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结果 大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卫生习惯形成率、自愿接种各种疫苗率均提高,常见传染病发病率逐年降低.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增加了大学生的健康知识,增强了大学生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技能,促进了大学生健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广泛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防范艾滋病的自觉性以及带动普及宣传艾滋病知识的能力。方法运用多媒体采取专题讲座和直接对话解答问题的形式,对随机抽取的217名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展了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正确回答率显著高于健康教育前(P<0.01),说明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的专题讲座效果显著。建议今后应对所有在校大学生积极开展艾滋病知识的专题讲座,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转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席俊明 《中国校医》2008,22(3):305-305
目的探讨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对健康知识普及的效果。方法分别在开课初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明显提高。结论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对健康知识普及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认同水平及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率及卫生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高校在学生中如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及探索制定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相关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在校学生200名作为样本,进行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前后的问卷调查分析,分析了解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学生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90.8%,对照组与干预一、二、三组的答题正确率有显著性差异。66.7%的学生吸烟或偶尔吸烟,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的仅为24.1%。结论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不良生活行为,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以达到改变大学生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适合在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方法内容分为若干知识群,构建健康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组合利用大学各种资源,建立完善的在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结果新教学模式学生听课率、知识率明显提高,身心患病率明显下降。结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的防治效果。方法 2015年4月,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对比宣教活动前后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活动后,校园内调查、门诊调查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评分、从专业渠道获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率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提升了大学生艾滋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7.
刘伟华  成明 《中国校医》2010,24(12):911-912
目的了解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现状,探讨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抽取不同学校656名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测试,采取完全随机模型、随机抽样等方法,对大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大学生的医学知识平均知晓率只有48.48%。(2)大学生参加健康教育对增加健康知识有帮助。(3)选修课的效果要优于必修课或者必选课。结论 (1)大学生健康知识水平亟待提高。(2)几种健康教育方法均有效,其中以选修课效果最好。(3)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青春期健康教育质量向高层次和科学化发展。方法:在参加同伴教育的大学生中招募210名学生进行青春期生殖生理知识和预防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生殖生理知识同伴教育前后正答率提高了17.15%;预防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前后正答率提高18.84%;生殖生理知识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前后正答率提高18.55%。结论:同伴教育模式教育效果显著;学校作为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可行性强,建议推广成立高校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9.
了解青海藏族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为民族地区有效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青海省在读藏族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404人)、后(403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结果 健康教育后藏族大学生对艾滋病流行及危害认识均超过8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P值均<0.01),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态度明显下降(P值均<0.01),对婚前性行为认可率有所下降(P<0.01),支持安全性行为者提高了39.5个百分点(P<0.01).结论 青海藏族大学生艾滋病及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多途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方式可明显提高藏族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应在其他民族地区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某大学本科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自学教材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用自设问卷进行干预调查,将基线调查和干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学生HIV/AIDS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学生的性态度并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谨慎,性行为发生率不高。结论大学生健康教育试点有利于HIV/AIDS知识水平的提高,但在态度、行为的改变上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中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6月,选择盘锦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个年级的3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366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35.52%,其中男生为37.61%,女生为32.11%(P〉0.05);一年级学生为21.77%,二年级学生为50.12%,三年级学生为34.96%(P〈0.01);理科学生为29.55%,文科学生为100.00%(P〈0.01)。55.16%的学生参加了艾滋痫防治相关的活动,75.96%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或设置课程,愿意选择获得艾滋痫防治相关于册、海报作为健康教育类刊的分别占39.89%和34.70%。