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东北地区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应用IFN-β1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统计16例RRMS患者用药前后的ARR、平均EDSS评分以评价IFN-β1b的疗效,总结IFN-β1b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评价药物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停药原因。结果 (1)16例RRMS患者平均应用IFN-β1b 11.7 m,治疗前后的ARR分别为(1.65±1.01)、(0.97±1.00),t=2.3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的平均DESS评分分别为(2.63±1.04)、(2.03±1.58),t=2.1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例患者累计不良反应发生21例次,分别为流感样副作用9例,注射部位红肿或硬结7例,肝功能异常3例,轻度血白细胞降低1例,脱发1例,其中1例患者因持续肝功异常而停用IFN-β1b;(3)16例患者中2例患者停用IFN-β1b,1例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1例患者认为IFN-β1b"无效"停用。结论 (1)IFN-β1b可降低RRMS患者的ARR,改善EDSS评分,延缓疾病的进展;(2)IFN-β1b相关的不良反应以流感样症状和注射部位反应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出现肝功异常,多数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少数严重不良反应可于减量后继续使用或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维持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崩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通过电子检索MEDLINE、EMbas、CBMdisc、Cochrane Library、ISI和美国临床试验登记中心等的数据库文献(1990~2008).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4.2.1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IVIG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研究期限内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hiple sclerosis,RRMS)患者的复发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OR:0.40.95%CI=0.19~0.86),RRMS患者EDSS评分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WMD=-0.27,95%CI=-0.40~-0.13),不同剂量IVIG(每个月0.2 g/kg与0.4 g/kg)治疗RRMS的复发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OR=1.16,95%CI=0.56~2.41);IVIG与干扰素-β1a治疗RRMS的疗效比较,显示二者均能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而在治疗前后EDSS评分的比较中,仅IVIG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IG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研究期限内进展型MS患者的疾病进展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OR=0.68,95%CI=0.31~1.46),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econdary-progressivemultiple sclerosis,SPMS)患者的复发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OR=0.93,95%CI=0.66~1.32).结论 IVIG用于维持治疗MS,其安全性好,可降低RRMS的复发率及EDSS评分显示的神经功能障碍.不同剂量的IVIG治疗RRMS无剂量-效应关系.IVIG与干扰素-β1a均能降低RRMS的复发率,IVIG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的疗效优于低剂量的干扰素-β1a.目前尚不能认为IVIG用于进展型MS的维持治疗可以阻止疾病的进展及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扰素-β-1b(IFN-β-1b)用于治疗中国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2例确诊的复发缓解型MS(RRMS)患者给予IFN-β-1b治疗,并于治疗后第4、8、12、24周随访。通过观察患者扩展的功能缺损状况量表(EDSS)评分、头MRI T2加权像病灶数量及Gd-DTPA强化病灶数量、体积的演变,综合评价IFN-β-1b治疗MS的疗效,并通过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测指标及不良反应综合评价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1)12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周E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6个月疾病复发率为33.33%(4/12),治疗后24周内复发率41.67%(5/1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2周及第24周时MRI检查发现T2病灶数量、Gd-DTPA强化病灶数量及体积均明显减少(P<0.05)。(4)治疗后第24周血清尿酸、肌酐水平〔分别为(66.64±16.15)(、295.48±165.36)μmol/L〕与治疗前〔分别为(69.07±14.70)(、319.86±113.61)μmol/L〕相比明显降低(P<0.01),血尿素氮、肝功能、血常规等血液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所有患者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注射部位红肿、头疼、肌肉关节疼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结论 IFN-β-1b用于治疗MS患者在24周内可以改善影像学改变情况,但不能明显改善疾病复发和临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IFN-β-1b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头疼、肌肉关节疼痛、发热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在化脓性脑膜炎(BM)及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发病中的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取RRMS急性期患者24例,BM患者8例及作为对照组的非炎性神经系统疾病(NIND)患者12例,应用ELISA法测定受试者血清及脑脊液中IL-18、IFN-γ水平。