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5,P=0.804).1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年,两组分别行上消化道稀钡造影,均显示吻合口无明显狭窄,钡剂通过顺利,2 h后残胃仅见少量钡剂残留.结论 胃次全切除后应用器械行残胃-空肠端侧吻合能够在残胃的原位完成消化道重建,降低吻合难度,确保足够的胃切除,避免撕裂脾脏和脾周血管.  相似文献   

3.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患者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 ,我科于 1992年1月至 1998年 6月对 5 0例胃底、胃体癌行全胃切除空肠P袢(单通道消化道重建 )和空肠间置袢式代胃进行对比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 ,按术式分为 2组 ,行全胃切除空肠Ρ袢组 2 5例 ,行空肠间置袢式代胃组 2 5例。空肠间置袢式代胃组平均年龄为 5 6岁 ,平均手术时间 3 2h ,术中出血40 0ml,术后无吻合口瘘 ,术后进食时间为 7d。2 手术方法 :空肠间置袢式代胃术式 :全胃切除后 ,将空肠距屈氏韧带 2 0~ 40cm处切断 ,将吻合器经空肠远端置入 ,于 70~ 80cm处与近端肠管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胃底贲门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人组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拟行根治性胃切除的123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1例,在根治性胃切除术后分别行空肠间置吻合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月行胃排空试验和食管下段pH值测定以评估患者食管反流情况.追踪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2月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3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空肠间置吻合组、食管残胃后壁吻合组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分别有1例(2.4%)、10例(24.4%)和7例(17.1%)患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分别有1例(2.4%)、7例(17.1%)和8例(19.5%)患者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发现钡剂反流入食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6.9±0.2、6.8±0.1和6.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术后1年,3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疲劳、恶心呕吐、疼痛症状、便秘及腹泻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均P〈0.05);空肠间置吻合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恶心呕吐、便秘及腹泻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近端胃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采用空肠间置吻合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均能够满足消化道重建的需要,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空肠间置吻合重建术在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是比较理想的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非离断式Roux-en—Y空肠储袋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8例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手术后分别行非离断式Roux-en—Y空肠储袋吻合术(A组,69例)、P型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B组,50例)和Orr式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C组,49例)进行消化道重建。观察各组患者消化道重建的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其中无瘤生存超过1年的121例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6和12个月时的体重、进食量、预后营养指数(PNI)和Visick分级指数]进行分析对比。结果A、B、C组消化道重建时间分别为(30±7)min、(57±6)min和(48±6)min;A组时间最短,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未发生吻合口瘘或十二指肠残端瘘等术后并发症。A、B、C组碱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3%(2/46)、7.7%(3/39)和5.6%(2/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ux潴留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2%(2/46)、17.9%(7/39)和19.4%(7/36),A组明显低于B、C组(P〈0.01)。术后6个月和12个月,A组体重和进食量的恢复均优于B、C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3组PNI均下降(P〈0.05);12个月时,A组PNI与术前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的Visick分级指数Ⅰ~Ⅱ级均优于B、C组(P〈0.05)。结论非离断式Roux-en—Y空肠储袋术是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6.
全胃切除术后两种代胃术式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单腔空肠间置代胃术(Henley术)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加P袢型贮袋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在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将31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16例),单腔空肠间置代胃术(Henley术);B组(15例),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加P袢型贮袋。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营养参数及体重变化,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种术式都有一定的“代胃”功能。术后A组血红蛋白(102±11)g/L,总蛋白(6.8±3.9)g/L,体重下降(1.0±1.7)kg;B组血红蛋白(98±12)g/L,总蛋白(6.3±3.0)g/L,体重下降(4.0±2.3)kg;两组总蛋白与体重下降数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血浆营养参数及体重增长指标优于B组。结论间置空肠代胃术是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较为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后的两种重建术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后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4年6月至2007年1月期间我院行近端胃癌次全胃切除连续病例59例,依据重建方式分为2组:胃食管侧端吻合重建组(GE组)和调节型双通道间置空肠重建组(GIE组),GIE组重建在残胃与食管间增加一段长35 cm的连续性间置空肠,对比分析2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结果 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吻合口漏、倾倒综合征及中度以上贫血病例发生.术后1和6个月体重、RBC、Hb、Alb、PNI值以及其相对于术前的变化值[术后1个月RBC(P=0.006)、Hb(P=0.001)相对于术前的变化值除外],GIE组和GE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IE组术后腹部症状和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的Visick评分优于GE组(P<0.001):GIE组主要为Ⅱ级(74.2%),GE组主要为Ⅲ级(64.3%).与GE组比较,GIE组术后并未延迟首次化疗时间(P>0.05),手术时间延长(0.35士0.13)h(P=0.01).