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李应存教授认为肠痈是由肝实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瘀而化热所致,治疗上首重泻肝通腑、畅气机,次而清毒攻邪、消瘀滞,临床常将敦煌大泻肝汤、反花疮方及疗风虚瘦弱方合用治疗该病。此外,李应存教授认为老年肠痈患者体质虚弱,治疗应中病即止,兼顾调补气血。该文总结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泻肝清毒调气血法治疗老年肠痈经验,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摘 要】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不同配伍对大黄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席先蓉李邦银*陈维敏(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贵阳550002)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和芒硝组成,为历代治疗肠痈的代表方剂。肠痈多由热毒蓄结肠中,血瘀成痈,可用荡热逐瘀攻下法治之,使瘀热脓血随大便而去,则肠痈得愈。方中君药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热毒瘀滞,结合型大黄酸与游离大黄酸分别为大黄的部分泻下及抑菌有效成分,其作用与该方清热通里攻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化瘀解毒汤治疗瘀滞型肠痈的疗效.方法 采用化瘀解毒汤治疗本病患者53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5剂为1疗程.结果 痊愈48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1%;随访1年复发2例,复发率为3.77%.结论 化瘀解毒汤治疗瘀滞型肠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1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曲者认为.肠痈多由肠腑积热,传化失司,气机壅塞、肠络瘀阻.瘀热互结.最终导致血败肉腐.酿脓成痈.故其以热结、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治应以清热散结、行气导滞、消痈止痛为法.选穴取阑尾穴,为近人治肠痈之经验穴,清热消痈;下巨虚.为小肠之下合穴,行气散瘀;配大肠之募穴天枢,行气通腑;合谷、曲池.为大肠经之原合相配.清热散邪:便秘加丰隆以通腑导滞.该处方突出了一个“通”字,能有效地止痛、清热、消痈.取阑尾穴时,应在足三里下以拇指循经按压,仔细寻找其过敏点(或敏感压痛、或按压感腹痛减等).行针时应视病人体质以适当强的刺激手法.频繁行针.曲者认为对急性炎症性疼痛.留针时间宜稍长,或可视病情每日针治2次.疗程要足够.务求炎症消除而痛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证型肠痈的发生与冬、夏节气的关系,根据节气调整药物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立冬至立春和立夏至立秋本院收治的24例肠痈患者资料,统计不同证型患者人数。结果:立冬至立春期间瘀滞型患者10人,湿热型患者4人,热毒型患者0人,立夏至立秋期间瘀滞型患者1人,湿热型患者9人,热毒型患者0人。结论:肠痈不同证型的发生与节气有关,应考虑发病节气辨证论治,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孙法元 《光明中医》2001,16(6):27-28
红藤煎对实热壅结肠腑 ,气血瘀滞不通之阳明肠道实热之证确有疗效 ,要注意肠痈初起未化脓者适宜。  相似文献   

7.
肠痈一证,其治以荡结泄热,去瘀消痈为常法,服药不效,每转外科手术。此时若能详察病机,灵活施治,则更多患者,可免手术之苦。【湿热肠痈】湿热之邪,郁于阑肠,运化受阻,气血瘀滞,热毒腐肉,化生痈肿。治宜清化湿热,解毒化瘀。药宜:薏苡仁、白蔻、木通、滑石、桃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杨××,男,16岁。84年12月7日诊。患肠痈一月,经西药治疗后,仍反复发作。刻诊:  相似文献   

8.
桃仁治疗咳喘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德明 《中医杂志》2003,44(3):170-170
桃仁味苦、平,功具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临床常用于治疗痛经,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瘀阻疼痛,以及肺痈、肠痈、肠燥便秘等症。此外,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桃仁治疗顽固性咳喘,收效满意。例1:唐某,女,36岁,1999年4月2日初诊。患者  相似文献   

9.
<正>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载有"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该方由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5味药物组成,古人专为"肠痈初起"而设,具有泻热破瘀、散结消肿的功效。近年来,该方在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1]、急性阑尾炎[2]、急性胆囊炎[3]、急性盆腔炎[4]等多种具有湿热瘀滞特点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10.
大黄临床外用举要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中医院(463000)刘天骥,陈海龙关键词:大黄,临床应用,颈痈,肠痈,乳痈大黄推陈致新,无坚不破,斩关夺门,号为将军。内服能攻积导滞,清热祛瘀,外用可解毒疗疮,消肿止痛。笔者十余年来用大黄外敷治疗疮疡、跌打损伤等,疗...  相似文献   

