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组联合鼻内镜治疗鼻骨骨折合并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7例鼻骨骨折合并畸形的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联合组实施MSCT曲面重组联合鼻内镜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鼻外形、鼻通气功能和嗅觉障碍评分、手术前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和鼻腔容积、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术后鼻外形和嗅觉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鼻总呼气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术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和鼻腔容积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SCT曲面重组联合鼻内镜治疗鼻骨骨折合并畸形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与显微镜下经单侧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该院垂体腺瘤患者112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每组各56例。内镜组采取内镜下单侧鼻蝶入路手术,显微镜组采取显微镜下经单侧鼻蝶入路手术。统计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手术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应激反应指标[肾素(R)、血管紧张素Ⅱ(ATⅡ)、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生存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内镜组肿瘤全切率(91.07%)高于显微镜组(76.79%)(P < 0.05),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显微镜组短,术中失血量较显微镜组少,住院费用较显微镜组少(P < 0.05),术后1和3 d内镜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显微镜组高,血清R、ATⅡ、E和NE水平较显微镜组低(P < 0.05),术后1周内镜组鼻部相关生存质量评分较显微镜组低(P < 0.05),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5.36%)较显微镜组(17.86%)低(P < 0.05)。结论 与显微镜下经单侧鼻蝶入路手术相比,内镜下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具有肿瘤切除效果好、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减轻应激反应及缓解免疫抑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胆道支架和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一期缝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1年1月在该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失败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支架引流组(n = 38)和鼻胆管引流组(n = 36)。支架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胆道支架引流,鼻胆管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胆管缝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鼻胆管引流组术后胆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支架引流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支架引流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长于支架引流组,术后总补液量多于支架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可降低LCBDE术后一期缝合的胆瘘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但放置胆道支架引流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更快,补液量更少。因此,在临床操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引流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内镜息肉冷切除术(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18例结直肠小息肉(直径≤10 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 = 59)和观察组(n = 59),对照组采用内镜息肉热圈套切除术(HSP)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CS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情况、手术指标、息肉切除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组织学完整切除率和直径1~5 mm息肉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率、术后2周出血率和内镜下止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手术操作时间短,息肉切除率高,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及行联合泪道置管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1月该院确诊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52例56眼,剔除有外伤史和复发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单纯造口组(30眼)和联合泪道置管组(26眼)。联合泪道置管组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后经上下泪小点泪道置入U型硅胶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伤口疼痛和眼部不适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单纯造口组总有效率90.0%,联合泪道置管组总有效率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术后可致患者伤口明显疼痛和眼部不适,且增加治疗费用。单纯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已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操作更简单、省时、经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 其中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63例患者纳入ERAS组, 同期行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结局。   结果   ERAS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无统计学差异。ERAS组以腹腔镜手术为主, 而对照组开腹手术居多(P < 0.01);ERAS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 < 0.01), 但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P < 0.01), 术后胃管拔除时间(P < 0.05)和恢复流食时间(P < 0.05)早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24), 住院费用亦低于对照组(P < 0.05)。ERAS组的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3.2%比13.3%, P < 0.05), 总并发症发生率、胰瘘、胆瘘、术后出血、感染、二次入院、二次手术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AS组中腹腔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P < 0.01)、术后住院天数(P < 0.05)、住院费用(P < 0.05)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   结论   ERAS理念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有效, 可加速患者康复, 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线切割吻合器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LDG)Roux-en-Y式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该院行LDG Roux-en-Y式吻合术的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 = 63)和对照组(n = 63),观察组采用直线切割吻合器实施Roux-en-Y式吻合术,对照组采用圆形吻合器实施Roux-en-Y式吻合术。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恢复排气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采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和阳性淋巴结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和拔除引流管时间均较短(P < 0.05);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 < 0.05);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与圆形吻合器相比,直线切割吻合器应用于LDG Roux-en-Y式吻合术中,能够有效提高术中和术后安全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负压装置定位隐匿性鼻出血部位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21年7月该科收治的隐匿性鼻出血患者318例作为观察组,2015年8月-2018年7月该科收治的隐匿性鼻出血患者26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嘱患者屏气后,应用负压吸引装置诱发鼻出血,然后应用鼻内镜检查定位出血部位。对照组行常规鼻内镜检查。两组患者的鼻腔出血部位均用可吸引电极电凝止血。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鼻出血部位检出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鼻出血复发例数、术中疼痛、术后鼻腔局部粘连例数和术后分泌性中耳炎患病例数。