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自立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内、儿、妇科,尤精内科。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刻苦钻研,造诣颇深,堪称一代经方大师。平日处方用药,颇有傅青主、王清任等大家风范,主药用量很大,如细辛、枳壳、丹参等药物动则数两;...  相似文献   

2.
冲击疗法是一种现代医学疗法,而作为传统中医学,也有冲击疗法。中医冲击疗法可以体现在某味药、某方或多方合用上。如已故著名老中医岳美中在治疗泌尿系结石时金钱草用量高达120g,效果显著。他总结了一整套方法,其中冲、化、移法,见《岳美中医论集》,其中的“冲”正是冲击之意。“冲击”应用到中医临床,就有扭转病势、快速祛邪、着力调整等意,  相似文献   

3.
一、读了《中医杂志》1961年第6期岳美中先生的《方药用量在施治上的重要性》和该刊1962年第8期殷鹤龄、顾伯伦两先生的《也谈“君臣佐使”》及1963年第2期秦学义先生的《再谈“君臣佐使”》三篇文章之后,启发很大。各论都有一定见地,值得学习;但笔者也有不同看法之处,愿提出商榷。(1)岳同志说:“古代名医制方,在君臣佐使的配伍上都讲究用量,如李杲云:‘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  相似文献   

4.
根据《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剂量记载并结合个人临证中应用半夏的实践经验,提出修改《中国药典》有关半夏等中药用量的建议;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生半夏可用至50~120 g;建议中药用量裁定权归还给临床中医师,以此确保中医治疗急症、重症和疑难病症的优势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烟酒病因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1]第六版规划教材与五版相比,第六章《病因》增加了许多内容,如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增加了“结石”,第四节《其他病因》增加了“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内容,笔者读来,都觉得十分可取。社会在前进,疾病在变化,中医...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唐代中医性药的研究成果,为现代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中医性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唐代中药著作和方书如《新修本草》、《十全要方》等所记载的单味和复方性药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结果:唐代对中医性药的研究己十分完善,己认识到单味性药84种,有名复方30多首。在性药的使用方法上己趋多样化,有各种内服和外用剂型用于临来。结论:唐代对中医性药的认识和应用为后世的中医性药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当前研究和利用中医性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万俊 《国医论坛》2009,24(1):49-49
笔者曾对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作过简单统计,《中药学》中除去外用药和涌吐药不常用外,其他药共390多味,每味药用量在6~10g者有160多味,占48%左右,用量在10~15g者有110多味,占32%左右,两者相加即占80%多。剩下不足20%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总结《脾胃论》中李东垣结合时令运用风药的特点:春季多用解表并能升阳的风药以发散邪气并鼓舞阳气,如升麻、柴胡、防风、羌活、藁本等,且用量稍大;夏季与长夏多用入阳明、少阳经的风药,如葛根、升麻、柴胡等,与入太阴经的苍术、白术等相配伍,以引领气机,升阳除湿,清降暑热,且用量较小,味数也相对少;秋季针对秋凉外束、湿热未退的特点,多用除湿之力较强的风药以宣散外郁,开泄燥结,并能除湿,如羌活、独活、防风等;冬季多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力较重的风药或同用多味风药以快速祛散寒邪之郁闭。  相似文献   

9.
从中药剂量的不确定性,常用中药临床超《药典》剂量应用的普遍性,《药典》的使命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临床中医生用药量与遵守《药典》规定剂量的"两难"困境。认为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超出《药典》规定剂量现象较为普遍,不能简单的认定医生"违法",而应从《药典》规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上寻找原因,建议中药用量等内容不必写入《药典》正文。  相似文献   

10.
张琦  华浩明 《河南中医》2010,30(3):209-213
以《中医杂志》2008年第8期、《河南中医》2008年第8期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刊载论文中所载汤剂为现代方样本,分析其用量构成诸要素,从药物组成味数、使用药物分类、药物用量、日服用次数等方面,与现代汤剂进行比较,发现《伤寒论》汤剂的用量与现代汤剂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蒲松龄不仅以《聊斋志异》闻名于世,而且对医术也颇有研究,著有《药崇书》、《草木传》等医学理论书籍。他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有讲究。蒲松龄在青少年时代,就阅读了不少中医药书籍,掌握了一定的医术。在《聊斋志异》中也涉猎医疗保健内容,如《医术》《药僧》《金陵女子》《太医》《口技》《上仙》等文,几乎全是医药卫生和保健构成的故事情节。中医的望、闻、问、切、按摩、理疗、手术等内容无所不有;脉理、  相似文献   

