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于评价骨修复材料的临界性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临界性骨缺损的定义、病理机制,并以大鼠为重点,对以往文献中研究骨修复材料时所用的不同动物的不同部位的骨缺损的大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1982年,Nyman用一种半透性滤膜治疗牙周病,后扩展应用于骨缺损的治疗。1993年,Buser等提出了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regeneration,GBR)的概念。其原理是根据各类组织细胞迁移速度不同,将屏障膜置于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建立生物屏障,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阻止结缔组织细胞和上皮细胞进入骨缺损区,允许有潜在生长能力、迁  相似文献   

3.
《口腔医学》2017,(11):1034-1037
创伤、感染等因素常可造成牙槽骨不同程度、不同形状的骨缺损,对患者的外形美观以及健康造成影响。为了重建患者骨缺损区形态及功能,常需要对缺损处进行骨移植。自体骨移植作为骨缺损区植骨的"金标准",其优点已被临床医生所熟知,但其有来源受限、易造成"二次创伤"的缺点。同种异体骨因来源丰富、可满足不同形态的骨缺损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骨科的脊柱融合治疗、口腔的拔牙位点保存等。该文将就同种异体骨的制备、生物学基础及其在口腔拔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种植体周炎骨缺损的重建效果依赖于骨缺损形态特征,本文就种植体周炎骨缺损的形态分类及治疗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文献回顾表明,种植体周炎骨缺损形态分类包括临床分类和影像学分类,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是Renvert分类,根据骨壁数目分为四壁骨袋、三壁骨袋、二壁骨袋、一壁骨袋及骨开裂,对种植体周炎的治疗计划具有指导意义。种植体周炎的治疗需根据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轻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采用非手术治疗;重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建议拔除种植体;而中度骨缺损的种植体周炎,根据骨缺损形态进一步判断:对于四壁骨袋、三壁骨袋及骨开裂,多采用骨再生性手术治疗,对于浅的二壁骨袋、一壁骨袋以及水平骨吸收,多采用骨切除性手术。但是大部分种植体周炎同时存在多种骨缺损形态,需联合应用骨再生性手术和骨切除性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方法:利用手术方法建立大鼠颅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微渗透泵于骨缺损区局部持续导入外源性β-NGF。通过H-E染色、Gomori改良三色染色技术,检测术后3、7、14、21和28 d不同时间点骨缺损区的新生骨量,探讨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骨缺损区中兴趣区域的新骨形成进行半定量测定,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大鼠颅骨骨缺损局部持续导入β-NGF给药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导入β-NGF侧(实验组)与无β-NGF导入侧(对照组)均有新骨形成。Gomori改良三色染色结果发现,21、28 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骨形成呈现明显增加,且实验组的新骨形成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 28 d时的成熟骨量实验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缺损区导入外源性β-NGF可能会促进新骨形成与骨改建。  相似文献   

6.
骨形成蛋白与自体骨复合修复颌骨缺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简称BMP)是存在于骨基质中的一种低分子量酸性多肽,可以诱导未分化间质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细胞,具有诱导骨形成的生物学特性。实验证实,BMP具有低抗原性及不同种族间的同源性。将BMP植入到动物骨缺损中可以有效的促进骨缺损的修  相似文献   

7.
18例、22牙牙周骨缺损的牙周炎患者采用骨形成蛋白(bBMP)和陶瓷化牛骨复合骨修复牙周骨缺损,经4~26个月的观察,证实复合骨对牙周骨缺损的修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可吸收性Bio-Gide膜治疗下颌角区局部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Bio-Gide膜治疗局部骨缺损的效果 ,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在8只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下颌角区置备5×5mm2 大小的洞穿性骨缺损 ,一侧为实验侧 ,另一侧为对照侧 ,随机分成2组 (4周 ,8周组 ) ,进行肉眼、x线与组织学观察。结果 :肉眼及x线检查结果显示 :两组动物的对照侧骨缺损均明显存在 ,有的骨缺损内有肌肉长入 ,骨缺损面积增大 ;两组动物的实验侧骨缺损有不同程度修复 ,并测得实验侧骨缺损中央2×2mm2区域的平均骨密度高于对照侧 ,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组织学检查实验侧骨缺损骨性修复。结论 :Bio-Gide膜能有效阻挡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 ,作为骨细胞载体促进骨修复。  相似文献   

