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及其诊断。方法:分析9例脊髓多发性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处脊髓形态、MRI信号及强化程度。结果:发生在颈髓4例,颈胸髓同时受累3例,单纯胸髓受累2例。病变呈条带状、斑点状,T1WI呈低或等信号,T1WI呈高信号,T2WI轴位上病变以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MRI有助于脊髓多发性硬化与其他脊髓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NRI检查诊断,临床治疗证实为脊髓多发性硬化25例,分析其MRI征象.结果 脊髓多发性硬化病灶分布颈段脊髓最多(13/25),其次为颈胸髓同时受累(9/25),胸髓受累(2/25),全身脊髓受累(1/25).MRI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病变矢状位长度小于4个椎体,长度大于宽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灶呈斑片状、条带状;T1 WI中等或界限模糊的稍低信号,T2WI为长短不一的条状高信号.轴位像病灶位于脊髓侧方和后方,一般小于脊髓截面1/2.静脉注射Gd-DTPA后.活动期病灶呈条状、片状强化,但强化区范围明显小于T2高信号灶范围.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变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强化.结论 脊髓多发性硬化的N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治疗、随访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脊髓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MRI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治疗证实为脊髓多发性硬化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为21岁~64岁(平均年龄32岁),全部病例行MRI检查。结果脊髓多发性硬化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伴活动不良,颈部疼痛、感觉异常,视神经损害,共济失调,尿便功能障碍。病灶分布颈段脊髓最多(13/25),颈胸髓同时受累(9/25),胸髓受累(2/25),全身脊髓受累(1/25)。MRI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病变矢状位长度小于4个椎体,长度大于宽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灶呈斑片状、条带状;T1WI呈等或界限模糊的稍低信号,T2WI为长短不一的条状高信号。轴位像病灶位于脊髓侧方和后方,一般小于脊髓截面1/2。静脉注射Gd-DTPA后,活动期病灶呈条状、片状强化,但强化区范围明显小于T2高信号灶范围。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灶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明显强化。结论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有重要作用,因此脊髓多发性硬化的检查应首选MRI。  相似文献   

4.
杨蕊梦  许乙凯  冯婕 《广东医学》2006,27(12):1856-1857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临床确诊M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 T1WI,T2WI,FLAIR增强扫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MR图像进行评估,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及强化特征。结果24例患者MRI显示:MS病变为多发,可见于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半球、颈段及胸段脊髓,主要位于侧脑室周围及其深部脑白质,颈髓较胸髓多见。病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或无占位效应,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强化程度不等。结论MRI对发现MS病灶十分敏感,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邹一砖  姚伟根  袁明远  于红 《河北医学》2001,7(12):1074-1076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脊髓空洞症MRI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分析 11例创伤后脊髓空洞症MRI的形态与信号表现。用Frankel氏脊髓功能分级法评定脊髓损伤程度。结果 :11例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累及颈髓 2例 ,颈胸髓交界处 3例 ,胸髓 2例 ,圆锥 2例 ,同时累及颈、胸髓和全脊髓各 1例。空洞始于脊髓损伤或受压明显处 ,空洞均位脊髓中央 ,长度 2~ 13个脊髓节段。MRIT1加权像空洞表现长管状或串珠状改变 ,其内呈或高于脑脊液样低信号 ;T2 加权像空洞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 ,周边脊髓呈片状高信号。空洞段脊髓肿胀或萎缩。MR增强病变无异常强化。结论 :MRI能反映脊髓空洞形态和信号特征及形成的可能机制。创伤后脊髓空洞形成与脊髓持续受压有关。脊髓功能损伤程度与空洞长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脊髓炎检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影像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资料和MRI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例中脊髓肿胀增粗呈均匀一致性:9例均有脊髓增粗,但多数呈轻度肿胀,且均匀一致,外缘光滑,5例少数肿胀显著,但仍具有均匀一致特点;病变累及颈髓者5例,颈髓至上段胸髓者3例,中段胸髓者7例,胸下段脊髓受累3例;病变范围长达3个椎体者2例,4个椎体者3例,5个椎体者10例,6个椎体以上者3例;T1WI上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11例;T2WI上均呈高或较高异常信号影;横轴位上T1WI上异常信号影位于脊髓中央部13例,脊髓中央部和周边部信号均增高5例;有7例在T2WI上高或较高信号的病变中可见小斑片状等信号影;7例行MRI对比增强检查,其中4例表现为中度强化,局限于脊髓前外侧,呈条状;另3例强化呈不规则斑片状,主要位于病灶周边部脊髓表面,无占位效应。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病变及其病变程度和范围,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是急性脊髓炎的影像首选理想影像检查和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7.
