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对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输注相合血小板的无效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1 h和24 h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结果 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39例,阳性率为43.2%。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8.7%;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3.8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P0.05),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1.3%。不同疾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能够改善患者的输注效果,尤其是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成都市2019年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血小板配型相关检测策略以提升临床输注疗效。方法选择中心2019年进行血小板配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检测,分析检测量、抗筛阳性率、年龄分布、血型占比、季节性变化、医疗机构送检情况、反复配型比例及输注效果。结果 85例患者配型259例次,提供配型血小板321个治疗量,抗筛阳性率87.06%,40岁以上患者占64.71%,配型例次血型占比O型A型B型AB型,各季度配型量逐步增加,送检医院均为三级以上医疗机构,52.94%的患者进行至少两次以上配型,配型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3.64%。结论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避免血小板资源的浪费,应积极推广该项检测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CD47单克隆抗体对输血前检测试验的干扰及处理措施。方法收集1名接受抗-CD47单克隆抗体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受试者标本,进行ABO和Rh血型抗原鉴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试验,交叉配血试验;收集多人份O型献血者血小板制备成压积血小板,与受试者血浆进行吸收试验;收集Rh抗原分型分别为CCDee、ccDEE和ccdee的O型红细胞各1人份,分别与受试者血浆进行吸收试验;使用缺乏IgG4的抗球蛋白试剂Gamma-clone进行抗体筛选与交叉配血试验,使用Immucor Capture-R固相凝集试剂盒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结果受试者直接抗球蛋白为阳性,游离抗体筛选和鉴定试验在所有介质中均为阳性(3+~4+);血浆与红细胞多次吸收后,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为阴性;与多次血小板吸收后,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仍为阳性;使用Gamma-clone抗球试剂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配血试验,结果均为阴性;Immucor Capture-R固相凝集试剂盒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抗-CD47单克隆抗体可干扰输血前检测及交叉配血,使用缺乏检测IgG4的抗球蛋白试剂Gamma-clone和Immucor capture-R固相凝集法可较好去除抗-CD47干扰。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02-4703
对我院97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应用CCI评估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和输注效果的关系。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是34.02%;阳性组患者1h与24h CCI值要明显小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无效输注率(75.75%)要显著大于阴性组(21.88%);配型组输注无效率(11.76%)要明显小于未配型组(100%)。血小板输注前有效检测血小板抗体并予以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发基于固相凝集技术的红细胞血型系统IgG型不规则抗体检测试剂盒并评估其性能。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人-RBC抗体包被96孔微板,按100μL/孔加入红细胞悬液形成细胞单层,经过裂解后形成红细胞膜抗原分子单层,加入保护液冷冻干燥后制备成检测用的反应微板;用梯度倍比稀释的多克隆羊抗球蛋白试剂(IgG+C3d/4)与IgG抗-D致敏的O型红细胞反应,筛选构建最佳指示系统;用不同批次的试剂盒检测低效价的IgG抗-D和抗-E,评估试剂盒在保存期内的抗原稳定性;与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进口同类试剂盒检测不同效价的抗体以测试3者的灵敏度;与进口同类试剂盒对350例血样标本进行检测,以明确2者的检测效能是否一致。结果 20μg/mL的抗人-RBC抗体溶液能够很好的固定红细胞膜抗原分子单层;稀释16倍的多克隆羊抗球蛋白试剂与致敏红细胞构建的指示系统指示效果最佳;试剂盒中冻干的红细胞膜抗原在6个月的保存期内保持稳定;本研究的试剂盒检测灵敏度高于Capture-R Ready Screen试剂盒和抗球蛋白卡;试剂盒与Capture-R Ready Screen对血样标本检测的阳性一致性百分率为98.0%,阴性一致性百分率为99.66%,总一致性百分率为99.43%。结论成功研发了基于固相凝集技术的用于红细胞IgG型同种免疫性不规则抗体检测的试剂盒,该试剂盒具有灵敏度好、保存期长、性能稳定等优势,与进口同类试剂盒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份多次血小板交叉配型不相合的样本,灵活应用固相凝集法的特点,进行选择性交叉配型。方法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固相凝集法,对配型相合的献血者预约其在指定日期再次献血,并与患者交叉配型,确认是否相合。结果共与149名献血者交叉配型,7名达到配型相合,此7名献血者分别再次与患者配型,配型均相合。结论固相凝集法简单易操作,结果较为直观且特异性较强,在此实验基础上,灵活选择实验对象,既提高了配型成功率,也能减少产生更多血小板抗体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邢台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配型成功输注后患者疗效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配型相合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比较100例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患者(试验组)和100例仅进行ABO同型输注血小板患者(对照组)的输注有效性,并对配合组的患者进行疗效随访。结果配合组患者经过血小板配型成功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计算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及CCI,统计出配合组和盲输组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7%(67/100)和19%(1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临床上的白血病、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等需长期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成功后再输注,可达到临床治疗的预期效果,避免输注无效。