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云南巴尔通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巴尔通体(Bartonella)在云南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st,IIFT)-滴定平板技术对379份不同地区及人群血清的汉赛巴尔通体(B henselae)及五日热巴尔通体(B quintana)的IgG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在西双版纳等7州市检查抗汉赛巴尔通体(B henselae)抗体的血清共计281份,其中: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190份,查出阳性标本35份,阳性率为18.42%;健康人群血清91份,查出阳性标本13份,阳性率为14.28%。在大理等3个州市检查抗五日热巴尔通体(B quintana)抗体的血清98份,查出阳性标本5份,阳性率为5.10%。结论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于人群中,提示巴尔通体感染在云南省属多发病的疾病之一,一些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及一些临床疑难杂症很可能由巴尔通体感染所致。今后有必要引起卫生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姚美琳  叶曦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86-1387,1420
目的 了解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在厦门海沧区妇幼保健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测定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 cence test,IIFT)-滴定平板技术检测婚检人群147人(男50人,女97人),幼儿园教师78人,孕妇人群31人汉赛巴尔通体的IgG抗体.结果 共检测256份不同人群血清,检出IgG阳性14份,阳性率为5.47%.结论 汉赛巴尔通体感染存在于厦门海沧区人群中,建议在临床诊断中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云南部分人群汉赛巴尔通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在云南部分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法(IIFT)对140份云南不同人群血清的B.henselae IgG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阳性标本28份,总阳性率为20%,其中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抗体阳性率为30.61%,显著高于放牧人员,其中有的样本抗体滴度高达1:10000。结论:受检人群中存在B.henselae感染,尤其在临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B.henselae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巴尔通体的感染状况。方法选择4个调查点,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定性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对照人群血清抗汉塞巴尔通体和抗五日热巴尔通体的Ig G抗体,对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232份,对照人群血清80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抗汉塞巴尔通体Ig G抗体阳性率30.17%,抗五日热巴尔通体阳性率18.10%,混合感染率14.22%。对照人群抗汉塞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13.75%,抗五日热巴尔通体阳性率6.25%,混合感染率2.5%。三项指标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同一人群的汉塞巴尔通体阳性率亦高于五日热巴尔通体阳性率。结论部分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是因为感染了汉塞巴尔通体和/或五日热巴尔通体而引起的发热,且两种巴尔通体的混合感染率也较高。部分对照人群也存在汉塞巴尔通体和/或五日热巴尔通体的隐性感染或既往感染。在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中,进行巴尔通体感染的鉴别诊断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3岁,3个月前出现发作性头痛,为左侧枕部尖锐、针刺样疼痛,可自行缓解,伴言语不清,右侧上肢麻木。头颅CT示左侧颞叶出血合并左侧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左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可能性大。1个月前患者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 ℃,20天前再次出现头痛,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均较前相似。内科系统查体: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2/6级吹风样杂音。神经系统查体:右侧Babinski症(+)。住院第4天超声心动图发现二尖瓣前叶赘生物,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菌栓脱落导致脑栓塞,立即给予万古霉素治疗。住院期间3次血培养均阴性,采血标本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行间接免疫荧光法IgG抗体检测,结果提示汉赛巴尔通体IgG抗体阳性,因此,临床诊断考虑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巴尔通体是一种需要复杂营养的细胞内革兰氏阴性杆菌,1993年首次作为导致心内膜炎的原因被记载,此后作为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一个重要病原体日益得到公认。对于明确的巴尔通体心内膜炎, 美国传染病协会指南建议2周的庆大霉素联合6周的强力霉素治疗,以获得更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清远市无SAILS病例地区人群SAIL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水平。方法采集本地区各县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血液,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SARS-CoV抗体IgG。结果共检测血清样本1484份,SAILS—CoV抗体IgG总阳性率为0.61%(9/1484),其中0—6岁和13—18岁年龄组SAILS.CoY抗体IgG均为阴性,7—12岁年龄组的阳性率为1.82%(8/439),19岁以上年龄组的阳性率为0.10%(1/1009)。