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鼻出血检出率更高,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复发例数减少,术中疼痛明显减轻,术后鼻腔粘连例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未见非出血部位黏膜异常损伤,术后随访未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结论 应用负压装置定位隐匿性出血部位治疗鼻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3月该院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n = 46)行ESD,对照组(n = 46)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外科手术相比,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ESD,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患者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胰管支架在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法,对2019年6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展开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ERCP治疗,观察组术中留置胰管支架。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炎症指标、血淀粉酶值、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胰腺炎(PEP)、术后腹痛、住院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7 d,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降低,术后3和24 h血淀粉酶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PEP、重症PEP和腹痛发生率降低,腹痛评分降低,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留置胰管支架,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术后腹痛、高淀粉酶血症、PEP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研究不同类型鼻窦炎患者接受鼻内镜下治疗后的疗效,观察其术后鼻腔功能、嗅觉改变和鼻窦黏膜形态的变化,评价术后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感染型组与变应型组,感染型组54例,变应型组46例,两组患者均行Messerklinger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合并哮喘的疗效,以及手术对鼻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确诊的CRSwNP合并哮喘患者15例,行鼻后神经切断术。术后随访1年,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估疗效。有7例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采集了中鼻甲黏膜,比较手术前后鼻腔黏膜EOS浸润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减轻,术后1年VAS平均(2.87±0.74)分,与术前的(8.33±0.9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9,P 0.05)。无鼻出血、眼干和腭部麻木感等并发症出现。7例患者鼻黏膜EOS浸润度较术前明显下降(t=8.26,P 0.05)。结论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CRSwNP合并哮喘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鼻腔黏膜内EOS浸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术后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在该院耳鼻喉科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9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将术后未给予rh-bFGF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给予rh-bFGF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术区黏膜完全上皮化时间和比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鼻腔黏膜完全上皮化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鼻腔黏膜完全上皮化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对照组11例、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术后应用rh-bFGF辅助治疗可以促进鼻黏膜修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FM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FMS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n=100)采用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术治疗,对照组(n=100)于鼻内镜下采用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4~100 mL,平均(78.5±8.4) mL,手术时间17~43 min,平均(29.5±5.8) min,术后随访1年,1例术侧空鼻综合征,治愈率为99.0%。对照组术中出血量62~108 mL,平均(81.4±8.5) mL,手术时间18~51 min,平均(32.4±6.5) min,术后随访1年,1例溢泪,1例术侧鼻腔粘连,1例术侧鼻腔狭窄,2例术侧空鼻综合征,治愈率为98.0%。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下鼻道外侧壁长方形开窗治疗FMS,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中选用不同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前10 min输注负荷剂量(0.6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0.3μg/kg维持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试验组给予0.6μg/kg维持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拔管时间、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开始时及拔管时,试验组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中选用0.6μg/kg维持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提升镇静效果,稳定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冲式鼻腔冲洗对鼻内镜术后患者早期术腔恢复的效果。方法将8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按分型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2例,术后分别进行脉冲式鼻腔冲洗与挤压式鼻腔冲洗,判断两种鼻冲洗方法对术后窦腔清洁度、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结果两组窦腔清洁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鼻腔通气、黏膜充血水肿、清理后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鼻腔异味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冲式鼻腔冲洗能有效促进鼻内镜术后早期的术腔恢复。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 对56例112侧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再次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经鼻内镜检查、随访3~6个月,治愈70侧(62.5%,好转35侧(31.2%),无效7例(6.396)。56例112侧中,并发眶周血肿5侧(4.5%),鼻腔粘连或闭塞16侧(14.3%),出血2例(1.896)。结论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再次手术需要注意辨清鼻腔解剖结构,重点处理好病变的中鼻甲和完整切除钩突,术前术后配合全身、局部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药物可促进炎症消退,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陈绩  连瑶 《当代护士》2014,(4):66-68
目的:观察鼻腔冲洗在儿童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方法。方法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儿80例,术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例,术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腔,每日1次,持续12周,每次鼻腔冲洗后予以内舒拿喷鼻;对照组40例,术后未行鼻腔冲洗,仅用内舒拿喷鼻。根据临床表现判断疗效。结果实验组症状的改善情况和术腔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鼻腔冲洗对手术后恢复、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正确的冲洗方法及护理、取得患儿配合、加强家属的健康教育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定量参数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术前接受双能量CT并经手术病理证实鼻腔鼻窦肿块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息肉组(n=26)、良性肿瘤组(n=24)及恶性肿瘤组(n=30)。分别测算3组病灶动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碘图CT值(Overlay值),比较组间参数差异;将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合并为肿瘤组(n=54),分别绘制动脉期碘图各定量参数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良性肿瘤组(H=-4.13、-2.80、-4.00)和恶性肿瘤组(H=-7.02、-5.75、-6.12)动脉期IC、NIC及Overlay值均高于息肉组(P均<0.05);恶性肿瘤组动脉期IC及NIC高于良性肿瘤组(H=-2.60、-2.73,P均<0.05),而Overlay值与良性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85,P=0.20)。动脉期IC鉴别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的AUC(0.95)大于NIC(0.85)及Overlay值(0.91),诊断阈值取1.15 mg/ml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1.50%、96.20%及78.00%。结论 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定量参数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块样息肉与肿瘤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