12.
<正> "药对"是根据一定法则配伍的一对药,亦即是中医方剂中最简单的复方.素有"方书之祖"之称的《伤寒论》在运用"药对"方面亦堪称典范,《伤寒论》中有一些方剂本身就是"药对".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栀子豉汤和干姜附子汤等;而另一些方剂如:桂枝汤则可以看成是"桂枝一芍药"、"桂枝一甘草"、"芍药一甘草"和"生姜一大枣"这样几个"药对"的组合.因此,《伤寒论》运  相似文献   

13.
从经方中的用量、现代临床中的用量、现代研究成果等方面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吴茱萸使用剂量存在的问题,由此分析《药典》有关中药剂量的局限性以及《药典》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乌梅是常用的收敛药,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其炮制品有净乌梅、乌梅肉、醋乌梅、乌梅炭。《中国药典》1985年版规定用量为6~12克,当代许多中药书籍所载的也是这个剂量。根据中医用药的传统习惯,乌梅历代都是去核使用的,如《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用之当去核,微熬之。”《得备本草》:“去核煅炭,敷疮蚀恶肉主效。”《本草  相似文献   

15.
对于刘禹锡,从唐书本传至今,人们只是说他是唐代中叶的大诗人,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及唯物主义思想家。既使有关中医书籍,如现行高等中医院校的《医古文》教材等,在刘氏《鉴药》一文说明中,也只是加上“他还通晓医药学,曾著《传信方》,现有辑佚本”这么一句。甚至连冯汉镛氏的《传信方集释》(1958)一书序文里,先是说:  相似文献   

16.
电子计算机在巾医方面的应用,始于六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据其研究的性质来看:有中医典籍电子书,如《伤寒论》、《黄帝内经素问》;有中医计量与脉象模式识别,如《中医计量辩证的模式识别》、《计算机自动辨识平脉弦脉脉图模式识别》;有中医方剂,如《四逆散临床应用电脑程序研究》;有中医诊疗数学模型的探讨,如《中医诊疗软件与数学模型》;有历代中医文献检索,如《历代中医名著治疗经验电算机检索》;有中医内、外、妇、儿、眼、骨、针灸各科,如《中医眩晕专家系统》、《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胆道感染与胆石病进行辩证论治》、《中医妇科专家系统咨询》、《小儿咳喘计算机软件》、《电子计算机整理老中医陆南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中医方剂大辞典》接骨条下117首接骨方药的组方特点:①重在活血化瘀;②重视热药的使用;③重视铜类矿物药的应用,主要有自然铜、古铜钱、无名异等;④配伍一定量的动物药,一类为“以脏补脏”的药物,如虎骨、狗骨等,一类为活血祛瘀药,如土鳖虫、水蛭、穿山甲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食欲不振的用药规律,为当代中医辨治用药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食欲不振使用药物情况,并分别查出其方、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软件Excel2010建立并输入方、药相关数据的原始数据库;并把相关药物的频次运用软件SPSS 22. 0做描述性的统计;对于药物间潜在关联规则使用软件Weka 3. 8进行挖掘及分析同时采用软件Cytoscape 3. 6. 1把所得出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制作成网络视图。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食欲不振的高频药物有甘草、陈皮、茯苓、白术、人参等;其中以补虚药居多,依次为化湿药、理气药、温里药和消食药,药性多为温性及平性,药味多属辛味、甘味及苦味,归经多属脾胃经。依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陈皮-甘草配伍最多,其次是茯苓-甘草、茯苓-白术、茯苓-陈皮、白术-甘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层次聚类得到新方5首。结论:数据挖掘结果发现《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食欲不振多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理气消痞、温中燥湿等治法,可为当代医家在临床临证施治用药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石淋方剂及药物配伍规律,为中医治疗石淋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石淋的方剂及药物,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及功效,运用Excel 2010、SPSS 22.0、Weka 3.8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77首治疗石淋方剂,涉及中药140味。方中高频药物为滑石、木通、冬葵子等,药性多寒平,药味多甘苦,归经多属膀胱经、肝经、肾经。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滑石-车前子、木通-石韦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石淋方剂组方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兼以补肾、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本病为主,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用药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伯文治疗胃癌运用枳壳白术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元富 《中医杂志》1993,34(5):267-268
枳实为行气药,白术为益气药,二者配伍,由于药物用量的不同,组成了功用迥异的枳术汤与枳术丸。枳术汤出《金匮要略》,枳实用量二倍于白术,主治气滞水停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之水饮证,法在以消为主,消中寓补。枳术丸出《脾胃论》,白术用量二倍于枳壳,主治脾虚食滞之纳差、腹胀证,功在以补为主,补中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