9.
活性胶原基纳米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HAC)及活性胶原基纳米骨(AnHAC)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依据。方法:犬下颌骨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分别采用植入nHAC、AnHAC、自体牙槽松质骨及不植入任何材料4种不同方法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术后6周、12周,采用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结果:两组实验动物中,除空白对照组外,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1)nHAC组:术后6周已有新生骨小梁形成,术后12周修复骨缺损,种植体边缘可见较多新骨形成;2)AnHAC组:成骨过程较早,术后6周即有较多新生骨组织出现,术后12周新骨组织与宿主骨完全融合,并与种植体表面形成广泛的骨性结合。结论: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可良好地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复合rhBMP-2后效果更佳。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植入整复上颌骨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类型的上颌骨骨缺损的整复常常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面对的难题。先天性或后天性骨缺损(包括炎症、外伤、肿瘤切除术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功能障碍和颜面畸形,特别是上颌骨为颜面中三分之一的主要骨性支撑,对维持面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上颌骨的垂直向、横向或前后向以及对称性或不对称性的骨缺损,常常造成严重的颜面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种植体周围骨愈合及骨缺损愈合中的表达,探讨NGF在骨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9只SD大鼠,按观察时间不同随机分4组,每组大鼠随机选取4只,左侧后大腿股骨植入种植体设为种植组;另外3只左侧后大腿股骨备洞设为骨缺损组。右侧后大腿均无骨损伤,设为对照组。术后取股骨标本拍X线片,去种植体制作切片行HE染色、NGF免疫组化染色。剩余1只大鼠取颌下腺作为NGF染色阳性对照。结果种植体无松动,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种植组及骨缺损组在愈合过程中可见骨髓基质细胞、骨母细胞、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有NGF阳性染色。对照组相同位置骨组织中,未见NGF阳性染色。统计学结果显示,1周时种植组和骨缺损组NGF阳性染色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3、4周时2组NGF阳性染色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NGF可能参与了种植体周围骨愈合及骨缺损愈合过程。在种植早期,植体周围的NGF分泌情况与骨缺损愈合不同,较晚时期二者相同。  相似文献   

