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脂肪肝的发病与肥胖、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肥胖、高脂血症常存在高粘滞血症。为了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 (下称脂肪肝 )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 ,我们对 79例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同时分别测定了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 ,并以不嗜酒的 3 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观察对象79例中男 46例 ,女 3 3例 ;年龄 1 9~ 70岁 ,平均 50 .6± 9.8岁。均来源于脂肪肝专科门诊及中医门诊 ,符合脂肪肝的 B超诊断标准〔1〕,并根据 B超图象表现区分〔1〕,轻度 3 1例 ,中度2 8例 ,重度 2 0例。均无嗜酒史 ,并排除糖尿…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曹雪明  张泉  郑重  朱娜  王雨蕊  郑君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42-1243
通过对65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相关性。65例冠心病患者均表现有血液呈明显黏、凝、聚状态,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其中心血瘀阻组与痰阻心脉组最重,阴寒凝滞组次之,气滞心胸组较轻。提示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不仅仅在于“血瘀”,更重要在于“痰瘀互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5例TIA住院治疗患者及35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实验室检查血液流变学。[结果]TIA三种中医证型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结论]血液流变学改变水平可以作为TIA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风先兆证血液流变学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吉风先兆证血液流变学临床特点,作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中风先兆证(n=72)和高血压等疾病(n=144)患者及健康中老年人(n=144)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切下表观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增高(P〈0.01),提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和血液浓稠导致的血液粘滞度升高系该病证血液流变学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作者通过对97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发现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心血瘀阻、气阴两虚、心肾阴虚证均呈高凝血状态,且以心血瘀阻型最重,气阴两虚证次之,心肾阴虚证较轻,从而为活血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高血压病及其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关系的回顾,总结了高血压病及其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反映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规律,并有利于了解中医高血压各证型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目前已经成为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之一 ,青光眼的视功能损害以往多注重与眼压的关系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眼压升高并不是导致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唯一因素[1,2 ] 。国内外学者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液流变学、眼血流图和血管紧张素Ⅱ等的检测结果 ,发现其存在眼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和血管紧张素Ⅱ增高[3~ 6]等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为了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理 ,我们对 9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慢性闭角型…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性改变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劲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01-1403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CAG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指标在痰、瘀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痰证组突出表现在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的异常升高;瘀证组则突出表现在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异常降低,其它指标的异常升高在痰瘀相兼组中更为突出。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指标随着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则逐渐降低。重度狭窄突出表现在全血高切、低切黏度,以及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的异常升高。随着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多支病变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定量、红细胞聚集指数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逐渐降低。结论血液流变学改变与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脑梗塞62例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并探讨了证型和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显著增高;气虚血淤证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说明不同证型有其特有的病理改变,同时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周中山 《中医药导报》2001,7(7):360-361
作者通过对 97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 ,发现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心血瘀阻、气阴两虚、心肾阴虚证均呈高凝血状态 ,且以心血瘀阻型最重 ,气阴两虚证次之 ,心肾阴虚证较轻 ,从而为活血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均较高,我国因为胃癌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49. 8万人。由于早期胃癌的发病特征不明显,多数到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已是中晚期胃癌,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晚期胃癌的术后生存期显著低于早期胃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胃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左右,早期胃癌也可有淋巴转移。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癌灶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目前的治疗手段除手术切除、淋巴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外,中医药因其中毒性低、治疗效果好、价格低的优势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多因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素体亏虚而致痰凝、气阻、血瘀与胃发为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临床中医治疗多以化痰解毒、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主。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在临床中疗效显著、作用广泛,其可能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M)的水解,激发肿瘤失巢凋亡,抑制淋巴管新生,调控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等途径来治疗胃癌淋巴转移。文章从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淋巴转移中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揭示中药作用的机制及其作用靶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医胃癌病机与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在抑制胃癌,防治转移复发,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寿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胃癌的病因病机、辩证以及胃癌中医治法的基础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tor,VEGF)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探讨VEGF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揭示病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手术前至床边辨证并详细记录有关资料。术后标本常规病理检查,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瘀毒结三证型胃癌104例和对照组浅表性胃炎30例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合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及VEGF在各个证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实验组胃癌组织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1.7%(85/104),对照组无VEGF蛋白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VEGF表达强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3)胃癌不同证型之间VEGF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痰瘀毒结证组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胃不和证组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痰瘀毒结证组高于肝胃不和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VEGF可作为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2)VEGF差异表达在不同证型转移的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不同证型的转移机制可能存在差异。VEGF是胃癌肝胃不和证和痰瘀毒结证的相关基因。(3)VEGF高表达与肝胃不和证和痰瘀毒结证胃癌的转移存在显著正相关,提示胃癌邪实越明显,其浸润转移的机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张青 《世界中医药》2013,8(7):746-748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化疗药物,而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化疗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0%VS34.00%,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Karnofsk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76.00%、44.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半年、1年生存率(36.0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化疗药物治疗,可显著提高其对化疗的耐受能力,增加生存时间及提高生活质量,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通过增强胃黏膜屏障、调节胃肠运动、阻止胆汁反流、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抑制胃癌癌前病变组织细胞过度增殖、阻断胃癌前期病变近一步向胃癌转化、上调相关抑癌基因的表达、下调相关癌基因的表达、降低ICAM-1蛋白表达等多种作用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的征状,逆转其病理改变。积极治疗胃癌癌前病变,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前病变则是正常胃黏膜恶性发展成胃癌过程里的一个长期阶段,胃癌及癌前病变临床难以治愈,预后较差,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着严重消极影响.近几年,对于细胞自噬的相关研究一直位于自然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通过调控细胞自噬以治疗胃癌前病变,预防胃癌已成为了时下研究热点.自噬是细胞在将部分多...  相似文献   

17.
Survivin与胃癌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是全世界最致命的疾病之一,胃癌则是当前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胃癌死亡患者多为进展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非手术治疗方法预后亦不佳。对胃癌进行基础性研究,有望发现治疗胃癌的有效方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素(Survivin)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凋亡抑制基因,属于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的成员,在正常胃黏膜中Survivin表达呈缺失状态,胃癌细胞系呈过表达状态。Survivin基因有着独特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和参与血管形成的中间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Survivin基因与胃癌之间存在关系,提示其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胃癌诊断的潜在标志物,成为检测胃癌的指标,中药在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对该基因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必将给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为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道路。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回顾分析Survivin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胃癌基因治疗与临床应用中的研究现状。总结Survivin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诊疗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符玉章 《河南中医》2016,(4):682-68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运用于胃癌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就诊的100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方剂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52.0%,对照组有效率为36.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18个月、24个月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运用胃癌术后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中医药、胃溃疡、临床"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astric ulcer,clinical",检索式分别为"并"和"and"。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100篇,英文文献25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共纳入20篇文献。结论: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以辨证分型、专方加减、中西医结合、中医其他方法治疗的内容为多,这为广大中、西医工作者们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研究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效果。复习近几年的文献,详细论述了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以及其基本治疗原则。总结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将本病的临床分型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不足型,其他型",并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医家的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同时也分析了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不足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