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测定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扩增突变选择窗内筛选的耐药突变体的耐药基因.以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发生机制.方法:肉汤法富集1013CFU/L ATCC29213,采用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对ATCC29213的MIC,MIC99、初测MPC(Provisional MPC,MPCpr)以及MPC.PCR法扩增不同药物筛选出的耐药突变株的耐药基因ermA,ermB和ermC并测序.结果: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对ATCC29213的MPC分别是0.24 mg/L和0.18 mg/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MPC/MIC99)是106和114.不同药物筛选出的耐药突变株中扩增出ermA和ermC基因.结论:单独使用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突变株,应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利福平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防耐药突变选择能力.方法 采用E-test法和混菌法(接种细菌浓度>1×1010 CFU/mL)测定4种抗生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4种抗生素的MPC/MIC比值,即选择指数(SI);并结合最大血清浓度(Cmax),比较MPC/目标Cmax比值.结果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利福平对MRSA的MIC值分别为0.5、1.0、0.5、≤0.5μg/mL,对MRSA的MPC值分别为51.2、25.6、9.6、>1 024.0 μg/mL,SI值分别为102.4、25.6、19.2、>2 048.0,MPC/目标Cmax比值分别为1.28、0.57、0.64、>107.80.结论 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较万古霉素、利福平对MRSA的“突变选择窗”较窄,在预防细菌产生耐药突变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体外利奈唑胺联合米诺环素对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的防突变浓度(MPC)及耐药机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减少突变耐药菌产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30株肠球菌属菌株(包括20株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进行利奈唑胺和米诺环素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和两种药物棋盘微量稀释法联合药敏试验,选2株进行体外时间-杀菌曲线试验。选取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N27、N40及标准菌株ATCC29212,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单药利奈唑胺或米诺环素以及两药联用时的MPC。PCR扩增检测联用前后筛选的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最常发生耐药突变的基因片段:23SrRNA基因V区2049bp-2767bp片段。对V区产物酶切、测序鉴定突变位点和数目,检测突变频率、比较筛选后菌株耐药性的改变,评价利奈唑胺联合米诺环素对减少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产生的影响。 结果 利奈唑胺联合米诺环素对30株肠球菌属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有协同、累加作用的分别为27.6%、46.7%;联用前后筛选出的稳定耐药株大多检测出G2576U突变,且利奈唑胺MIC值随着G2576U突变数量的增多而增高。3株菌联用米诺环素后利奈唑胺对肠球菌MPC浓度,和联用利奈唑胺后米诺环素对肠球菌MPC浓度与单药相比均有明显下降。筛选出的耐药菌株MIC值和联用后耐药频率相比也有大幅下降。 结论 利奈唑胺和米诺环素单药使用容易产生耐药菌株,联合使用可降低各自单药对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的MPC,减少耐药突变菌的富集生长,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联合清解剂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能力及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concentration,MPC)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清解剂单独使用及两药联用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防耐药变异浓度,并计算联合用药后的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windows,MSW)。结果左氧氟沙星、清解剂单用对铜绿假单孢菌的MIC分别为1.0μg/m L、5.0 mg/m L,MPC分别为5.12μg/m L、200 mg/m L。左氧氟沙星与1MIC的清解剂联用后可使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降到0.5μg/m L,MPC下降至3.2μg/m L。结论左氧氟沙星与清解剂联用,具有相加作用,可以明显降低各自单独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及MPC。为优化临床用药方案、防止细菌耐药性突变株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Cui JC  Liu YN  Wang R  Liang BB  Pei F  Zheng Z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1863-1866
目的 建立防耐药变异浓度(MPC)体外测定方法,并测定氟喹诺酮类(FQ)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PC。方法 肉汤法富集10^10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20株对环丙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初测MPC(MPCpr)及MPC。结果 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MPC分别为0.18、0.3、0.75l和1.8μg/ml,选择指数(MPC/MIC99)分别为9.0、7.5、8.0和10.6。而以上药物对20株临床分离菌的MPCpr90值分别为1、1、4和8μg/ml,MPCpr90/MIC90分别为8、8、16和16。结论 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限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优于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环丙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能有效限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而环丙沙星则容易选择出耐药突变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Q药物联合用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突变选择窗(MSW)的影响.[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3种药物对38株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质控菌株ATCC25923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两种FQ的防突变浓度(MPC),计算FQ单药和联合用药后的MPC50、MPC90、MPC/MIC[选择指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种氟喹诺酮类(FQS)药物单用和联合泵抑制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用药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肉汤富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测定3种FQS药物单用和联合CCCP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MIC90、MPC、MPC90、细菌耐药选择质数(SI)和联合抑菌浓度(FIC)值。