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癫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0例癫患者(癫组)及60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评定,并对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作相关分析。结果癫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SAS及SDS评分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分均与SAS及SDS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癫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其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作者动用SAS、SDS、EPQ、MMPI、4种量表对60名肢残工人与63名正常人作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肢残工人SAS、SDS标准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的肢残工人有焦虑症状,26.7%的肢残工人有抑郁症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AS、SDS与EPQ的E量表呈负相关,与N量表呈正相关,与MMPI的HS、D、Hy、mf-f、Pt-F、Pd、Pt、Sc、Si量表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肢残工人焦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癫(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60例癫(癎)患者(癫(癎)组)及60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评定,并对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作相关分析.结果 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SAS及SDS评分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分均与SAS及SDS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 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其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躯体化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和以情绪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差异。方法:50例以躯体化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躯体症状组)、50例以情绪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情绪症状组)和50名正常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参加研究,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躯体症状组SCL-90总分、躯体化、焦虑、人际敏感、恐怖、偏执因子分及HAMD的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高于情绪症状组(P<0.01或P<0.05),情绪症状组在强迫、抑郁因子评分及HAMD的认知障碍、阻滞、日夜变化、睡眠障碍及绝望因子分高于躯体症状组(P<0.05或P<0.01)。躯体症状组与情绪症状组仅在述情障碍因子I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述情障碍总分及因子分上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以躯体化症状为主和以情绪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均存在述情障碍,以前者更缺乏识别情绪和躯体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癫(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60例癫(癎)患者(癫(癎)组)及60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评定,并对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作相关分析.结果 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SAS及SDS评分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分均与SAS及SDS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 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其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神经科门诊抑郁症伴躯体症状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抑郁症伴躯体症状的特点.方法对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的73例神经科门诊患者进行临床及量表分析.结果头痛头晕为本组突出的躯体症状,成为第一主诉者占43.8%.患者均肯定有抑郁表现,各种抑郁症状出现率为67.1%~97.3%,且以兴趣减退者居多.SDS平均总粗分为(5038±8.50)分,HAMD平均(19.50±7.43)分.医院焦虑情绪自评量表(HAD-A)≥9分者明显多于<9分者,前者的SDS评分明显高于后者.结论神经科门诊抑郁症伴躯体症状患者以头痛头晕为第一主诉最多.抑郁常见症状以兴趣减退为常见.多为轻度抑郁,常伴焦虑,伴焦虑者的抑郁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后患者负性情绪与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人格特征和脑梗死后负性情绪状况. 方法: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A型行为问卷(TABQ)对97例脑梗死患者测试,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①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②脑梗死患者的A型行为发生率(68.0%)及TABQ总分、TH分和CH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③SDS及SAS总分与TABQ总分、TH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SAS总分与CH因子分呈正相关. 结论:脑梗死患者中常见负性情绪,A型行为可能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作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评分均与SAS及SDS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其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索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在社会心理因素、个性和躯体症状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社会心理问题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躯体症状定式检查表对神经症和正常人进行评定。结果神经症患者的遗传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神经症的艾森克P、N分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男性E分较正常人低(P<005),L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症的情绪不稳和内倾性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神经症的躯体症状明显多于正常人(P<005)。结论个性缺陷在神经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况。方法分别对研究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进行GQOL、SAS、SDS评定。结果研究组在生活质量总分、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抑郁分、焦虑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男女性配偶之间在生活质量、情绪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癌症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下降,抑郁、焦虑情绪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并与70名健康自愿者进行配比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中已确诊焦虑占48%,抑郁占49%。结论部分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情绪障碍,临床医师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探讨病情与心理状态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至2015年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肌张力障碍专科治疗门诊的12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并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性。