结论 调节型双通道间置空肠消化道重建在近端胃次全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防止癌细胞残留和改善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梁寒 《消化外科》2014,(2):92-97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是常用的术式,但是由于手术破坏了防反流结构,造成残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管状胃消化道重建,采取食管残胃前壁吻合及幽门成型可以在残胃残端形成类似胃底结构,防反流作用明显,基本保持了胃的解剖结构,具备食物的贮存与消化功能。间置空肠可以有效防止反流,连续间置空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对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和1例食管胃结合部间质瘤患者实施近端胃切除术,术后分别采取了管状胃食管吻合和连续间置空肠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相关}肖化道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全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患者中,胃癌76例,恶性淋巴瘤8例,平滑肌肉瘤2例;Ⅱ期17例,Ⅲ期48例,Ⅳ期21例。根治性全胃切除48例,姑息性全胃切除38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28例,肝动脉置MT药泵28例。消化道重建方式:食道十二指肠吻合术12例,食道空肠袢式吻合术15例,食道空肠Roux en Y吻合术29例,间置空肠加袋术30例。术后并发症18例,其中吻合口漏3例,胰瘘1例。术后症状:烧心21例,倾倒综合症18例,餐后上腹饱胀15例,腹泻12例,吞咽困难9例。结论:全胃切除后,间置空肠加袋术在改善患者术后症状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是比较理想的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早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近端胃癌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手术风险及对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施行近端胃切除的13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按照消化道重建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食管残胃吻合组、空肠间置组和管状胃成形术组,并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以及远期临床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6、12个月白蛋白的变化体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食管残胃吻合组、空肠间置组和管状胃成形术组的病例数分别为70,28,34例。3组患者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食管残胃吻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65±38)min明显短于其他两组,空肠间置组为(200±43)min,管状胃成形术组为(185±41)min;术中出血量管状胃成形术组明显多于其他两组。3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返流症状,其中食管残胃吻合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3组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导管相关感染、肺部感染等,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体质量减轻情况,管状胃成形术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其术后血清白蛋白计量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手术时间有所延长,但空肠间置术患者术后食管返流症状明显减轻,其他并发症并未增加,且术后体质量及营养恢复优于其他组患者。空肠间置术为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方法:对2001年6月—2008年6月所施行的全胃切除术采用保留幽门空肠间置术和食管空肠Orr式Roux-en-y吻合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对其术后12个月无肿瘤复发的96例患者进行营养状况(体重、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观察对比。结果: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间营养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保留幽门空肠间置重建组较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组倾倒综合症和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更低。结论:保留幽门空肠间置重建术可作为早、中期上半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重建时的优先术式,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不能行保留幽门空肠间置重建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建立成年Beagle犬远端胃大部切除模型,探讨远端胃大部切除连续空肠间置对Beagle犬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Beagle犬随机分为连续性空肠间置组(连续间置组)、Billroth Ⅱ吻合组(毕Ⅱ组)、空肠孤立间置组(孤立间置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在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分别行毕Ⅱ式、空肠孤立间置、连续间置术后犬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和胆囊收缩素的水平.结果 连续间置组术后2个月血浆胃泌素水平餐前为(2.2±0.7)ng/L、餐后为(3.9±0.8)ng/L,均低于术前的(3.8±1.0)ng/L、(5.3±1.6)ng/L,P<0.05.连续空肠间置组术后2个月餐后血浆胃泌素水平为(3.9±0.8)ng/L,高于其他2组的(2.7±1.0)ng/L和(3.6±0.6)ng/L,P<0.05;连续间置组术后2个月血浆胃动素水平餐前为(577±204)ng/L、餐后为(1003±209)ng/L,均高于术前的(429±128)ng/L、(854±218)ng/L,P<0.05.连续间置组术后2个月餐后血浆胃动素水平为(1003±209)ng/L,高于其他2组的(840±205)ng/L、(986±189)ng/L,P<0.05;连续间置组术后2个月血浆胆囊收缩素水平为(19.6±2.0)ng/L,高于术前的(19.0±2.0)ng/L,P<0.05,低于其他2组的(22.2±2.1)ng/L、(20.1±2.5)ng/L.结论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行连续性空肠间置能使犬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在术后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而血浆胆囊收缩素则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Application of double tract digestive reconstruction of jejunal interposition after proximal gastrectomy LIU Wei-bo*, ZOU De-ling, HONG Tian-zi, et al. *Cancer Surgery, Jinjiang City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e , Jinjiang 3622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OU De-ling,E-mail??zoudeling4@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ign the ideal digestive reconstruction after proximal gastrectomy to prevent reflux esophagitis.