结果与NIND组相比,RRMS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IFN-γ水平无明显差异,但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脑脊液中IL-18、IFN-γ在RRMS组和NIND组检测到的阳性例数极低,相比之下无统计学差异。与NIND组相比,BM组血清中IL-18水平明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而血清中IFN-γ及脑脊液中的IL-18、IFN-γ水平在BM组中均有显著性升高。结论IFN-γ及IL-18参与了多发性硬化及化脓性脑膜炎这两种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的免疫病理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β-1α与IFNβ-1b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的有效性及经济性。方法根据RRMS患者的残疾进展进程,利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EDSS)评分,划分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不同状态。通过查阅文献获取各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各状态的健康效用值,应用药品价格估算各状态所花的费用。运用Markov模型分析法分析IFNβ-1α与IFNβ-1b治疗RRMS的成本效果。结果 IFNβ-1α组的累计成本及健康效果为169059.436$和7.913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成本效果比为21364.771$/QALY;IFNβ-1b组的累计成本及健康效果为212572.623$和7.912 QALYs,成本效果比为26867.116$/QALY。IFNβ-1α组的成本效果比低于IFNβ-1b组。结论 IFNβ-1α的成本效果比优于IFNβ-1b。因此选择IFNβ-1α作为延缓RRMS疾病进程的治疗药物,可获得更大的经济学效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和相关细胞因子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收集急性期RRMS患者(RRMS组)31例,以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29例为对照组。RRMS患者入院后给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000 mg/d冲击治疗,后续每3 d剂量减半。对RRMS组患者治疗前和甲泼尼龙治疗2周后(治疗后)分别进行残疾状况拓展性量表(EDSS)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RRMS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IL-17~+)细胞和Treg(CD4~+FOXP3~+)细胞百分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RMS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7A、IL-23、IL-6、IL-10、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RRMS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与IL-17A、IL-23、IL-35、IL-6、IL-10及TGF-β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RRMS组治疗前EDSS评分高于治疗后[分别(6.31±1.54)分vs.(4.02±0.68)分,t=0.75,P0.05];(2)FCM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3.12±1.27)%]比较,RRMS组患者治疗前Th17细胞百分率[(15.24±2.54)%]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Treg细胞百分率[(35.04±4.21)%]明显高于RRMS组治疗前[(11.12±3.13)%,P0.05];与对照组(0.10±0.02)相比,RRMS组治疗前Th17/Treg(1.51±0.62)也明显升高(P0.01);与RRMS组治疗前[(11.12±3.13)%]比较,甲泼尼龙治疗后Treg细胞比例[(23.14±2.86)%]明显升高(P0.01);与RRMS组治疗前Th17细胞百分率[(15.24±2.54)%]相比,甲泼尼龙治疗后Th17细胞百分率[(4.24±1.14)%]明显降低(t=0.88,P0.05);与RRMS组治疗前(1.51±0.62)相比,甲泼尼龙治疗后Th17/Treg比值(0.19±0.07)降低(t=0.95,P0.01);(3)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RRMS组治疗前IL-17A[分别(17.26±1.21)pg/mL vs.(3.23±0.81)pg/mL,t=0.72,P0.05]、IL-23[(分别(64.38±7.51)pg/mL vs.(21.14±1.82)pg/mL,t=0.75,P0.05]、IL-6[分别(70.14±8.17)pg/mL vs.(7.28±0.75)pg/mL,t=0.95,P0.01]和IL-10水平[分别(21.12±2.74)pg/mL vs(2.39±0.34)pg/mL,t=0.91,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35[分别(0.31±0.06)pg/mL vs.(1.55±0.16)pg/mL,t=-0.89,P0.01]和TGF-β水平[分别(5.13±0.34)pg vs.(18.25±0.74)pg/mL,t=-0.83,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与RRMS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IL-17A[分别(17.26±1.21)pg/mL vs.(4.23±0.90)pg/mL,t=0.82,P0.05]、IL-23[分别(64.38±7.51)pg/mL vs.(29.73±2.51)pg/mL,t=0.77,P0.05]和IL-6[分别(70.14±8.17)vs.(15.23±1.86),t=0.89,P0.01]水平明显降低,IL-35(分别(0.31±0.06)pg vs.(1.41±0.18)pg,t=-0.88,P0.01)和TGF-β水平[分别(5.13±0.34)pg vs.