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丘脑Vim核毁损术中的微电极定位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丘脑Vim核毁损术中的微电极定位方法,实施靶点调查。方法 术中采用微电极技术,确定Vim的位置后,进行毁损治疗,术后进行靶点调查。结果 全部患者震颤完全消除,无一例永久并发症发生,靶点调查显示一定的分布规律。结论 精确的微电极引导丘脑Vim核毁损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下丘脑Vim核切开治疗震颤麻痹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丘脑Vim射频切开术治疗40例患者,用CRW定向仪,应用MR1扫描,在冠状位、轴位像可直接确定解剖靶点,读出靶点坐标.术中微电极记录细胞电活动异常信号,协助确定靶点,然后进行射频毁损术.结果:本组无死亡,随访至今2例分别在术后1周,20天震颤复发,2例遗留口周及对侧手指麻木,其余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及运动迟缓改善,远期疗效在随访中.结论:使用MR1导向,保证手术定位精确性,微电极可在Vim核记录到震颤同步的震颤细胞异常电活动,达到功能定位,对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效果及评价.方法通过微电极导向记录技术对MRI定位靶点进行分析、调整和确认对27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进行苍白球毁损术(17例),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10例),评价手术后疗效.结果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总体有效率达98%,术后以UPDRS评分开关状态分别为12.3±9.1,13.2±8.9,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微电极确认功能靶点与MRI靶点存在差异,靶点调整率为40%.近期并发症为1%,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岁的年轻女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病史6年,从颈部向四肢发展,曾经行肉毒杆菌素治疗,半年后症状重新出现.MRI定位后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刺激手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靶点指导手术.结果 在不同深度,微电极记录到不同脑组织的放电频率和幅度,根据放电频率和幅度的差异,指导电极精确定位.术后行MRI检查显示定位准确.术后1个月开机,肌张力障碍功能评分症状显著改善(从40降至7).结论 深部脑刺激术过程中的微电极记录能够指导手术定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经验,探讨帕金森病的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4例临床表现为混合型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单纯双侧PVP13例,单纯一侧PVP另一侧Vim7例,一侧PVP另一侧同期PVP加Vim4例.术毕、术后1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UPDRS综合评分对比.结果术毕所有患者的肢体活动灵活性立即得到改善,肢体震颤基本消失.3例术前药物所致“异动症”术后立即消除.术前和术后1周UPDRS评分开状态为61.56±19.65和27.03±10.42,下降56.09%;关状态为89.54±70.45和35.56±10.21,下降60.29%,差异显著.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的应用在多靶点毁损治疗中,对准确定位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24例患者毁损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均记录到清晰的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Vim核的放电波形以及出边界时波形消失的改变,保障了靶点定位准确.在PVP手术中,出苍白球腹后部边界后,均明确发现光线照射双眼后所诱发的视束反应电位,对避免视束损伤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术后没有发现视野改变.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能够较好控制帕金森病的双侧症状,并且并发症轻微,长期疗效有待于病例数的积累和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元电生理功能定位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中分别应用运动电刺激和光反射电刺激检测方法,确定手术靶点位置,而后施行热频毁损术。手术后1年根据UPDRS评分评估疗效;手术后2周~3个月行MR检查比较手术前影像学定位与实际毁损靶点的偏差范围。结果 在手术中,微电极可在苍白球外侧和苍白球内侧记录到特征性的神经元电活动,有效确定靶点。手术前MRI解剖定位实际毁损靶点偏差<3mm,手术后1年UPDRS评分下降32.10%(P<0.01),症状改善程度依次为对侧肢体异动症(95%)、僵硬(72%)、震颤(72%)、运动迟缓及行走姿势(54%)。结论 微电极记录能有效地反映苍白球内侧的电生理学特征,提供细胞水平的“功能定位”。“有效针道”可以应用于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从而提高治疗靶点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微电极边界法定位在苍白球定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自1997年10月引进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这一技术以来,通过在临床手术中的研究,应用微电极术中定位方法。基本解决了苍白球毁损术中微电极术中定位的问题。现简要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应用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12例,我们在苍白球毁损术中采用微电极边界定位法对连续收治5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1~75岁,平均55.6岁,病程4~17年,平均7.4年,其中A型(震颤型)患者7例,B型(运动迟缓、僵直型)患者19例,AB型(…  相似文献   

8.
苍白球内侧部毁损术中靶点的综合定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综合定位法在苍白球内侧部(Gpi)毁损术中的应用.方法对59例Gpi毁损术中的靶点综合性定位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先根据Shaltenbrand图谱和姚家庆图谱,确定一个标准的Gpi坐标,X=18 mm, Y=2 mm, Z=-6 mm,再通过MRI定位扫描、粗电极刺激和微电极记录三种方法对标准靶点坐标进行三次修改.最后,在对靶点进行试验性毁损后,制作永久性Gpi毁损灶.结果第一次标准靶点修改例数为50例,修改范围:x=0~4 mm,y=1~2 mm,z=0~3 mm;第二次修改例数为18例,修改范围:x=1~3 mm,y=1~1.5 mm,z=1~1.5 mm;第三次修改例数为9例,修改范围:x=0.5~1 mm,y=0.5mm,z=0.5~1.5 mm,而且大多数仅在z轴上进行修改.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结论最大限度地利用MRI定位扫描和粗电极刺激所获得的信息,是Gpi毁损术中靶点定位的基本方法,微电极记录技术是靶点Gpi定位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刺激在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在对23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的微电极引导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中,比较丘脑腹中间核(Vim)及其周围结构在微刺激时,对侧肢体震颤变化情况及异常感觉情况.结果靶点上方2-5mm不仅震颤遏止机率最大,为靶点上方7~10mm的3倍以上,而且阈值小于10mA,比靶点上方7~10mm的阈值小1倍以上.不同亚核刺激时感觉异常的发生机率不同.刺激腹尾侧核(VC)时患者感觉确切,部位局限,阈值较小,常常小于10μA.结论微刺激可以确定VC与Vim的边界、手术靶点的内外侧界和手术毁损区域,在选择性丘脑毁损术靶点定位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电生理功能定位在帕金森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元电生理功能定位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帕金森病患,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中分别应用运动电刺激和光反射电刺激检测方法,确定手术靶点位置,而后施行热频毁损术。手术后1年根据URDRS评分评估疗效;手术后2周-3个月行MR检查比较手术前影像学定位与实际毁损靶点的偏差范围。结果:在手术中,微电极可在苍白球外侧和苍白球内侧记录到特征性的神经元电活动,有效确定靶点。手术前MRI解剖定位实际毁损靶点偏差<3mm,手术后1年UPDRS评分下降32.10%(P<0.01),症状改善程度依次为对侧肢体异动症(95%)、僵硬(72%)、震颤(72%)、运动迟缓及行走姿势(54%)。结论:微电极记录能有效地反映苍白球内侧的电生理学特征,提供细胞水平的“功能定位”。“有效针道”可以应用于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从而提高治疗靶点的准确性,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