固相凝集法重复性好,费用适中,所需时间短,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进口Sanquin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和长春博迅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同时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对两种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疑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共96例和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检测,两种试剂盒方法均为固相凝集法。结果在96例患者中Sanquin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共检出阳性23例,阳性率为24%;国产长春博迅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共检出阳性24例,阳性率为25%。两种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试剂盒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国产试剂盒相对价格实惠,更适合于基层医院进行批量标本的临床初筛试验。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临床上长期反复输注血小板产生血小板抗体且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选择配合型血小板输注,可达到预防作用。但是随着大连地区无偿捐献血小板替代有偿捐献血小板体制的转变,以及临床急诊患者量增多,选择一种快速、有效且经济的血小板交叉配型方法迫在眉睫。本中心采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以下简称MASPAT检测技术)对临床急需血小板输注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7份标本均由大连市各医院提供,男5例,女12例。其中白血病患者7例,恶性肿瘤8例,再生障碍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使用MASPAT法及流式细胞术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寻找更精确高效的用于血小板配血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各临床医院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送检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中心进行血小板特殊配型的血样20份(2018年1月),用MASPAT试剂盒和流式法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分别根据制造商说明书及荧光强度值(MFI)进行结果判读,统计反应结果;用MACE法鉴定结果差异大的样品中是否存在血小板相关抗体HLA-I类及血小板特异性HPA1a抗体。结果 20份患者血清样品有7份与6名供者的结果在两种方法中完全一致。将不一致的结果分为两类,一类为MASPAT法阳性而流式法阴性,占80.00%;一类为MASPAT法阴性而流式法阳性,占20.00%。用MACE法鉴定其中差异数最多的4个血清样品,证明其中不含HLA-I和HPA-1a抗体。结论 MASPAT法与流式法用于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的结果之间平行性不高,其中MASPAT法的阳性预期较高;相比之下,流式法可以减少假阳性的出现;事实上,虽然二者结果差异较大,但在本研究中最终配合性血小板的选择上,符合率达到90.00%。在有条件的实验室,未来可能可以用流式法取代MASPAT方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概率及配合型输注血小板疗效,以探索临床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对策。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并在血小板输注前行交叉配型试验,筛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进行输注。结果观察组10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者18例,阳性率17.6%。对其中的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试验,有8例能筛选到配型试验阴性的相容性供者进行输注,观察血小板校正增高指数(CCI)值达到了预期效果。另1例患者未能筛选到相容性供者,因病情急,只能选取配型试验反应较弱的供者并加大输注剂量,观察CCI值仍然低于预期值。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邓志兰  梁爱芬 《大医生》2023,(20):121-123
目的 分析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MGCT)、凝聚胺法及固相凝集法用于临床输血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12月在东莞康华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2 071例患者。其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106例患者通过固相凝集法测定血小板抗体,后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谱细胞检测并以谱细胞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固相凝集法和谱细胞检测在血小板抗体测定中的阳性符合率;所有患者通过MGCT及凝聚胺法开展配血,比较两种方法的交叉配血试验不合检出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结果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106例患者通过谱细胞法测定血小板抗体显示:阳性30例,阴性76例;固相凝集法结果显示:阳性29例,阴性77例,阳性符合率为96.67%。2 017例受血者开展交叉配血试验显示64例存在交叉配血试验不合的情况,其中MGCT显示58例存在交叉配血试验不合的情况,符合率为90.63%;凝聚胺法显示50例存在交叉配血试验不合的情况,符合率为78.13%。结论 固相凝集法应用到临床输血期间血小板抗体检测中和谱细胞检测的符合率较高,MGCT用于交叉配血试验较凝聚胺法效果更为理想,能更好检出交叉配血试验不合的情况,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生率和抗体强度以及血小板交叉配型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4例有3次以上输血史的临床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研究,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记录血小板抗体强度,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血小板配型相合率。结果输血小板次数!3次组、3~5次组和"5次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产生率分别为19.23%、35.48%、6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0.23%,与100例无输血史患者(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抗体强度(1+、2+、3+、4+)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分别为78.57%、47.37%、26.32%、1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的血小板随机1次配型相合率为38.57%,5次配型相合率为75.71%,与抗体阴性(10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配型相合组与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24 h CC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其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输血次数越多抗体强度越高,相应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越低。