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转移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转移癌是指来源于原发病灶<2 mm癌细胞组织,具有逃避免疫监督和发展成为转移灶的能力.以往由于各种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对微转移癌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意义认识不清.近年,人们对癌转移规律进一步明确,检测微转移癌技术也得到长足进步,癌症分期提前. 1 血管生成和微转移行为微转移癌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缺乏特殊血管供应,癌细胞生存依赖周围氧和营养物质的被动弥散供应,这限制其体积生长超过2~3 mm.这些癌细胞可能长期保持在一种休眠状态,细胞激活和凋亡状态处于均势,直至被免疫监督发现并消灭,或获得充分血供开始大量生长并侵犯血管引起远处转移[1].新生血管生成依赖血管生成刺激因子的作用.在已知促进血管生成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缺氧和炎性介质刺激.细胞休眠和新生血管形成之间的平衡取决于血管生成刺激物数量和细胞凋亡率,它控制着休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同步观察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对86例MDS患者采用骨髓抽吸一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步观察其涂片和切片。结果86例MDS患者骨髓穿刺涂片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30例(34.88%),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56例(65.12%),红系病态造血43例(50.00%),粒系病态造血32例(37.21%),巨核系病态造血22例(25.58%)。骨髓活检切片的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15例(17.44%),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71例(82.56%),红系病态造血16例(18.61%),粒系病态造血52例(60.47%),巨核系病态造血56例(65.12%)。结论骨髓涂片和活检在MDS的诊断和分型中各有优点,两者相互补充,二者同步观察比常规穿刺涂片形态学观察更有利于提高MD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脾脏转移癌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脾转移瘤的CT诊断。资料和方法: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脾脏转移瘤CT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单发5例,多发8例。其中囊实质性6例;多囊性1例;多发低密度灶6例。13例均同时存在多脏器转移。结论:脾转移瘤CT表现多样化,脾脏转移出现的意义在于证明广泛转移的存在。表现免疫能力低下,对确定治疗方案有意义。CT为发现脾转移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总结心脏转移癌的CT表现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42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心脏转移癌的CT图像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心包增厚、心包积液、心肌及心腔内有无肿块等。结果42例患者中累及心包者36例(85.7%)、累及心肌者7例(16.7%)、累及心腔者12例(28.6%)。结论心脏转移癌在CT表现上多为心包积液、心包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心肌及心腔内肿瘤等。CT对心脏转移癌的诊断有帮助,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肿瘤病人常有骨髓转移,比骨转移出现更早。本介绍骨髓显像诊断肿瘤转移的放射性药物和临床应用效果。与X线检查和核素骨显像相比,^99mTc标记的抗粒细胞单克隆抗体骨髓显像,能更早更多地检出肿瘤转移灶。预期本法将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及活检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同步观察302例MM患者骨髓涂片和活检塑料包埋切片。观察骨髓增生程度、浆细胞形态、增殖模式及浸润程度、网硬蛋白积分。结果MM患者骨髓造血组织在骨髓活检中观察到的增生程度明显高于骨髓涂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9例患者(32.7%)骨髓瘤负荷处于Ⅰ期,140例(46.4%)处于Ⅱ期,63例(20.9%)处于Ⅲ期。骨髓切片中浆细胞以簇片-间质型、结节-间质型、结节型及塞实型为主,以结节状浆细胞瘤出现为阳性诊断标准,其敏感性273例(90.4%)明显高于涂片中浆细胞>15%的指标(70.5%)。136例(45.0%)显示骨髓涂片与活检切片内浆细胞的浸润度相符,109例(36.1%)患者的骨髓涂片浆细胞浸润度较活检低,57例(18.9%)患者的骨髓涂片浆细胞浸润度较活检高。骨髓涂片中双核、多核及火焰型浆细胞,以及浆细胞胞浆中出现Auer氏小体、鲁氏小体对诊断MM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 骨髓活检能准确反映骨髓组织的增生程度、浆细胞浸润情况及增殖模式、纤维增生程度,对M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骨髓涂片典型的浆细胞形态对确诊MM有重要作用,骨髓涂片结合骨髓活检能提高MM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输尿管癌与输尿管转移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与输尿管转移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及8例输尿管转移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所有病例常规进行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并采用CT尿路成像(CTU)、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等方法重组,观察输尿管癌和转移癌的影像特点、强化方式及两者的CT表现差别.结果 12例输尿管癌多数发生于左侧;病理为移行细胞癌11例,鳞癌2例;CT表现为输尿管梗阻端管腔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以静脉期强化较明显,MPR及CPR显示输尿管腔内充盈缺损或管腔中断,并伴有梗阻端以上输尿管、肾盂的轻中度扩张积水;8例输尿管转移癌表现为输尿管管壁增厚或管腔中断以及输尿管周围软组织肿块影,部分病例可合并有管腔内充盈缺损征象,其梗阻上方输尿管明显扩张;增强扫描病变段输尿管的强化程度与原发肿瘤基本一致,CTU显示对比剂通过困难或不能通过,病变输尿管僵硬.结论 多层螺旋CT 3期增强扫描结合CTU、MPR、CPR等后处理技术在原发性输尿管癌及输尿管转移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血液病外周性骨髓显像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不同类型血液病外周性骨增的分布变化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用99mTc-硫胶体(370~550MBq)对130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全身骨髓显像;19例在不同临床阶段重复显像随访;对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10例缓解后白血病外周扩张增进行了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外周髓扩张占受检者58.5%,各类血液病外周髓扩张好发部位不完全相同.统计分析20岁上、下年龄组外周髓扩张率差异无显著性.多数血液病外周髓扩张随病情好转有吸收趋势.穿刺发现在缓解后白血病的扩张髓内存在"局灶性残余白血病".结论:不同血液病外周髓扩张形态有一定特点.了解外周髓扩张状态可为客观地判断骨髓造血储备能力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对部分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估计.显像检查是发现外周髓局灶性残余白血病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应用补体介导细胞毒法体外净化骨髓中残留白血病细胞后,对普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患者4例进行了自身骨髓移植(ABMT)。单个核细胞经单克隆抗体55(McAb 55)加兔补体两次处理后,CALL抗原阳性细胞清除率可达3个对数级,骨髓有核细胞及CFU-GM回收率分别为25.8%~64.8%和40.0%~62.4%,外周血白细胞于移植后第11~13天开始回升,15~29天升至10~9/L以上。第23~53天出洁净室,现无病存活时间分别为8~+、7~+,3~+和1.5个月,远期疗效仍在定期随访中。  相似文献   

13.
