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LC)椎体继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比较。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1月于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接受治疗的PLC伴椎体继发性转移瘤患者49例,分为A组(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n=20)和B组(行调强放射治疗,n=29)。分别给予35 Gy/5 F和35 Gy/10 F的处方剂量。通过患者疼痛缓解时间评估止痛效果、影像学评估病变情况、生存期评估对生存的影响。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生存率曲线运用K-M方法绘制,两组总生存率比较运用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放射治疗后影像学检查提示病情完全或部分缓解及稳定的患者比例、患者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止痛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3,P0.01);两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6)。结论放射治疗对PLC椎体继发性恶性肿瘤疗效确切。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相同处方剂量的前提下,不仅缓解疼痛时间短,同时并未使临近的快反应组织产生严重的不可耐受的急性或晚期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有病理组织学证实的45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技术治疗,观察其毒、副反应和近期疗效。计划治疗野数6~8个,单次计量3.5~6Gy,2~5次/周,照射总剂量40Gy~60Gy。治疗计划中≥90%的等剂量面包绕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平均肝脏剂量均小于25Gy,V30Gy(接受≥30Gy剂量照射的正常肝百分体积)均小于30%。结果45例肝癌病人包括门脉癌栓21例均入组研究。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6例,一年生存率68%,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SRT技术可靠、安全,对于原发性肝癌有助于提高肝癌局部和区域性控制,进而显著提高病人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李金伟  肖海  王蓉 《山东医药》2012,52(1):62-63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对骨转移癌的止痛疗效。方法将130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单放组66例和联合组64例。两组均行6 MV-X线照射治疗,2~3 Gy/次,靶区剂量35~50 Gy;联合组在放疗前1、27 d静滴伊班膦酸钠4 mg,以后每4周重复,共2~5次。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8.48%,单放组为87.50%,两组比较P<0.05;与单放组比较,联合组疼痛缓解起效时间明显缩短,疼痛缓解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或<0.05)。结论放疗联合伊班膦酸钠能有效、更快地缓解骨转移癌患者的疼痛症状,延长其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调强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武警总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应用8 MV直线加速器对行调强放射治疗。单次剂量3~6 Gy,5次/周,总照射剂量56~96 Gy,中位剂量60 Gy。记录生存期,评估不良反应。生存率及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2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未完成放疗。22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患者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0例,总有效率为63.7%。分析显示,肿瘤缓解率与癌栓类型、肿瘤大小有关(P0.05),是影响预后的显著性因素。中位生存时间13.43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27%、18%。22例完成放射治疗患者没有出现急性放射性损伤,未出现放射性肝病等晚期不良反应。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肺癌骨转移诊断方法、骨转移分布部位及放射治疗止痛效果。方法:总结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50例肺癌骨转移病例。结果:全部患者采用核素骨显像检查,对骨显像中呈单发者进一步采用MRI、CT及X平片证实。转移灶分布于脊柱(53%),胸部骨(19%),骨盆(13%),四肢骨(9%)及颅骨(6%)。全部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疗,45例疼痛者放疗后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肺癌骨转移发生率高,对可疑患者应常规行骨显像检查,放射治疗止痛效果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对不适宜手术以及射频消融、介入等其他局部治疗无效的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8月武警总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29例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单次剂量2~6 Gy,5 F/w,总剂量50~70 Gy。观察近期疗效及预后。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差异性检验采用Log-rank法,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完全缓解率3.57%,部分缓解率32.14%,疾病稳定率53.57%,进展率10.72%,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6.43个月,中位生存期(OS)11.43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79%和25.2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缓解率为PFS的独立预后因子,Cox多因素分析显示PFS的独立预后因子为肿瘤缓解率和处方剂量,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缓解率、肿瘤直径、肿瘤体积。常见放疗急性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放射性肝损伤及骨髓抑制。结论调强放疗对于不能手术治疗及其他局部治疗无效的原发性大肝癌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分割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对疼痛和体力状况的影响。方法对6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住院患者应用6 MV X线,采用三种不同的剂量分割照射:常规分割(40 Gy/20次/28 d)、加速分割(30 Gy/10次/14 d)、低分割(20~30 Gy/4~6次/12 d)。评价治疗结束后止痛效果和治疗2周体力状况ECOG改善情况。结果常规分割、加速分割与低分割三种不同的模式照射对止痛的总有效率为90.1%、96.4%8、8.9%。三种模式对ECOG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0.1%8、5.7%8、3.3%;三种模式间比较止痛和ECOG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分割、加速分割与低分割三种模式对骨转移癌疼痛的止痛和ECOG评分改善相似。