对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本中心送检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与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并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结果共筛选出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115例,其中抗-HLA-Ⅰ类69例(60.00%),抗-HPA 3例(2.61%),抗-HLA-Ⅰ类和抗-HPA 43例(37.39%);46例抗-HPA阳性标本中,单一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2例(47.83%),其中抗GPⅡb/Ⅲa 6例(13.04%),抗GPⅠa/Ⅱa 10例(21.74%),抗GPⅣ6例(13.04%),多个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4例(52.17%)。结论抗-HLA-Ⅰ和抗-HPA是导致血液病患者免疫性PTR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临床血小板输注策略提供依据,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早期、快速诊断弓形虫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方法用抗人IgM-μ链单克隆抗体包被固相载体,以弓形虫体作为颗粒抗原指示剂,建立了检测弓形虫IgM类抗体的固相免疫吸附凝集法,并与ELISA法进行比较.结果本法与ELISA法检测26份阳性标本,符合率为96.2%(25/26),158份阴性标本符合率95.6%(151/158),经统计学处理,两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固相免疫吸附凝集法检测弓形虫IgM抗体,操作简单方便,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结果不受类风湿因子的干扰,是一种适于基层医疗单位应用的新的免疫学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在临床血小板相容性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CM与固相凝集法同时对102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患者进行血小板供受者间的相容性试验,分别选择了固相凝集法交叉配血阴性或FCM中mean值最小的供者血小板应用于临床患者,追踪输注效果。结果 65名血浆中存在未知特异性抗体的患者,经FCM选择的供者输注血小板后,患者的CCI上升指数为85%,固相凝集法选择的供者输注后CCI的上升指数为23%。结论 FCM较固相凝集法在血小板相容性试验中具有更灵敏、更简单、更快捷、更准确的优点,应用FCM进行血小板相容性试验对提高临床的输注疗效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配型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长期疗效评估,以及对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进行监测。方法 2014年5月-12月共登记49名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医疗记录,患者连续≥2次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24 h后的CCI值4 500,即定义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配型采用商品化的单克隆抗体固相法试剂盒,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49名患者平均输注配型血小板4 U(2-11U不等),共输注了ABO同型的配型单采血小板194 U,24 h后CCI值显示: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效果(7800±7000)明显优于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1500±2100)(P0.01)。每例患者初次及末次交叉配型的平均反应性分别为36.64%及29.01%(P0.05),表示长期输注配型血小板的患者其免疫反应性无进一步增加的倾向。88.46%不相合配型是由抗-HLA引起,其中,单独引起的占57.69%,合并抗-HPA的占30.77%。结论 HLA和/或HPA同种免疫反应是临床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因素,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输注配型血小板可成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1项快速、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一种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快速诊断试剂盒,并达到临床诊断要求。[方法]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双抗原夹心法研制试剂盒,并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该试剂盒通过HCV抗体国家参考品检测。对比检测达到或超过ELISA试剂的质量,预期稳定性为18个月以上。经1180例临床样本试验相对于ELISA试剂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9.1%。[结论]研制出了高质量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快速诊断试剂盒,达到临床诊断要求。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三种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抗体的试剂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于 2017年 4月采集未经抗 Hp治疗并接受快速尿素酶试验( rapid urease test,RUT)和尿素 13C呼气试验( 13C urease breath test, 13C-UBT)的 80例患者血清样本,用三种不同试剂—— A试剂:胶体金法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 B试剂: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盒, C试剂抗幽门螺杆菌 IgG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 Hp抗体。以 RUT和 13C-UBT任何一项阳性为 Hp感染诊断标准,评估 A, B和 C三种试剂的检测性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与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C(92.50%),B(78.57%)和 A(57.14%);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A(100.00%),C(75.00%)和 B(70.83%);准确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C(88.75%),B(76.25%)和 A(70.00%);三种试剂检测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经 Kappa检验,C试剂与 RUT和 13C-UBT检测结果一致性最高(κ =0.722, P<0.001)。结论 三种血清 Hp抗体试剂检测结果与 RUT和 13C-UBT检测结果存在相关性,其中 C试剂一致性最高,可用于检测未经抗 Hp治疗患者的 Hp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