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正>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近年来MRI逐渐成为判定IP的主要手段。IP最早定义为不可逆脑组织损伤,周围电生理活动消失,但自身离子平衡尚维持的区域。此区域脑组织处于膜衰竭与电衰竭之间,具有可逆性及可变性,被认为可以 相似文献
2.
曲东锋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5,13(8):599-599
迅速和准确地识别缺血半暗带有可能使我们根据每例患者的独特病理生理学变化实施个体化的溶栓治疗。灌注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PWI DWI)之间的不匹配区域可能代表着缺血半暗带。临床试验表明,PWI DWI不匹配能预测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然而,PWI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对其解释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常规应用。因此,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神经内科的Prosser等用卒中严重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DWI损害体积的临床-弥散不匹配(clinical diffusionmismatch,CDM)替代PWI DWI不匹配,并与后者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曲东锋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8):599-599
迅速和准确地识别缺血半暗带有可能使我们根据每例患者的独特病理生理学变化实施个体化的溶栓治疗。灌注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PWI-DWI)之间的不匹配区域可能代表着缺血半暗带。临床试验表明,PWI-DWI不匹配能预测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然而,PWI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对其解释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常规应用。因此,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神经内科的Prosser等用卒中严重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DWI损害体积的临床一弥散不匹配(clinical-diffusion mismatch,CDM)替代PWI—DWI不匹配,并与后者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Stroke上。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是引起中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脑卒中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TIA患者在发病3d内行常规MRI和DWI检查,观察DWI异常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19例TIA患者在DWI有病灶,其中8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DWI异常者更多见于TIA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的患者.结论 DWI比常规MRI更敏感而准确,在临床诊断的TIA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次数多、血管狭窄较重和有运动障碍是与DWI异常显著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影像学判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精确地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文章对缺血半暗带的血流阈值、常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及特殊显像剂的应用、功能磁共振及其他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影像学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确地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是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 ,文章对缺血半暗带的血流阈值、常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及特殊显像剂的应用、功能磁共振及其他相关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12):987-987
德国Thomana等报道,对急性卒中患者如能及时行MRI检查,利用MRI特殊序列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可筛选出具有较大范围缺血半暗带的患者。将这部分患者溶栓时间窗延长至6h,可提高溶栓有效率。且安全性未降低。 相似文献
9.
10.
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缺血半暗带评价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可采用MRI、CT、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影像学技术评价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得到更加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4个区6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北京市五家医院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为:腔隙性脑梗死46.5%,小梗死38.1%,中梗死9.4%,大梗死6.0%。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脑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根据影像学的分型法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尔伯特CT评分(the Alberta Stroke Program CT Score,ASPCTS)在预测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首次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70例,根据ASPCTS分为0~2分组(16例)、3~6分组(13例)和7~10分组(41例),同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3个月末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衡量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SPCTS与NIHSS呈显著负相关(r=-0.927,P=0.000)。ASPCTS、年龄和性别与3个月预后相关,OR值分别为0.263、1.069和6.398。0~2分组患者3个月末死亡的可能性最大,3~6分组患者生活依赖的可能性最大,7~10分组患者绝大部分生活独立,其与实际结局的符合率为87%。结论根据ASPCTS可以预测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3个月末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弥散成像 (DWI)、血流灌注成像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 1~ 6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 ,并对其中 1例于病后第 2天和第 3天复查MRI、MRA。其余 15例于病后 3~ 8d复查MRI和MRA或CT检查 1次。结果 在发病1~ 6h内行MRI检查的 16例中 ,CT及T1、T2 加权像均未见异常 ;MRA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者 2例 ,其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 ;1例DWI正常而PWI显示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流量下降 ,3h后症状体征消失 ,次日MRA示颈内动脉再通 ;另 1例DWI、PWI未见异常。这 2例均在 2~ 3d后因血管再闭塞或侧支循环闭塞而出现梗死灶。DWI异常的 5例 ,PWI、MRI及MRA却未见异常 ,症状缓解后复查MRI,在DWI异常的部位发现梗死灶。 9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 ,其DWI、PWI、MRI及MRA未发现异常 ,以后复查MRI或CT也未发现异常。结论 DWI、PWI及MRA对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诊断和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脑微出血的临床及与磁共振梯度回波加权成像(GRE-T_2~*WI)的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9例,将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血栓性脑梗死,28例)、脑栓塞(29例)和腔隙性脑梗死(32例)3个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患者30例,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均进行常规MRI和GRE-T_2~*WI检查。结果脑微出血在GRE-T_2~*WI中表现为圆形点状低信号。脑微出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TIA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发生率分别为38.2%、3.3%和6.5%。脑微出血在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组患者中以轻、中度为主;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以中、重度为主;TIA组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皆为轻度。结论脑微出血在GRE-T_2~*WI中具有特征性,其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MRI技术研究大鼠脑缺血模型的超急性期(6 h内)及急性期影像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10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模型,分别于MCAO后0.5、2、6、12和24 h行大鼠脑部冠状位磁共振T_1WI、T_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别测量T_2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缺血区异常信号体积、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并进行分析。结果随缺血时间延长,DWI及T_2WI异常高信号体积持续增大。0.5、2、6、12和24 h各时间点ADC图像显示的脑缺血体积明显大于T_2WI(P<0.01)。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的ADC值均较对侧脑组织明显减低(P<0.01)。随缺血时间延长,缺血中心区、边缘区和外周区的rADC值均呈不同程度减低。缺血中心区MCAO后2、6、12和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0.5 h(P<0.01);缺血边缘区MCAO后2、6、12和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0.5 h(P<0.01),6 h的rADC值明显低于2 h(P<0.05),12和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2 h(P<0.01),24 h的rADC值明显低于6 h(P<0.05)。结论大鼠超急性期脑缺血病变进展迅速,急性期脑缺血进展减慢,DW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6.
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缺血半暗带判定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PET不但能早期发现半暗带的部位及大小,而且可以判定其中存活组织的生存状态,并能预测其转归,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治疗对象的筛选及缺血半暗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容积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头颅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联合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有神经缺失症状的患者,发病24 h内行64层螺旋CTPI和CTA后,选定感兴趣区层面,测量异常灌注区和对侧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22例患者CTPI发现病灶区域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100%;脑血流量减低、平均通过时间延长;灌注异常区与对照区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64层螺旋CT可同时获得容积CTPI和包括颅底动脉环在内的CTA;22例患者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有19例患者CTA发现血管异常。结论早期、特别是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PI结合CTA检查,对病因、病情进展、预后评估、半暗带区判定提供了综合、简单、快速、便捷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MRI不同序列检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8例,脑梗死患者46例。采用头颈联合线圈,行高分辨MRI检查,先后选用三维时间飞跃法、T_1WI、T_2WI和质子加权成像4种不同序列,分析斑块成分。结果 64例患者中,有完整厚纤维帽25例(39.1%)、完整薄纤维帽20例(31.2%)、破损纤维帽19例(29.7%),脂质池和坏死核心53例(82.8%),斑块内钙化44例(68.8%),斑块内出血31例(48.4%),斑块内纤维化33例(51.6%),脑梗死患者与TIA患者各类斑块成分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不同序列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的检测有助于分析斑块的成分特征,确定斑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高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和预后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高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和预后关系。方法对154例CT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67例,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41例,糖尿病组46例。入院后次晨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分别对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P<0.01),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的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与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糖水平的测定可作为判定病情、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