MRI对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例脊髓型MS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人的病灶部位以颈、胸髓多见,病变脊髓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或仅有轻度斑片状、环状强化.MRI复查,1例病人发现有新的MS斑块出现.急性期需与髓内肿瘤及急性脊髓炎进行鉴别.结论 MRI对脊髓型M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MRI诊断急性颈髓外伤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RI对急性颈髓损伤的诊断作用,分析MPI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35例急性颈髓损伤患1wk内MRI扫描,采用矢状位及横轴位T1WI和T2WI成像。结果 MRI表现为形态学异常达100%,包括颈髓肿胀、扭曲和断裂;信号异常占100%,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水肿、挫伤,信号不均匀的出血,MRI可准确判断颈髓损伤的长度,横截面范围位于灰质、白质或全脊髓。此外MRI还可显示椎体移位,后纵韧带断裂,脊髓周围出血和脑脊液漏等。结论 MRI已成为评价颈髓损伤程度的首选方法,损伤定位与临床有准确的对应关系,根据MRI表现可预测患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起源、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髓髓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文献复习。结果:髓内神经鞘瘤好发于颈髓,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边界清楚,可伴有脊髓水肿和脊髓空洞,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髓内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需结合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0.
低场强MRI在急性脊髓炎检查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在急性脊髓炎检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影像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2例急性脊髓炎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2例中病变累及颈髓者5例,颈髓至上段胸髓者1例,颈髓中、下段至上、中段胸髓者4例,下段胸髓受累2例;病变范围达4个以上椎体者10例;病变在T2WI上容易识别,均呈高或较高信号影,矢状位结合横轴位观察才能避免误判;5例脊髓轻度增粗,3例较明显增粗,4例脊髓形态改变不明显,脊髓形态改变在矢状位T1WI上显示清楚;3例行MRI对比增强检查,其中1例呈中度条状强化,2例呈轻度斑片状强化,无占位效应。结论MRI能直观地反映急性脊髓炎的病理改变,是该病的一种理想影像检查和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2例脊髓多发性硬化 MRI 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所有病例均为临床(Poser 分类)及实验室检查所证实。对脊髓 MS 病灶按部位、信号强度及形态特点分别进行分析。结果:颈段脊髓为脊髓 MS的好发部位,其部位特点与该病临床症状有很强的相关性。脊髓 MS 病灶分为斑块灶和弥散信号异常区两类,前者 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高信号,边界清楚,见于慢性期及少部分急性期病例。后者以 T1WI 等信号为主,少数呈低信号;T2WI 均呈较高信号,边界模糊不清,均见于急性期。急性活动期脊髓肿胀,而慢性期脊髓萎缩。平扫矢状位 T2WI 对病灶的显示最敏感。脊髓 MS 与脊髓感染性炎症和脊髓缺血梗死的 MRI 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结论 MRI 对脊髓 MS 的定位、定性及分期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急性期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MRI)表现,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超急性期SSEH的临床及MRI资料,讨论误诊原因,鉴别诊断。结果首发症状均出现典型脊背部突发胀痛,继之出现进行性下肢麻木,活动功能障碍。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7例均无明确外伤和凝血机制障碍病史,1例手术中发现蔓状扩张动静脉血管。7例SSEH,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2例、颈胸交界部2例、胸腰段2例,均位于硬膜外腔的侧后方或正后方,血肿呈梭形。在T1加权序列(T1WI)矢状面6例表现为等信号,1例表现为略高信号;在T2加权序列(T2WI)矢状面和轴面,7例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血肿与脊髓间可见线条状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2例血肿可见边缘斑点或环形强化。本组4例误诊的原因:平扫时血肿信号不具特征性;活动性出血所致血肿增强征象不典型。结论超急性期SSEH具有不典型MRI表现,容易误诊,但结合起病时间及血肿MRI信号进行分析,有利于对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表现。结果28例中12例位于颈段,5例位于胸段,11例位于腰段。血肿累及1~11个椎体高度,平均3.5个椎体高度。血肿呈短T、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1者8例,呈等T1、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者16例,呈等短混杂T1、短T或短长混杂T信号者422例。血肿在T1WI上均与脊髓间有低信号线相隔,T2WI上与蛛网膜下腔间有低信号线相隔者12例,不明显者16例。结论MRI对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显示,明确范围及对脊髓受压损伤程度等有明显优势,是目前评价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内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椎管内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5例患者均行Siemens 3.0T(TrioTim)MRI扫描。