如无特殊要求,加速分割照射由于照射疗程短、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上沟癌适形放疗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治疗的32例肺上沟癌患者局部适形放疗加NP方案化疗的疗效。化疗方案:长春瑞滨30 mg/m2第1、8天,顺铂60 mg/m2第1天,放射治疗从第一天开始,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的靶区是通过CT扫描来确定,包括原发肿瘤和同侧锁骨上区,但不包括纵隔和隆凸。放疗总剂量为70 Gy,1.8~2.0 Gy/次,每周5次,共7周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后有效率为59.4%(19/32),疼痛缓解率为84.4%(27/32),疼痛缓解中位时间为7个月(3~21个月),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1.3%(10/32),6.3%(2/32)和0。结论不能手术的肺上沟瘤患者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联合应用可使疼痛缓解,局部肿瘤缩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应用60、120、150mg(A、B、C组)帕米膦酸二钠静滴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C组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者在止痛、改善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方面均优于A组(P〈0.01);在止痛效果、活动能力改善上优于B组(P〈0.05);B组在止痛效果上优于A组(P〈0.05),3个剂量组均元近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剂量帕米膦酸二钠可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所致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全身热疗结合介入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介入治疗,3天后进行全身热疗,2-3周后进行3-DCRT治疗,计划常规分割照射总剂量为48Gy~55Gy。治疗计划中≥9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计划靶区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观察毒、副反应和近期疗效。结果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部分缓解(PR)20例;一年生存率为82%,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全身热疗过程中,皮肤灼伤:Ⅰ度为36.4%(8/22);Ⅱ度为4.5%(1/22);灼伤面积〈2%体表面积。肝脏急性不良反应1级1例。结论介入、热疗结合3-DCRT技术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靠,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肺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前后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放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均给予6 MV X线放射治疗,每周5次,3 Gy/F,总剂量30 Gy。放疗后评价疗效,放疗前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β-CTX和PINP,比较放疗前后血清β-CTX和PINP变化及其与放疗疗效的关系。结果肺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止痛效果为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0例、无缓解9例、有效率为67.86%,血清β-CTX和PINP水平均较放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放疗有效者放疗后血清β-CTX、PINP水平较放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放疗无效者放疗后血清PINP水平较放疗前有所下降(P<0.05),β-CTX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血清β-CTX和PINP较放疗前降低,二者可作为肺癌骨转移患者放疗疗效评价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射波刀)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原发性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59例,均接受射波刀治疗。门静脉癌栓的大体肿瘤体积为24.6~1265.0 cm3,中位数399.0 cm3,单次分割剂量5~13 Gy/次(中位数10 Gy),照射次数4~8次(中位数6次),肿瘤剂量35~56 Gy(中位数49 Gy),每d或隔1~2 d照射1次。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59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接受射波刀治疗,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5.1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1.84个月,疾病控制率为62.71%(37/59),治疗后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9.15%(29/59)、20.34%(12/59)、11.86%(7/59)。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AFP水平、性别、年龄、病灶大小、肿瘤数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水、癌栓类型及总剂量大小对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影响。结论射波刀是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1]。疼痛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见症状之一,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降低其生存质量。中医将原发性肝癌归属于“肝积”“积聚”“瘕”“臌胀”“黄疸”“肥气”等范畴,将癌性疼痛归属于“胁痛”范畴。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癌性疼痛的治疗目前多采用WHO推荐的“三阶梯药物止痛法”,但该疗法主要着眼于全身治疗,忽视局部方法的应用,治疗后仍有70%的癌症患者因癌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产生恶心、呕吐、便秘及成瘾等不良反应[2]。而中医以扶正固本、破瘀解毒、抑癌止痛为治疗原则,通过辨证施治,标本兼顾,对原发性肝癌癌性疼痛的治疗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切除术后、消融术后复发性肝癌的效果和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医院行射波刀治疗的34例术后复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患者放疗后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分析影响其生存的相关因素。肿瘤靶区(GTV)为1.475~1082.075 cm3,中位值162.99 cm3,分割剂量7~20 Gy/次(中位值9 Gy),照射次数2~8次(中位值5次),肿瘤剂量24~60 Gy(中位值45 Gy),每日照射1次。主要观察指标为近期疗效、毒副作用、远期疗效。