(16.91±0.59)pg,t=-0.72,P0.05]明显升高;(4)RRMS组患者Th17细胞与IL-17A(r=0.89,P0.01)、IL-23(r=0.71,P0.05)和IL-6(r=0.83,P0.05)水平呈正相关,与IL-35和TGF-β水平呈负相关[分别r=-0.82,P0.01;r=-0.74,P0.05]。结论 RRMS的发生可能与Th17细胞上调,Treg细胞下调,Th17/Treg表达失衡,相关细胞因子IL-17A、 IL-23、IL-6水平升高,IL-35和TGF-β水平降低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2009年第6期Lancet Neurology发表了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口服甲强龙作为干扰素β1a添加治疗的北欧研究(NORdic trial of oral methylprednisoloneas add-on therapy to interferon beta-1a for treatment of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NORMIMS study)结果。该研究采用双盲评价法,对使用干扰素治疗期间仍有复发的RRMS患者添加口服大剂量甲强龙或安慰剂,经96周的治疗发现,定期添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而严重不良反应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干扰素-β(IFN-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CINAHL、LILACS、PEDR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检索截止时间:2014年6月);并通过阅读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联系参与IFN-β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企业,进一步获取研究信息或未发表的数据。由两名评价人员独立筛选研究、提取研究信息和数据、评价偏倚风险。应用Review Manager软件(Version 5.3.3)进行Meta分析,GRADEpro软件评价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偏倚风险)、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不精确性、证据的间接性和发表偏倚对主体证据质量的影响。结果共检索相关文献576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初步筛选出26项研究;进一步阅读全文后纳入5项研究(共2129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高剂量IFN-β组1076例、安慰剂组1053例)。所有纳入的研究均为IFN-β单药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临床试验。大多数研究存在方法学局限性,主要缺陷为随访偏倚风险较高,且数据分析未使用意向治疗原则,仅919例受试者(43.17%)的数据可用于分析随访2年时的主要结局。Meta分析显示,IFN-β可轻微减少随访2年时复发病例数(RR=0.810,95%CI:0.740~0.890;P=0.000)和残疾进展病例数(RR=0.700,95%CI:0.550~0.880;P=0.002);敏感性分析(最差情况的演示分析)显示,IFN-β治疗无效(RR=1.110,95%CI:0.730~1.680,P=0.620;RR=1.310,95%CI:0.600~2.890,P=0.500)。共1581例患者(74.26%)的数据可用于分析随访1年时至少复发1次的病例数(RR=0.740,95%CI:0.590~0.930;P=0.010),绝对危险降低率为13.24%,需治疗的病例数为8例,表明需要治疗8例患者才可防止1例在第1年内复发。但在年复发率方面,IFN-β治疗无效。IFN-β常导致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寒颤、发热、肌肉疼痛、流感样症状、头痛、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等不良事件,但并不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抑郁、自杀行为或自杀观念的发生。结论高质量证据显示,IFN-β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可轻微降低第1年内的复发病例数,但超过1年的疗效尚不能确定。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IFN-β在减少残疾进展病例数方面的疗效,尚待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其长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MS)患者激素冲击治疗前、中、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含量和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及其与甲基强的松龙(MP)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45例健康成人、30例RRMS和6例SPMS患者PBMC中GR蛋白含量;使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价MP疗效。结果(1)治疗前RRMS和SPMS患者的GR蛋白含量分别为(3765.83±1053.24)位点/细胞和(1599.67±448.79)位点/细胞,均低于健康对照组[(4249.09±616.10)位点/细胞](P<0.05);治疗中,RRMS和SPMS患者的GR蛋白含量分别为(3127.57±970.06)位点/细胞和(1219.67±346.27)位点/细胞,两者较治疗前均有下调(P<0.05);治疗后RRMS患者的GR蛋白含量上升至(4487.20±1473.18)位点/细胞,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PMS患者的GR蛋白含量上升至(3115.50±868.83)位点/细胞,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RRMS患者治疗后EDSS降至(2.70±1.80)分,与治疗前的(3.97±1.7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MS患者治疗后EDSS为(6.25±2.73)分与治疗前的(6.92±1.93)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RMS患者治疗前、后GR蛋白含量与同时期EDSS评分之间呈明显线性负相关(P<0.05)。结论GR蛋白含量的降低可能与M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MP冲击治疗中症状一过性加重与GR蛋白含量下降相关,RRMS患者GR蛋白含量与MP的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的治疗作用。方法:从牛坐骨神经提取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制备免疫原注射入豚鼠双后足垫诱导EAN模型。