LACA系和上海种小鼠于一次全身照射9~10Gy后分别移植正常异性同系、同窝或同种动物骨髓。移植骨髓后一年内不同时间分批活杀动物,借C分带染色识别Y染色体法追踪受体骨髓中供体型细胞所占比例。追踪观察结果表明,决定供体造血干细胞能否在受体造血组织中成活、增殖并长期替代造血功能的因素为照射剂量及供、受体间遗传学关系。本文结合本实验结果,讨论了当前临床上对一些血液病进行骨髓移植时有关照射剂量与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受致死剂量(2.5~33.5Gy)照射的378只死亡狗胸骨和肋骨病理观察表明,骨髓造血组织再生的上限阈剂量,约为4.5Gy(指未给予任何治疗措施的效应狗)。经输血等对症治疗后,约为10Gy(再生发生率仅4.3%);γ线,中子混合照射后,则分别为3.27Gy和6.6Gy。骨髓再生可分为四类,轻微再生、中等再生、明显再生和基本恢复。6Gy照射后,上述四种骨髓再生分别始见于17.5、19、36和150天。作者建议,骨髓移植的适宜剂量应能几乎完全抑制受体的骨髓造血和免疫组织功能而又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受体的全身辐射损伤效应,尤其肠道损伤引起的死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36例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化疗或大面积(全身)放射治疗后,使用冷冻保存(4℃冰箱,干冰,液氮)的自身骨髓对加速造血功能恢复的初步效果。结果表明回输后对受药物或射线抑制的造血和免疫系统有促进恢复和重建之效应。讨论了自身骨髓采取、冷冻保存和活性测定的方法以及骨髓中瘤细胞的分离。自身骨髓输注临床使用安全可靠,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因而对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小鼠屏蔽两侧后肢受1000和1200rad照射后周身淋巴组织重建的动态变化.至照后45天,1000rad组外周血T、B淋巴细胞的含量分别相当于对照组的69%和55%;1200rad组在照后30天分别相当于对照组的40.5%和18%.胸腺、淋巴结(肠系膜和腋窝)以及脾脏的白髓都处于重建不良状态.文中对保留大量自体骨髓而淋巴器官重建不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周围淋巴器官在照后重建过程中出现短期的髓外造血.在照后14~45天,肠系膜淋巴结内出现持续的浆细胞过度增生.文中强调研究肠粘膜免疫辐射损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的研究概况及前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骨髓基质细胞作为构成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一直是造血调控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结合作者工作,从研究现状、不同观点、存在问题的角度阐明下列5个问题:①骨髓基质细胞形成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机制;②基质细胞的分类、特征和起源;③基质细胞异常时对造血功能的影响;④某些疾病状态下的造血生微循环的异常;⑤基质细胞移植对造血重建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在体外具有选择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特性,白血病骨髓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DBP会加速白血病祖细胞的清除。在骨髓体外长期培养基础上,利用DBP对1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骨髓进行体外净化并自体骨髓移植,骨髓细胞经过5~9d与50μg/mlDBP共培养后,骨髓有核细胞回收率为68%,CFU-GM回收率达70.1%。回输骨髓细胞悬液中检测不出残留DBP。净化后骨髓回输给放、化疗预处理后病人,骨髓造血全部重建。至今14例病人平均存活时间已达15个月,2例复发,3例非白血病死亡,其余均无病存活。初步证明DBP结合骨髓体外培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体外净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芪甲甙对60Co辐射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三系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60Co辐射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造血细胞的作用,了解其作用途径。方法:采用6.0Gy ^60Co辐射小鼠造成严重造血功能损伤,尾静脉采血计数外周血细胞及其分类,取一侧股骨骨髓计数骨髓有核细胞.取另侧骨髓制片,观察计数骨髓粒系分裂池,成熟池,贮存池骨髓细胞绝对值的动态变化。结果:黄芪甲甙对辐射损伤细胞与骨髓造血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使损伤脾细胞向正常逆转,加速粒细胞增殖与动员作用,促进成熟池粒细胞成熟进入贮存池.从而进入到外周血循环,对淋巴细胞有激活作用。结论:黄芪甲甙对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成熟神经细胞的可行性,为BMSCs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以犬的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bFGF、RA、GDNF等作为增殖或分化诱导因子,对各阶段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发现,增殖培养24-72h见细胞分裂像和克隆单位;诱导培养3天,部分细胞开始表达NSE或GFAP,继续增殖培养仍可见细胞克隆(干细胞特性);诱导培养第10天有成熟神经细胞形成(成分鉴定证实)。说明B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多种因子的“程序性”作用,可以向神经干细胞、成熟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方向分化。提示BMSCs可作为“种子细胞”在神经科学领域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