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耐药率分别为70.0%、65.0%和60.0%;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加替沙星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90分别为4.00、8.00和4.00 mg·L-1;MPC90分别为87.20、83.60和24.40 mg·L-1;SI分别为21.80、10.50和6.10。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加替沙星联合CCCP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90为2.00、1.00和1.00 mg·L-1;MPC90分别为16.40、6.40和6.80 mg·L-1;耐药率分别为5.0%、10.0%和10.0%;SI分别为8.20、6.40和6.80;FIC均为0.25。结论单药使用时,加替沙星限制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突变菌株的选择能力强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主动外排泵抑制剂CCCP可增强FQS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对其耐药表型和菌株防耐药突变能力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大环内酯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扩增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内筛选的耐药突变体的耐药基因,以了解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发生机制.方法 肉汤法富集1010CFU/ml ATCCA9619,采用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对ATCC49619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MIC99、初测MPC(Provisional MPC,MPCpr)以及MPC.PCR法扩增不同药物筛选出的耐药突变株的耐药基因ermB和mefA并测序.结果 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对ATCC49619的MPC分别为0.80μg/ml和0.51 μg/m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MPC/MIC99)为5.0和3.9.筛选出的耐药突变株中扩增出ermB耐药基因.结论 通过凋整药物剂量,可以限制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突变体的富集.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机制可能与携带ermB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体外测定万古霉素单药及分别与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磷霉素联用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防突变浓度(MPC),为优化抗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肉汤法富集浓度为1010CFU/ml细菌,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上述各药单用及分别与万古霉素联用对10株临床分离MRSE的MPC,上述与万古霉素联用药物浓度为常规用药可以达到的血药浓度,均远低于各自对MRSE的MPC。结果万古霉素单药对上述10株MRSE的MPC为16或32 mg/L;与利福平或左氧氟沙星联用时万古霉素的MPC为16或32 mg/L,与磷霉素联用时万古霉素的MPC降为1~4 mg/L。结论与磷霉素联用可以显著降低万古霉素对MRSE的MPC,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是否能在体外诱导肠球菌产生高水平耐药,同时探索其耐药机制与23S rRNA的V区突变的关系,以及突变的基因拷贝数是否与耐药程度(MIC值)相关.方法 5株耐药机制未明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MIC:4~ 16 μg/mL)持续给予利奈唑胺进行体外诱导,观察其耐药水平变化;采用PCR技术扩增诱导菌和ATCC 29212的23S rRNA的V区片段以及编码核糖体蛋白L3、L4基因片段,分析有无V区和L3、I4突变及V区突变拷贝数.结果 通过利奈唑胺持续诱导,5株耐药菌的MIC值较原菌株获得8~32倍增加,最高MIC值超过256 mg/L;其中有3株菌23S rRNA的V583区发生G2576T突变,其余2株菌未发现V区突变;所有诱导菌未发现L3、L4核糖体蛋白氨基酸改变.结论 利奈唑胺在体外可诱导粪肠球菌MIC值迅速增加,其V区G2576T突变与高水平耐药密切相关,且突变拷贝数量与MIC值增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 ICU 中抗菌药物治疗常见葡萄球菌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参数,结合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医院 ICU 细菌耐药监测报告及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2013版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执行标准,对葡萄球菌属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运用离散均匀分布的方法进行设置,拟定出6种抗菌药物的16种给药方案,运用药效/药动学(PK/PD)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5000例患者的累积反应分数(CFR),优化出最佳的初始给药方案。结果对感染菌可选择的初始给药方案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应用利奈唑胺0.40 g 每天2次,万古霉素0.75 g 每天2次;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应用阿米卡星0.60 g 每天1次,利奈唑胺0.40 g 每天2次,万古霉素0.75 g 每天2次;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应用利奈唑胺0.40 g 每天2次,万古霉素0.75 g 每天2次;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应用氨苄西林/舒巴坦1.50 g 每天4次,头孢呋辛0.75 g 每天4次,阿米卡星0.60 g 每天1次,莫西沙星0.40 g 每天1次。结论对发生在 ICU 中的葡萄球菌感染,如能明确为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阿米卡星、和莫西沙星治疗;如为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或不能确定是否甲氧西林耐药菌感染,可选用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祝司霞 《广东医学》2016,(11):1598-1601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从临床分离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刚果红平板法筛选生物膜阳性菌株和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生物膜;以万古霉素为阳性对照药,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药物对细菌生物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XTT减低法评价穿心莲内酯对不同时间段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早期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刚果红平板法生物膜阳性菌株有12株,即生物膜形成率为40%,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生物膜实验阳性有22株(73.3%);穿心莲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SMIC50为125 mg/L,SMIC80为500 mg/L;1000、500和250 mg/L的穿心莲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早期黏附能力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一定浓度的穿心莲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和黏附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及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ICU)革兰阳性(G+)球菌临床感染情况和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分离的94株G+球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94株中葡萄球菌属54株,分离株数最高为溶血葡萄球菌(21.28%),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83%);肠球茵属39株,分离株数最高为屎肠球菌(26.59%),其次为粪肠球菌(11.70%).