将90只健康、成年、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FN-β治疗EAN组、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hosphatebuffedsaline,PBS)治疗EAN组,每组30只。免疫后第12天给予IFN-β或PBS腹腔注射,分别在治疗后7和14d对各组大鼠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指标的检测。结果:与PBS治疗组相比,接受IFN-β治疗的豚鼠临床评分较低,坐骨神经干脱髓鞘程度轻,炎细胞浸润减少;脾脏单个核细胞IFN-γ、TNF-α的分泌量减少,IL-4、TGF-β的分泌增多。结论:IFN-β能改善EAN临床症状,促进疾病恢复,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不同阶段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RVβ)多态性的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30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40例、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MS)患者10例、健康对照者30名,经TCRVβ单克隆抗体标记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外周血TCRVβ扩增程度以及TCRVβ24个亚家族扩增患者百分比、扩增片段所占百分比的差异。结果 CIS、RRMS及SPMS组TCRVβ存在扩增患者比例、扩增个数和扩增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CIS、RRMS及SPMS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IS、RRMS及SPMS组CD4+TCRVβ2扩增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8),CIS组、RRMS及SPMS组CD8+TCRVβ11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SPMS组CD4+TCRVβ21.3表达水平低于CIS组(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CD8+TCRVβ11的扩增片段所占百分比对MS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对MS分型无诊断价值;CD4+TCRVβ21.3的扩增片段所占百分比对SPMS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结论可通过检测部分TCRVβ片段对MS及SPMS的早期诊断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随机分成维生素D3组和激素组,每组各25例,维生素D3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骨化三醇胶丸口服,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h1、Th2数量,评定NIHSS分值,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结果治疗前维生素D3组与激素组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8+、CD4+/CD8+、Th2数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4+、Th1数、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干扰素(IFN-β)用于中国早期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方法对6例MS患者采用IFN-β治疗,并随访4~27个月。根据扩展的功能缺损状况量表评分(EDSS)、磁共振(MRI)T2加权病灶演变及持续缓解的时间,综合评价IFN-β的治疗疗效。结果6例患者随访期EDSS评分明显改善,T2W病灶负荷明显缩小,无复发者。结论IFN-β用于中国MS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障碍,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客观观察和评定利比(Rebif,IFN-β-1a)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依据McDonald(2005)标准确诊的RRMS患者纳入利比组(其中疗程6月者38例,疗程12月12例,18月6例,24月4例),同一时期内性别、年龄、病程和EDSS分值相匹配的60例RRMS患者纳入对照组.利比组RRMS患者接受利比44 μg皮下注射,每周3次,疗程6-24月.对照组患者口服转移因子治疗.每位入选患者在治疗前记录症状、体征、实验室及MRI检查资料,评定EDSS分值.治疗后每3月随访1次,除记录治疗前项目外,增加利比副反应.随访观察期为2年.疗效评估终点选择在(1)治疗后6月;(2)治疗后12月;(3)治疗后18月;(4)治疗后24月.疗效评定考核指标采用(1)MS年平均复发次数;(2)复发间隔时间;(3)EDSS下降值.结果 利比组患者年平均复发次数为(0.57±0.11)次,对照组为(1.23±0.20)次(P〉0.001).利比组复发间隔时间为(464.7±20.8)d,对照组为(275.4±16.4)d(P〉0.001).利比组RRMS患者在利比治疗6、12、18、24月后EDSS分别下降(0.48±0.08)、(0.52±0.06)、(0.93±0.08)、(1.05±0.10)分;对照组分别下降(0.23±0.09)、(-0.29±0.08)、(-0.62±0.12)、(-1.12±0.11)分,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利比组有4例(6.67%)出现注射部位红肿,4例(6.67%)出现流感样症状,2例(3.33%)转氨酶轻度增高.此三类副反应均较轻微,2周后自行消失,仅个别患者需要对症处理.结论 RRMS患者在缓解期使用利比44 μg,每周3次皮下注射,能够显著减少MS的复发次数、延长复发间歇时间、延缓残疾进展速度;利比注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利比治疗RRM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静坐不能是神经阻滞剂治疗时常见的副作用,常发生于高效价神经阻滞剂中,其他神经阻滞药物也可引起。静坐不能的治疗比较困难。治疗的方法包括:抗胆硷能药、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如安定和氯羟安定,以及抗震颤麻痹药金刚胺。临床上这些治疗常常只是部分有效,特别是用抗胆碱能药治疗,副作用常常限制了药物剂量。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可能有效。Lipinski等和Zubenko等报告心得安(一种具有中枢和外周作用的β-受  相似文献   

16.