12.
种植体周不同骨量缺损修复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BLB种植体周不同量骨缺损在无GBR时骨再生修复能力。方法在犬股骨种植体一侧分别形成水平宽度3mm,垂直深度5mm,水平长度分别为0、1、2、3、4mm的标准梯度骨缺损,一侧直接拉拢缝合,另一侧覆盖生物膜后缝合作为对照。术后三个月处死动物,取含种植体的骨段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水平长度3mm以下的骨缺损在无生物膜覆盖情况下完全获得骨性修复,新骨与种植体表面接触紧密,与有膜覆盖组无明显差异。4mm骨缺损主要为小梁样骨修复,有膜组骨修复效果好于无膜组。结论在周围有骨壁的情况下,水平长度在3mm以下骨缺损有很强的自身修复能力,骨缺损间隙可不用特殊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临床上治疗节段性骨缺损仍以自体骨移植方式为主,该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从最初的单纯材料修复到细胞复合材料,再到后来的对种子细胞进行转基因修饰,以及对不同种子细胞、不同材料、不同成骨因子的成骨效果进行评估,研究不断深入并显示出了骨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在上前牙不同类型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方法:对35例上前牙牙槽骨缺损种植的患者采用GBR技术进行骨增量,其中29例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患者仅采用GBR技术,在植体植入骨床后,同期植入Bio~oss人工骨粉,表面盖Bio~gide可吸收性胶原膜;6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移植自体块状骨联合Bio~oss人工骨粉,盖Bio~gide可吸收性胶原膜,5~6个月后行Ⅱ期种植体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在植体植入术后6~12个月临床观察种植体与骨结合良好,软组织形态与周围组织一致,行冠或桥修复,修复后12个月随诊复查无种植体失败。结论:引导骨再生技术皆能有效地对上前牙不同类型骨缺损进行骨增量,符合美学种植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骨多肽生长素(BAP)应用于小白鼠额面骨缺损区诱导骨再生修复的效果。方法昆明小白鼠63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骨多肽生长素复合珊瑚骨,对照A组植入珊瑚骨,对照B组植入珊瑚骨复合地榆。观察骨组织形态变化和新生骨结构,计量每视野新生成骨细胞健康数;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后7 d,骨缺损区周围有破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骨变性坏死。术后28 d,实验组可见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可见骨样组织和大量骨组织;对照A组可见骨缺损区周围有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对照B组可见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骨缺损区周围有成骨细胞。术后90 d,实验组可见新生骨组织范围扩大,钙化程度加强,几乎接近正常骨质结构;对照A组、B组皆可见骨缺损边缘有较多新骨沉积。计量3组新生成骨细胞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实验组与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用骨多肽生长素复合载体材料珊瑚骨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小牛骨基质中提取并部分纯化bBMP ,以促进节段性骨缺损的愈合。方法 通过SDS PAGE电泳及生物活性鉴定实验 ,证实bBMP保留了其活性蛋白成分 ,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在此基础上 ,合成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即HA bBMP Co ,用以整复家兔尺骨中段 1.5cm节段性骨缺损 ,并对缺损区新骨生长量进行定量组织学测定。结果 HA bBMP Co复合人工骨植入整复节段性骨缺损 ,其新骨生长量明显高于同期HA Co复合人工骨组 (P <0 .0 1)。结论 HA bBMP Co复合人工骨能有效地促进节段性骨缺损的愈合 ,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载bmp7基因的腺相关病毒(rAAV- BMP7)复合Bio- Oss的基因治疗方法对种植体周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载bmp7基因的腺相关病毒,并与Bio- Oss复合。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胫骨植入种植体,并制备直径8 mm、深4 mm的种植体周骨缺损,A组骨缺损区填入rAAV- BMP7/Bio- Oss复合物;B组仅填入Bio-Oss;C组不充填材料。术后4、8周分期处死动物,取样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A、B组骨缺损处均有新骨形成,A组较B组新骨形成更早、新生骨量更多、骨成熟程度更高(P<0.05)。结论rAAV- BMP7复合Bio- Oss较单纯植入Bio- Oss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形成新骨,新骨量大且成熟度高,并能形成理想的种植体- 骨结合界面。  相似文献   

18.
复合人工骨修复腭裂腭板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平飞云  陈军  严奉国 《口腔医学》2001,21(3):131-133
目的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 ,实施以HA Bonecement复合人工骨作为植骨材料应用于临床腭板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就诊的有腭板骨缺损的先天性 Ⅱ°腭裂患者 4 0人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植骨组 ,植骨组腭板骨缺损利用HA Bonecement复合人工骨修复 ,术后 3个月复诊 ,植骨组患者行腭部CT扫描检查。结果 :腭部CT扫描显示植入人工骨愈合良好 ,植骨组语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x2 =6 4 6,p <0 0 5 )。结论 :HA Bonecement复合人工骨可以作为临床腭板骨缺损修复材料 ;初步研究认为腭板骨缺损修复能改善腭咽闭合。  相似文献   

19.
牙种植体即刻种植骨愈合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即刻种植体的骨愈合过程,验证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在12只犬下颌前磨牙新鲜拔牙创内立即植入纯钛牙种植体,通过组织学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2、4、6、8、12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过程和种植体骨结合形成情况。结果:骨缺损区内血块首先机化,而后沿牙槽窝骨壁向中心方向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小于1mm骨缺损12周内可完全修复,种植体骨结合形成;1mm以上骨缺损则不能完全修复。结论: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和骨结合形成类似于拔牙创的愈合,大于1mm的骨缺损应争取植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作为激活物对大鼠胫骨骨缺损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用辛伐他汀与Bio-Oss骨粉复合物填入大鼠胫骨骨缺损模型,对照组骨缺损单纯填入Bio-Oss骨粉,空白组骨缺损部位不放入骨粉。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大鼠,定性、定量分析,观测骨增量变化和骨缺损修复进程。结果空白组无法正常愈合;实验组在新骨生成和改建速度上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有促进新骨生成作用,加速了骨缺损修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