标本来源以引流液标本分离率最高,其次为血标本,分离率分别为15.12%、3.45%;其中溶血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血(40%),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痰(83.33%),屎肠球菌(60%)主要来源于腹腔引流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耐药现象严重,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分离率分别为53.85%、83.33%、100%,发现耐替考拉宁MR.SH1株,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及耐利奈唑胺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发现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一株,耐万古霉素海氏肠球菌一株,余肠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菌株.结论 ICU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肠球菌,标本来源以引流液标本分离率最高,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最高,可作为治疗的选择,但临床已发现耐药菌株,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以万古霉素为药物对照,微量稀释法测定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值;半定量粘附实验、XTT、扫描电镜和RT-PCR分别检测1/2MIC浓度的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作用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微观形态结构和atl E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2μg/m L与4μg/m L;1μg/m L的隐丹参酮与2μg/m L的万古霉素均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和atl E基因表达,且1μg/m L的隐丹参酮抑制作用明显强于2μg/m L的万古霉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1μg/m L的隐丹参酮作用下表皮葡萄球菌已不能形成生物膜结构,而2μg/m L的万古霉素作用下依然能够形成生物膜结构。结论:亚抑菌浓度下的隐丹参酮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且抑制作用强于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该院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监测该院2012年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以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其抗菌药物敏感性,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结果。结果按照监测方案,共获得780株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其中革兰阳性菌239株,占30.6%;革兰阴性菌541株,占69.4%。除绿脓杆菌外,所有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率均在85.7%以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9.6%以上;所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检出率为51.1%,MRSA对氯霉素的敏感率为80.0%,对其他药物均较耐药;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最敏感(96.6%,100.0%;100.0%,100.0%)。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较高,但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较高。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王立新  胡志东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54-455,461
目的分析自2006年1月—2011年8月血流感染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特点,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血流感染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06年1月—2011年8月共分离出血流感染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90株,主要分布于感染科、肾科、ICU、血液科等。对青霉素G、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3.3%、65.6%、42.2%,莫西沙星、利福平的耐药率低于2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的敏感率为1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药敏结果显示,MRSA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MSSA。结论导致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其中MR-SA多表现为多药耐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本院新生儿感染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 采集新生儿患者呼吸道、皮肤、血液、脐部、眼部及消化道等部位的标本,培养分离出葡萄球菌,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收集临床标本1869份,分离出致病菌822株,其中葡萄球菌278株,分离率14.87%,占所有阳性标本的33.82%.葡萄球菌分离前三位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占44.9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8.78%),溶血葡萄球菌(占14.39%).药敏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对奎诺普丁、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高度敏感,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高达95.7%.结论 新生儿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部分葡萄球菌具有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A)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生素的敏感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90株临床标本中分离的SA进行药敏测试。结果:甲氧西林敏感的SA(MSSA)选药容易,MRSA占SA的66.7%,但78.3%的MRSA对一类以上常用抗生素敏感。结论:对MRSA感染的治疗多数可以使用常规药物,必须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MRSA感染是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