在9份SAILS—CoV抗体IgG阳性的血清样本中,1份为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阳性率为0.39%(1/257);其余8份为学生,阳性率为1.70%(8/471)。结论本地区人群SAILS-CoV抗体水平比较低,低龄组0—12岁人群SAILS-CoV抗体IgG阳性率高于高龄组13岁以上组人群的阳性率。提示SAILS-CoV可能存在隐性感染、隐性传播和隐性感染聚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苏省人畜立克次体感染的主要类型、抗体阳性检出率及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按地理位置,选择江苏省溧水县、沛县、盱眙县、宜兴市和滨海县的5个调查点,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莫氏立克次体(RM)、黑龙江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H/RS)、恙虫病东方体(OT)、贝氏柯克斯体(CB)、横赛巴尔通体/五日热巴尔通体(BH/BQ)、查菲埃立克体(HME)及人粒细胞无形体(HGA)等7种常见立克次体血清IgG或IgM抗体。结果 5个调查点共取血样2 562份,人群病原体检测率最高的是BH/BQ(24.8%)。男性中HGA和BH/BQ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其余的检出率是女性高于男性;除了RH/RS外,其余立克次体分布均存在地区差异(均P〈0.01)。动物中7种立克次体的抗体均检出,其中OT阳性率最高(31.8%),主要是在羊体内,且存在地区间差异(均P〈0.01)。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立克次体抗体阳性率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地区和蜱/螨叮咬史。结论江苏省农业人群及家畜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感染,以RM、BH/BQ、CB为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巴尔通体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含5%去纤维兔血脑心浸液琼脂培基对收集自云南省的16个县(市)的913份鼠类血液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对疑似菌落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进行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的379bp片断扩增,从电泳图中出现目标带的阳性菌中随机选出菌株进行电镜检测,同时将其异gltA扩增产物行已序列测定并与已知菌株进行比较。结果从913份鼠类血液中分离到巴尔通体251份,分离率为27、5%(251/913)。阳性菌落长出时间最早为3d,菌落形态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改变且特点多样;电镜扫描见多个菌缠绕成团,菌体密集,透射见菌细胞呈短杆状、菌壁较厚。核苷酸序列及相似性比较发现家鼠中巴尔通体有3个基因型。结论分离的巴尔通体种类多、生长特性不一、形态多样,呈高度流行及基因型的多样性,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可能与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在深圳市健康人群中的隐性感染情况,进一步探讨隐性感染在儿童手足口病(HFMD)中的传播特征及危害性。方法实验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不同年龄层(0~59岁之间)的健康人群血清中抗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的IgM和IgG抗体水平,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gM阳性的样本中病毒核酸的阳性率。结果抗EV71和CoxA16 IgG抗体的阳性率都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呈下降趋势,0~5岁儿童组的IgG抗体阳性率最高,其中抗EV71的IgG抗体阳性率为79.7%,抗CoxA16的IgG抗体阳性率为91.93%。30岁以下者,两种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在70%以上,显著高于30岁以上人群,P〈0.01。5岁以下儿童抗EV71抗IgM抗体阳性率达15.9%。49份抗EV71 IgM阳性样本中有42份EV71的核酸阳性,阳性率为85.7%;31份抗CoxA16 IgM阳性样本中有25份CoxA16核酸阳性样本,阳性率为80.6%。结论人群对EV71和CoxA16普遍容易感染,健康人群中存在较高的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率与人群的年龄分布存在相关性,因此隐性感染人群也是病原体传播的传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人群SARS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海南省人群是否存在SARS冠状病毒的隐性感染。方法:采集不同人群血标本,检测血清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结果:共检测各类人群血清样本1451份,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均为阴性。结论:海南省人群中目前无SARS冠状病毒的隐性感染,人群对SARS冠状病毒普遍易感,海南省的SARS监测和防控工作任务更加艰巨,面临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Ag检测在乙肝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LISA、PCR的方法对328例乙肝患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及HBV-DNA的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的模式下,HBV-DNA、PreS1-Ag的检出率分别为86.8%、85.8%和100.0%、100.0%,两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sAg(+)HBeAb(+)HBcAb(+)、HBsAg(+)HBcAb(+)及HBsAg(+)HBeAb(+)的模式下,HBV-DNA、PreS1-Ag的检出率分别为43.2%、45.8%;47.3%、46.1%;10.0%、10.0%。在HBV-DNA(+)情况下,PreS1-Ag的阳性率为86.9%,HBV-DNA和PreS1-Ag的阳性率也比较吻合。结论:PreS1-Ag与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密切关联,能够很好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及传染性,对于乙肝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红梅 《西部医学》2008,20(1):178-17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用ELISA法测定,并根据不同的模式分成四组;均用乙肝病毒前S1诊断试剂测定,方法为ELISA;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上述四组血清标本的HBV—DNA。