<正>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清。近20年来有关MS的药物治疗虽有许多进展但缺少重大突破。复发-缓解型MS(RRMS)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其疗效相对较好,治疗包括急性期或复发期治疗、缓解期的疾病-缓和疗法(disease-modifying thera-pies)和对症处理。1 急性期或复发期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IVIg)]和免疫吸附疗法[如血浆置换(PE)]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联合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MS)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临床确诊为MS急性期的患者随机分为甲基强的龙组和甲基强的龙+β-干扰素组(联合治疗组)。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Kurtzke伤残等级疗效评定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治疗后Kurtzke伤残等级评分(EDSS)与甲基强的松龙组比较,差异性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β-干扰素治疗MS急性期有效,能较快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病程。在降低复发率减轻残障程度和改善MRI病灶等方面,用皮下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辅助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35(IL-35)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甲泼尼龙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期RRMS患者36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时血清和脑脊液中IL-17、IL-35的水平。结果 RRMS组治疗前血清和脑脊液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IL-3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RRMS组治疗后血清和脑脊液IL-17下降(P0.01),而IL-35升高(P0.05)。RRMS组治疗前血清中IL-17水平与IL-35水平呈负相关(r=-0.551,P=0.041)。结论 Th17/Treg表达的失衡与RRMS的发病有关,甲泼尼龙治疗可使血清、脑脊液IL-17水平下降,IL-35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米托蒽醌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米托蒽醌治疗的2例恶化的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WRRMS)和7例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MS)的用药经过和临床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年复发率(ARR)和测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扩充的残疾状态量表评分(EDSS)的差异,评价米托蒽醌的有效性和副作用。结果入组的9例患者平均接受米托蒽醌治疗6次,平均剂量(72.00±25.29)mg/m2,平均随访时间为(31.03±20.81)m,EDSS和ARR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用药后随访期间ARR与用药期间ARR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随访结束时EDSS与用药期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提示病情恶化。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后续治疗为吗替麦考酚酯,随访结束时2例患者没有复发,EDSS评分维持在用药结束时的状态。其余患者有4例在随访期间复发。米托蒽醌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脱发、外周血白细胞下降、感染、肝功能异常和月经紊乱,未发现有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和(或)心功能衰竭以及治疗相关白血病的发生。结论米托蒽醌治疗相对安全,疗效确切,2 y疗程结束后应继续其它免疫调节治疗,应予以推广应用于恶化的RRMS和SPM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芬戈莫德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杂志.检索不受语种限制,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7月,收集芬戈莫德治疗RRMS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共3个随机对照试验的2749例患者纳入研究.在有效性方面,芬戈莫德0.5 mg/d与1.25 mg/d组年复发率均低于β1a-干扰素、安慰剂等对照组;芬戈莫德组治疗期间未复发的MS患者人数高于对照组[其中,1.25 mg组OR=2.88,95%CI(1.59~5.22);0.5 mg组OR=2.45,95% CI(1.82~3.29)];芬戈莫德0.5 mg/d组与1.25 mg/d组比较EDSS评分降低更明显[MD=-0.11,95%CI(-0.19~-0.03)]、治疗期间未复发的MS患者人数更多[OR=2.45,95% CI(1.82~3.29)].在安全性方面,总的不良反应事件[分别为1.25 mg组OR=1.04,95% CI(0.74~1.47);0.5 mg组OR=0.85,95% CI(0.36~2.00)]、总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分别为1.25 mg组OR=1.29,95% CI(0.71~2.34);0.5 mg组OR=0.91,95% CI(0.55~1.51)]、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的患者数[其中,1.25 mg组OR=2.21,95% CI(1.57~3.12);0.5mg组OR=1.17,95%CI(0.78~1.74)]等指标,芬戈莫德1.25 mg组和0.5 mg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芬戈莫德95 mg组因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的患者人数与较1.25 mg组少.结论 芬戈莫德1.25 mg和0.5 mg治疗RRMS的疗效均优于β1 a-干扰素、安慰剂治疗等对照,安全性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芬戈莫德0.5 mg/d治疗RRMS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