其中4例患者行颅脑及全脊柱MRI检查,5例行全脊柱MRI检查,3例患者行腰椎MRI检查,1例患者行胸、腰、头MRI检查,1例行腰、头MRI检查,1例行胸、腰MRI检查。结果15例患者椎管内皮样囊肿病灶的MRI图像表现为分层8例,椎管扩大6例,发生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3例。所有患者病变信号均不均匀,其中T1WI示不均匀高信号12例,T1WI示不均匀等或低信号3例,LWI示不均匀高信号13例,T2WI示不均匀低信号2例。15例行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患者病灶呈不均匀低信号13例,不均匀等信号2例。结论椎管内皮样囊肿的发病部位及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能为椎管内皮样囊肿患者提供很好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室管膜瘤10例,分析肿瘤部位、信号特点及肿瘤强化特点。结果肿瘤位于颈髓5例,胸髓3例.终丝及马尾2例.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呈等、高信号。1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脊髓内室管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发病部位、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及临床资料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急性横贯性脊同须炎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对临床及MRI确诊的11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MRIT1WI、T2WI及GD-DTPA增强扫描后的具体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1例位于颈延髓,7例位于胸髓及颈髓下端,2例累及颈胸腰髓,1例位于脊髓圆锥。T2WI脊髓中央呈长T2高信号,平均长度为5个脊髓节段,占据脊髓2/3以上横断面积。T1WI相脊髓轻度增粗,增强后脊髓呈间断性条状及斑片状强化,且表面强化为主,无占位效应。结论:MRI是检查该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硬化中MRI扫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的扫描方法对多发性硬化(MS)患的病灶显示程度,评价MR对MS的分期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临床确诊的MS患行常规及增强MR扫描,4例采用抑脂(Fatsat)序列扫描,比较其对MS斑的显示率及范围,并与临床症状进行对照,以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24例患中,T1WI显示MS斑16个,T2WI显示MS斑85个,12例增强扫描显示MS斑45个,4例采用Fatsat序列增强扫描显示病灶18个。T1WI显示MS斑为略低信号,T2WI显示MS斑为圆形或卵圆形高信号,见于皮层下白质内,增强扫描中,颅内病灶呈斑片状增强,脊髓病灶呈条索或片状增强,位于脊髓背及侧方,采用Fatsat序列扫描,MS斑呈斑块状增强,较T1WI及T2WI病灶大,边界清楚。结论 T2WI对静止及活动期MS斑均能较好的显示,T1WI仅能部分显示静止期MS斑,增强扫描能较好显示活动期病灶,Fatsat序列较SE序列能更好显示MS斑的形态。MS的临床症状尤其神经损害与MRI表现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陶光举  张明光 《河北医学》2016,(9):1433-1435
目的::对比分析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脊髓内室管膜下瘤和20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比较二者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生长方式、信号特点、有无强化、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囊变及瘤周情况等。结果: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位于颈段5例、颈胸段8例、胸段2例及胸腰段1例,星形细胞瘤位于颈段7例、颈胸段5例、胸段6例及胸腰段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管膜下瘤纵轴长度(88.30±23.47)mm、瘤椎体数目(4.67±1.26)个,星形细胞瘤纵轴长度(55.16±19.56)mm、椎体数目(3.41±1.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室管膜下瘤多呈偏心性生长、水肿不明显或仅轻微水肿、边界清楚、较少囊变,与星形细胞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室管膜下瘤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14例、混杂信号2例;T2WI呈均匀高信号14例、混杂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示病变无强化11例、部分轻度强化或点片状轻度强化5例。星形细胞瘤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11例、混杂信号9例;T2WI呈高信号12例、稍高信号6例和混杂信号2例;增强扫描无强化4例、轻度强化7例、明显强化9例。结论:脊髓内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在生长方式、边界、形态、瘤周水肿及强化程度等存在差异,有助于二者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转移瘤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脊柱转移瘤的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 ,并探讨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44例脊柱转移瘤病例 ,其中男 2 4例 ,女 2 0例 ,均有明确原发癌史。使用西门子 1.0T超导MRI成像仪 ,行T1 WI、T2 WI矢状位及轴位T1 WI扫描 ,必要时增强 ,加扫T1 WI脂肪抑制序列。结果  12例为单椎体转移 ,3 2例为多椎体转移 ,呈跳跃分布。 44例中转移椎体总数 91个 ,其中胸椎 40个 ,腰椎 2 6个 ,颈椎 16个 ,骶椎 9个。 70个转移椎体后部及附件受累 ,17例椎旁有软组织肿块 ,10例脊髓受压。转移椎体呈长T1 长T2 或等T2 信号改变 ,相邻椎间盘形态信号基本正常。结论 脊柱转移癌MRI具有典型表现 ,MRI对脊柱转移瘤有肯定诊断价值 ,为最佳影像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