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ouble tract digestive reconstruction of jejunal interposition during March 2007 and July 2008 at Jinjiang City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No patient died and there was no annastomotic ledkage, dumping syndrome occurred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s of operating duration and the bleeding volume. Half year later, about ninety percent of patients could take about 200-400 g food at each meal (3 or 4 times a day). No severe reflux esophagitis was found by the gastroscopic examination, Eighty-nine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not any syndrome of reflux esophagitis and their body weight approached to the preoperative level. Conclusion Double tract digestive reconstruction of jejunal interposition has several advantages including less reflux esophagitis, the higher quality of life, the higher acceptance of chemotherapy. It is a ideal digestive reconstruction after proximal gastrectom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近端胃癌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术后营养状况及胆囊结石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82例行近端胃切除患者资料,其中40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术(EG组) ,19例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术(JI组) ,23例行双通道空肠间置术(DTR组),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及胆囊结石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DTR组及JI组较EG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术后发生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DTR组与JI组发生率低于EG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营养状况比较(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DTR组和JI组均优于EG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2年累计发生胆囊结石比较,DTR组与JI组发生率低于EG组(P<0.05)。 结论早期近端胃癌采用空肠间置吻合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并且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3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治疗SiewertⅡ型和Siewert 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fic junction,AEG)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Siewert Ⅱ型和Siewert Ⅲ型AEG患者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31例行食管残胃吻合术(A组)、33例行双通道空肠间置术(B组)、29例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术(C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3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B、C组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术后短期营养状况(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比较,B、C组均优于A组(P<0.05);3组患者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发生率分别为35.5%、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的AEG患者行空肠间置术(双通道、单通道吻合)较传统食管残胃吻合术具有更好的术后短期营养状况及较少的术后并发症,尤其在RE方面,空肠间置术具有明显优势,是AEG行近端胃切除患者理想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全胃切除术后,间置空肠代胃术(jejunalpouchreconstruction,JIP)和RouxenY吻合法消化道重建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0月168例病人行全胃切除术后,分别行JIP和RouxenY吻合消化道重建病人术后1年的进食量、体重、血浆营养参数变化、代胃肠管的储存及排空功能、食管下段胆酸及pH值等术后生存质量指标。结果JIP组间置空肠扩张,术后营养状态及生存质量优于RouxenY吻合组,且消化道不良症状及胆汁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结论全胃切除后,采用间置空肠消化道重建简单易行,并可明显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连续空肠间置对比格犬术后的营养状况、肌电活动及胃肠道排空的影响.方法 对30只比格犬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通过连续空肠间置(连续间置组,9只)、毕Ⅰ式吻合(毕Ⅰ组,6只)、毕Ⅱ式吻合(毕Ⅱ组,7只)和孤立间置(孤立间置组,8只)4种不同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比较术后4组实验犬的体质量、血常规、肝功能、肌电活动及胃肠道排空时间.结果 术后12周,连续间置组实验犬体质量为(9.65±1.54)kg,明显高于其他3组[毕Ⅰ组(9.25±1.76)kg,毕Ⅱ组(9.31±1.54)kg,孤立间置组(7.77±1.46)kg,均P<0.05].术后4周,连续间置组实验犬预后营养指数为2671.9±49.9,明显高于孤立间置组(2440.9±54.3,P<0.05)和毕Ⅱ组(2555.9±54.7,P<0.05),但与毕Ⅰ组(2791.8±54.3)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连续间置组空腹及餐后空肠起搏频率均显著高于毕Ⅱ组和孤立间置组(P<0.05),但与毕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间置组空腹及餐后反口方向起搏频率则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连续间置组、毕Ⅰ组、毕Ⅱ组和孤立间置组食物排空率分别为95.4%、91.3%、93.1%和9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毕Ⅰ组和毕Ⅱ组比较,连续间置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腹腔粘连更重、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更慢(均P<0.05).结论 对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不能行毕Ⅰ式吻合重建者,可优先考虑连续性空肠间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式。方法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前瞻性入组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Ⅱ型和Ⅲ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1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S吻合组(80例,采用3S空肠间置法吻合)和传统吻合组(73例,采用食管残胃后壁吻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3S吻合组与传统吻合组手术时间[(163.2±12.3) min比(154.7±14.1) min]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5%(6/80)比13.7%(10/7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术后6月开始,3S吻合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维生素B12等营养指标均明显高于传统吻合组(均P<0.05)。术后18月,3S吻合组较传统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降低[20.0%(16/80)比46.6%(34/73), P<0.01],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160.8±8.1) min 比(61.1±10.8) min, P<0.01]。术后QLQ-C30量表调查结果显示,3S吻合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吻合组(P<0.05)。结论Ⅱ型和Ⅲ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后采用3S空肠间置法进行消化道重建,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可改善患者的远期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