结果女性患者中平均SAS标准分、平均SDS标准分均大于男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4%的女性患者存在焦虑症状,15.4%的女性患者存在抑郁症状,两者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及以上的患者平均SAS/SDS标准分高于病程10年以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强度为重度的患者平均SAS/SDS标准分高于痉挛强度为轻中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程度为重度的患者平均SAS/SDS标准分高于痉挛程度为轻中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面肌痉挛患者的病程长短、痉挛强度以及痉挛程度为面肌痉挛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性别无关,与病程长短、痉挛强度、痉挛程度呈现一定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失眠症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失眠症病人的人格特性、负性情绪等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制失眠一般情况调查(其中包括影响睡眠相关因素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EP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6例门诊失眠症病人进行调查,与9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失眠组的E分低于正常组,N分、L分高于正常组(P<0.01);②失眠组SAS、SDS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③E分与N、SAS、SDS评分呈负相关,N分与SAS、SDS评分呈正相关,P分与SAS、SDS评分呈正相关,SAS与SDS评分呈正相关(P<0.01);④对影响睡眠质量相关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焦虑、病程、经济状况、轮班制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失眠患者的人格具有内倾性和不稳定性,其负性情绪与人格特征有关,失眠可受病程、经济状况、轮班制、负性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脑显像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年龄、性别构成配对,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12例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及1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心理评估,所有对象行脑18F-FDGPET显像,采用感兴趣区(ROI)方法对两组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SDS标准总分高于对照组(52.9±9.6vs42±8.9,P=0.012<0.05),肿瘤组阻滞类因子分高于对照组,HAMD总分及其它6类因子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ROI分析显示肿瘤组较对照组双侧额叶下回、海马及左侧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的葡萄糖代谢有所下降(P均<0.05)。肿瘤组SDS标准总分与以上部分脑区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存在负相关,对照组SDS标准总分与其脑葡萄糖代谢率无明显相关。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情绪,其脑18F-FDGPET显像提示存在额叶和边缘系统的局部脑葡萄糖代谢下降,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对5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负性情绪比较,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和总刺激量得分均显著较高(P均〈0.01);而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及支持利用度分均显著较低(P均〈0.01)。糖尿病组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6个因子分与SDS、S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负性情绪,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能对其防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身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并观察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取样法,对867名地震灾区青少年(研究组)和1016名非地震灾区青少年(对照组)使用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进行测试,对研究组有心身障碍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和药物干预。结果研究组心理因子分、躯体因子分、躯体总分、心理总分及心身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女生在神经症状、焦虑状态、行为状态、其他情况、心理总分及心身总分上明显高于男生(P<0.01~0.05);高年龄段在骨骼肌肉症状、呼吸症状、心血管症状、神经症状、生殖泌尿症状、情绪状态、焦虑状态、行为状态、情感状态、其他情况、躯体总分、心理总分及心身总分上明显高于低年龄段(P<0.01~0.05)。研究组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紧密相关(r为0.16~0.49,P<0.01);影响研究组心理总分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其次是心理承受力;睡眠状态、年龄、行为状态则是躯体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心理和药物干预能有效缓解心身障碍者的心理和躯体症状。结论地震灾难对青少年心身健康损害明显,心理和药物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重度哮喘患者负性情绪及躯体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14例重度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性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聚焦解决模式,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负性情绪及躯体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降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躯体症状改善有效率92.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0%(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有助于缓解重度哮喘患者负性情绪,改善躯体症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癔症患者与正常人在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个性和躯体症状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社会心理问题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躯体症状定式检查表对癔症和正常人进行评定。结果癔症患者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P、E、N、L分高于正常人(P<005);癔症个性以外向居多,且多数为情绪不稳,与正常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癔症的躯体症状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在临床上正确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个性缺陷,并采用相应的心理疏导和特殊治疗方法,对于癔症的防治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25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不同年龄组中,55─60岁组易出现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与年龄增长成正比;文化层次越低,躯体化、恐怖性因子分越高;女性人际关系较男性差;家居农村的躯体化、仰郁、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居城镇者,而恐怖与精神质因子分,则与之相反:工人中躯体化、敌对因子分和教师中焦虑及恐怖因子分较其他职业为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监狱内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宝山监狱2000例服刑人员进行评定.结果 服刑人员的焦虑、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01);而SAS总分高于正常人群上限者占39.9%,SDS总分高于正常人群上限者占52.6%;既有焦虑又有抑郁情绪的人占35.4%;负性情绪中未婚和离婚者显著高于已婚者(P<0.05);焦虑、抑郁情绪与学历、刑期、是否愿意与心理工作者交流、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焦虑情绪在不同刑期之间经F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SCL-90总分、均分、8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01),其总分的高低与年龄、学历、SAS总分、SDS总分显著相关,而不同刑期的服刑人员之间的量表总分经F检验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服刑人员中较多的人存在着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