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相关影响因素,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放疗后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2%、70.6%和44.1%,中位生存期34个月。1、2、3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5.9%、38.2%、29.4%。术后≤1年(早期)及1年(晚期)复发组经放疗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9%、73.7%、57.9%和93%、73.3%、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P=0.3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术后复发时间、复发灶直径、数目、肝功能分级、AFP水平、有无合并化疗等因素与放疗后患者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射波刀治疗复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肝癌局部控制率好,患者总生存率较高,且治疗几乎无创伤性,副作用小,患者易耐受,为原发性肝癌肝内复发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伽玛射线体部治疗系统治疗82例肝癌患者。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病人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等剂量曲线50-90%,周边照射剂量2500-4800cGy,中位剂量3286.2cGy,分割处方剂量300-800cGy,重复治疗4-12次,隔日治疗。结果:治疗结束后3至12个月 ,肝区疼痛症状缓解率为91.7%,生存质量明显提高。65例复查CT或MRI,肿瘤消失10例(15.4%),缩小33例(50.8%),无变化16例(24.6%),增大6例(9.2%),有效率为90.8%.无放射性肝炎等严重治疗反应发生。结论:SRT使肿瘤局部得到准确的高剂量照射,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近期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为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原发性巨大肝癌与小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方法采用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A组43例患者,计划靶区体积(vptv)均≥300cm3;B组28例患者,31个vptv均≤100cm3。设计不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结果 A组PTV均由50%~55%等剂量线包绕,PTV周边照射总剂量3200~3900cGy,分割处方剂量300~350cGy,每一计划需14~22个射野,靶区剂量均匀指数1.60~1.72;B组PTV均由70%~90%等剂量线包绕,PTV周边照射总剂量4000~5400cGy,分割处方剂量400~600cGy,每一计划至多需3个射野,靶区剂量均匀指数1.06~1.43。两组计划无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超过相应的耐受剂量。结论设计出合格的原发性巨大肝癌与小肝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是可能的,然而,原发性巨大肝癌治疗计划所需射野数明显多于小肝癌治疗计划,小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性优于巨大肝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行(NSCL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8例70岁以上NSCLC患者实施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周边剂量每次5~7 Gy,每周3次,共6~10次,生物等效剂最(BED)70~80Gy。结果在治疗结束时,42例临床症状获得改善;肿瘤获得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28例,无变化6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1%、37.3%和27.1%,中化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于70岁以上的NSCLC患者是一种痛苦较小、安全有效的冶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射波刀)治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1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行射波刀治疗。单次分割剂量5~7 Gy,照射次数为7~10次,肿瘤计划靶区剂量48~50 Gy,连续照射。其中2例TBIL300μmol/L的患者在放疗前联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或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进行治疗。结果随访12~28个月,治疗结束后12个月患者肿瘤局控率为81.8%,临床获益率为81.8%,12个月生存率为81.8%,且TBIL、ALT、ALP、谷氨酰转肽酶等相关临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射波刀治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肿瘤局控率高,胆红素明显下降,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骨转移癌放疗止痛疗效。方法将189例原发灶为肺癌的骨转移癌计221个病灶的放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放疗方案分为2种剂量分割组:①常规分割组:2Gy/次,5次/周,总剂量30~50Gy,共163个病灶;②中~低分割组:3~5Gy肷,2~3次,周,总剂量20~40Gy,共58个病灶。对不同病理类型和原发灶控制情况下的放疗结果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常规分割、中~低分割组有效率分别为90.7%,87.9%(x^2=1.229,P〉0.05),总有效率为90.0%。小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分别为92,4%、89.0%(x^2=0.668,P〉0.05)。原发灶控制与未控制的有效率为88.4%、91.7%(x^2=0.787,D0.05)。结论放疗是一种有效止痛方式,可作为骨转移癌首选治疗方法。不同分割剂量放疗对骨转移疼痛的缓解程度无影响,放疗疗效与原发灶病理类型及原发灶控制与否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栓联合氨酚羟考酮片对老年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疼痛的治疗效果,为老年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行TACE术的老年原发性肝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病人TACE术前后采用吲哚美辛栓治疗,研究组病人TACE术前后采用吲哚美辛栓联合氨酚羟考酮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病人疼痛程度及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血压、脉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病人经过联合治疗后术中疼痛评分、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血压以及脉搏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轻度疼痛以下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栓与氨酚羟考酮片的联合治疗止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有利于老年原发性肝癌病人TACE术后疼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