11.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病证,属中医学"肠痈"的范畴,临床辨证分型一般有气滞血瘀、瘀滞化热、热毒炽盛三型,传统治疗方法多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消痈为主,常两法或数法合用,张厚东教授认为气滞痰阻血瘀是其基本病机,并提出了理气化痰活血的基本治法,以自拟阑尾通冲剂为基础方加减化裁,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肠痈汤治疗不同时期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瘀滞期61例,蕴热期86例,毒热期33例。观察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体温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压痛消失时间及血象正常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瘀滞期治愈率均高于蕴热期、毒热期(P0.05或P0.01)。蕴热期治愈率80.23%亦高于毒热期的60.61%(P0.01)。瘀滞期体温、血象正常时间及腹痛、压痛消失时间比蕴热期和毒热期短(P0.05或P0.01);蕴热期体温、血象正常时间及腹痛、压痛消失时间也短于毒热期(P0.05或P0.01)。结论自拟肠痈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确切,对瘀滞期的疗效最佳,蕴热期次之,毒热期最差。  相似文献   

13.
探讨从肝痈理论分期辨证论治肝内单管结石导致的急性重症胆管炎,其中医病机为湿热瘀阻,胆汁排泄受阻,煎熬成石,堵塞肝内胆管,气血瘀滞,郁而化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化为肝痈,可采用消托补三法论治。肝痈初期用消法,防止化脓成痈;成痈期采用托法,助正气托毒外出;溃后期采用补法,促进机体康复,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谈活血化瘀法的实质及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之一。近三十几年来 ,在治疗外科疑难病中取得了很好疗效。现谈谈该法的实质、主要功用和临床应用。1 活血化瘀法的主要功用1.1 解毒消肿痈疽疮疡大多有热毒郁结 ,气血瘀滞的病理过程。临床治疗常用活血化瘀达到清热解毒治疗痈疮肿疡以消除某些炎症肿块。如乳痈、肝痈、肠痈等。近年来用于治疗急腹症、肿瘤、顽疾如肝硬化等。实践证明 ,丹参、丹皮、川芎、赤芍、茜草、槐花、黄药子等活血化瘀药具有不同程度的解毒消肿作用。1.2 祛瘀生新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活血化瘀通过活血行血 ,祛瘀而能生新。如用于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在临床中运用清热解毒、通腑导滞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肠痈,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阑尾炎,古名肠痈。《灵枢·上膈》篇云:“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已留,留则痈成……”。又巢氏病源云:“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与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这些都说明了形成肠痈的内外因关系。综合起来不外湿热郁积、七情有伤、食饮不调、气血郁阻、瘀积不化;妇人则因产后瘀浊留积,或经行期间风寒内入,气化失常等而积瘀成痈。  相似文献   

17.
“急性阑尾炎”是从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于中医学“肠痈”范畴 ,发病原因多由饮食不节、寒温不适 ,食后剧烈运动 ,导致肠道功能失调 ,传化不利 ,糟粕积滞 ,生湿生热 ,气血瘀滞而成。笔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现举案例如下 :王某 ,女 ,2 3岁 ,农民。于 2  相似文献   

18.
以阳虚、血弱、痰瘀、湿滞为病机 ,运用阳和汤法治疗乳痛、乳癖、乳痈、乳泣、乳汁不回等乳房诸病 ,采用和阳养血、和阳消瘀、和阳散积、和阳调经、和阳化湿等法 ,温补消通并用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大黄牡丹汤为《金匮要略》治疗“肠痈”的专方,具有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该方的临床应用涉及多个方面,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肠痈之外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张小青 《光明中医》2010,25(12):2225-2226
<正>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肠痈"的范畴,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多发于青壮年,尤以20~30岁发病率最高,通常男性患者较女性为多。中医认为,因饮食不节,湿热内蕴,以致肠道传化不利,气滞血瘀,湿阻热壅,导致瘀滞热积不散,血肉腐败而成痈肿。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笔者以解毒化瘀法,自拟阑尾消炎汤,内服治疗急性阑尾炎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