结论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情况,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广东商学院在校大学生52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3.05%的大学生愿意了解乙肝防治知识,40.93%的大学生能够正确了解乙肝的一般知识,56.48%的大学生了解乙肝传播途径,71.24%的大学生能够对乙肝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结论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的态度很积极,对乙肝的防治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系统、不全面,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应在大学生中宣传和普及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情况,为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广东商学院在校大学生52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3.05 %的大学生愿意了解乙肝防治知识, 40.93 %的大学生能够正确了解乙肝的一般知识, 56.48 %的大学生了解乙肝传播途径,71.24 %的大学生能够对乙肝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结论 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的态度很积极,对乙肝的防治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系统、不全面,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应在大学生中宣传和普及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年龄≥13岁的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5310人。结果北京市农村居民对常见慢性病各危险因素的认知正确率均在50%以上,对常见传染病各项预防措施的认知正确率在80%以上,认知水平与地形、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有关。农村居民希望获取的健康知识,前3位依次是合理饮食(77.1%)、预防慢性病(67.8%)和预防传染病(64.0%);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的是电视(71.7%)、健康大课堂(44.2%)和广播(34.2%);而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的依次是电视(63.0%)、健康大课堂(55.4%)和医生咨询(40.0%);地形、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居民对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的选择。结论农村居民对传染病的认知情况好于慢性病;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对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的选择,均与地形、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应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赵桂娟 《职业与健康》2014,(10):1403-1405
目的了解2010—2012年百色市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为制定下一步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百色市右江区5个社区的各80名居民进行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知识的宣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以自填式问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0年居民对4个健康知识点知晓率较低,2011年所有健康知识点知晓率均明显提高,2012年则进一步提高(P〈0.05);总知晓率逐年提高(P〈0.05)。2010年4个健康行为形成率较低,2011年均明显提高,2012年则进一步提高(P〈0.05),总形成率逐年提高(P〈0.05)。结论百色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逐渐提高,表明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开展大学生伤害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杭州市某综合性大学的839名大学生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839名大学生中,男生的伤害发生(遭遇)次数高于女生;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灼烫伤、骨折、急性扭伤、暴力伤和高空坠落伤的发生(遭遇)次数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伤害的发生(遭遇)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学生伤害知晓率处于较低水平。95.6%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伤害健康教育,大学生平时获取伤害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前3位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父母。结论大学生对伤害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性和主动性,但目前获得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差,学校方面提供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工作急需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四川省在校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防治知识及态度情况,为进一步在高校开展行之有效的肝炎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省95所高校按各校人数1%比例随机抽取在校学生共计12957名进行肝炎防治知识及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88.62%被调查大学生知道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在18.99%-66.32%之间;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医学和非医学专业的同学知晓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当"得知同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时,8.58%的同学会尽量回避交往,当问及"与乙肝病毒携带者进餐的态度",选择介意和很介意的同学占26.63%%;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对乙肝非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相关防治知识的认识水平提高,大学生更趋向于采取正向态度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广播电视、医生教育及宣传画报是在校大学生获取肝炎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四川省大学生对乙肝防治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知识掌握不全面系统,不同人群知识的掌握水平也不同,故有必要在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肝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山西省在校本科生的健康商数现状。方法 采用健康商数问卷对1 00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校本科生整体健康商数得分为(7.39±1.15)分,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在精神状态、生活技能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学是否住校、不同锻炼频率、不同体检状况、父母亲健康状况、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健康商数各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商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锻炼频率、体检状况、母亲健康状况是影响大学生整体健商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⑴山西省在校大学生健康商数总分虽较为理想,但健康知识维度得分偏低,提示将健商理念融入健康教育,普及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任务。⑵高校教育者应因人制宜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提高其健商某一方面的水平,促进整体健商水平提高。⑶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倡导大学生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将健商教育纳入家庭教育体系,促进其健商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杭州市大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观念以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制定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杭州市高中学生1185名和大学生3200名,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和大学生对HIV/AIDS的基本知识测试得分分别为89.9分和96.5分,高中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及大学生。但高中生有关艾滋病的正确观念测试得分比大学生高,前者得分为85.4分,后者为79.5分,而且健康教育干预后,前者得分为92.1分,后者为85.2分,表明中学生容易接受正确的观念。从几项主要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重要观念的定性对比分析表明,高中生知晓率在78.9%~100.0%之间,中位数为94.5%;大学生在89.4%~100.0%之间,中位数为95.9%。几项重要观念的正确持有率,高中生在15.3%~100.0%之间,中位数为80.9%;大学生在44.8%~97.3%之间,中位数为67.9%。结论在高中阶段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其重要性和成效性好于大学阶段,应高度重视高中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