结果704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491例,阳性率69.7%;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中HBV—DNA阳性511例,阳性率72复制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西鼠疫病人、周围人群、宿主动物及指示动物血清F1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水平及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血清中的F1抗体。结果第1次(2000~2001年)检测56例鼠疫病人血清、108份正常人血清、144份鼠血清和109份指示动物血清,阳性血清数分别为56份、2份、1份和7份,阳性率分别为100%、1.85%、0.69%和6.42%;第2次(2006年)检测30份原鼠疫病人血清、126份正常人血清、235份鼠血清和278份指示动物血清,除了检出9份F1抗体阳性的鼠疫病人血清(阳性率为30%)以外。其它血清均为阴性结果。结论广西鼠疫病人经过5-6年的时间,70%左右的病人的F1抗体已经消失,30%左右的病人可检测到F1抗体,但其滴度明显下降,而周围人群、宿主动物及指示动物血清未检出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室间质评用血清盘。方法 从血站献血员收集HBVDNA阴、阳性血浆。经处理后,组成血甭盘,血清盘由22份样本组成。包括5份强阳性、2份弱阳性、5份阴性及2个强阳性的10倍稀释系列(各5份)。并在全国91个实验室进行应用。结果 稳定性试验表明,在室温、4℃及37℃下贮存至少分别可稳定5天、7天和3天,反复冻融至6次,HBVDNA量无明显变化。使用该血清盘对全国HBVDNAPCR测定的室间质评表明,对5份阴性样本测定的假阳性率在1.1%-9.9%之间。对强阳性样本测定假阴性率在6.6%-14.3%之间;对2份弱阳性样本测定的假阴性率分别为47.3%和41.8%。结论 目前全国HBVDNA PCR临床测定大部分实验室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假阳性和/或阴性问题,有必要建立全国室间质评网络以提高检测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57小鼠胃冰冻切片对NMO-IgG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效果。方法:选择转染AQP4的细胞基质作为金标准,c57小鼠胃冰冻切片为实验评估基质。25份被检测血清,12份来自于视神经脊髓炎患者,5份来自于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患者,1份来自于多发性硬化患者,1份来自于复发性视神经炎患者,1份来自于非LETM脊髓炎患者,1份来自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随脊髓病变患者,其余3份来自于神经系统其他病变患者。结果:以细胞基质检测方法为金标准,胃基质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94.4%,特异度57.1%,阳性预测值85%,阴性预测值80%,诊断正确率为84%。结论:c57小鼠胃冰冻切片作为基质检测血清NMO-IgG的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6.
蔡木发  吴显劲  吕俊廷 《吉林医学》2011,32(13):2507-250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浕-L-岩澡糖苷酶(AF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89例乙肝患者血清,检测其HBV-DNA,根据其HBV-DNA载量不同分为1组(<5.0×102copies/ml)、2组(5.0×102copies/ml~5.0×105 copies/ml)、3组(>5.0×105copies/ml),每组63例,正常对照组63例;同时分别检测AFU、ALT、AST、GGT,对其结果进行分析,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AFU、ALT、AST、GGT检测采用速率法。结果:各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组AFU、ALT、AST、GGT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统计结果分别为AFU(F=10.548,P<0.05)、ALT(F=25.646,P<0.05)、AST(F=23.396,P<0.05)、GGT(F=16.425,P<0.05);1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2组AFU与ALT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AFU与AST、GGT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3组AFU与AST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AFU与ALT、GGT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乙肝患者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AFU、ALT、AST、GGT,更有助于观察肝脏的损害程度及预测肝炎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规律,为疫情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监测方案建立乙脑专病监测系统,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既往乙脑高发的东方市作为乙脑宿主、媒介监测点,在全省范围内监测乙脑病例,采集疑似病例和宿主血清用ELISA法检测乙脑IgM抗体,用Excel进行资料分析。结果2006年监测报告乙脑疑似病例83例,确诊16例,发病率为0.19/10万,病死2例,病死率为12.5%,确诊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无临床确诊。全年发病高峰为双峰。病例均为12岁以下儿童,最小2岁,男女之比为4.3:1。病例中有乙脑免疫史仅占6.25%,乙脑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6.4%,IgM抗体阳性16例,阳性率为21.05%,发病5—8d后阳性率最高,为46.4%,双份血阳性率为显著高于单份标本(X^2=136.9,P〈0.01);捕捉蚊媒,三带喙库蚊占64,62%,平均密度为16.79只/人工小时,宿主猪总感染率为67.95%,人群发病曲线与媒介密度相一致,发病高峰较媒介密度高峰后推半个月。结论海南省存在乙脑高流行的自然环境,乙脑疫苗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措施,开展监测能及时提出乙脑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