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免疫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蓓  田永杰 《山东医药》2007,47(11):72-7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生育期妇女常见良性病,但具有侵袭、种植等特点,主要发生于盆腔、卵巢、直肠阴道隔等处,临床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等,可引起不孕(〉50%)。目前EMs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资料表明,免疫因素在EMs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育龄期妇女中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病变,但肠道的子宫内膜异位组织恶变比较罕见。其病因未明,目前用以解释其起源的理论较多。尽管目前针对这种少见疾病无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根治性手术结合术后辅助治疗的模式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杨琴 《山东医药》2013,(48):52-53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EMS患者62例,均于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10 mg/(次·d),连用6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患者盆腔症状、体征并评分,B超观察子宫内膜厚度,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催乳素(PRL)及雌二醇(E2);评判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停药后随访1 a,观察妊娠结局、复发情况,监测性激素水平.结果 治疗后盆腔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及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患者血清FSH、P、PRL、E2均降低(P均<0.05),LH升高(P<0.01);停药12个月FSH、LH、P、PRL、E2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服药6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2.26%,停药12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0.65%;随访1 a,妊娠17例,复发4例.不良反应轻微,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EMS能够改善体内激素水平,缩小子宫内膜厚度,缓解患者症状,妊娠结局良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黄文倩  吴绿  朱虹 《山东医药》2023,(11):97-10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是痛经和不孕,严重影响女性健康。EMs的药物治疗以激素类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EMs相关新靶点的发现,新型免疫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新型免疫药物能有效调节与EMs形成机制有关的免疫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干扰素(IFN)、可溶性蛋白酶类等,而新型靶向药物可以从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信号转导等方面进行调控,既弥补了激素类药物对激素受体缺乏或敏感性低的EMs患者疗效不佳的缺憾,又能替代或减少激素药物的长期使用,是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6.
补肾活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保正 《山东医药》2002,42(19):77-77
1998~ 2 0 0 1年 ,我们采用中药补肾活血汤治疗 5 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为 2 5~ 5 0岁 ,平均 38.2岁 ;34~ 36岁 4 4例。病程 3个月至 17年 ,其中 <2年 32例 ;有人工流产史 37例 (人流 1次 16例、2次 12例、3次 9例 )。临床以痛经为主要症状者 5 0例 ,伴腰酸者 39例 ,小腹坠胀者 2 8例 ,经期有低热者 2 1例。均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临床诊断 4 6例 ,病理诊断 11例 ;异位在子宫 2 3例 ,卵巢 (附件 )34例。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7.
杨雯 《山东医药》2008,48(31):53-53
2003年1月~2007年5月,我院门诊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20例患者,年龄25~40岁.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不伴有其他子宫及附件疾病,患者曾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或切除术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电凝或切除术(保留子宫).  相似文献   

8.
雷小敏  龚毅 《山东医药》2006,46(23):41-41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ELISA法测定1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EM组)手术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16例健康育龄妇女作对照。结果血清VEGF水平E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VEGF对EM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梦琳 《山东医药》2003,43(18):46-47
1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我院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2 0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 2 8~ 4 4岁 ,平均 36 .4岁。均有妊娠子宫切开史 ,其中足月妊娠行剖宫产 16例 ,中期妊娠行小剖宫产终止妊娠 3例 ,行 2次剖宫产术 1例。患者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 ,且月经期前后肿块胀痛增大 ,月经后疼痛减轻 ,肿块缩小。发病潜伏期 5个月至 4年半 ,平均 1.5年。查体发现原切口瘢痕部位 ,可触及不规则结节肿块 ,质韧或实性感 ,均有不同程度压痛 ,肿块 1.5~ 6 .5 cm,盆腔检查怀疑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4例。除 1…  相似文献   

10.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不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米非司酮(Mife)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及其不孕的疗效及安全性,对49例内异症不孕患者采用Mife低剂量长期服药,对其临床症状、体征、超声声像图变化、内分泌变化及结合促排卵、助孕技术的妊娠结局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Mife治疗内异症的总有效率为90.82%;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2个月均恢复月经来潮;14例Mife用药满6个月者行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查,血清促黄体生成索(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二醇(E2)均维持在卵泡中期水平,经治疗内异症明显改善者的妊娠率为59.26%。2例在治疗期间阴道淋漓流血,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腺囊样增生。认为Mife可有效地缓解内异症症状,抑制内异症发展,副作用少,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尤其对于内异症所致不孕者,不影响其卵巢储备,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除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外,近20年肺癌的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驱动基因阳性的靶向治疗和针对免疫检查点的免疫治疗显著提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期。多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发布使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如何更加精准地使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选择真正获益的患者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本文从肺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精准人群筛选、耐药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之一,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肺癌.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高,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80%~85%.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新近研究的热点,是21世纪肺癌治疗最具希望的方法和策略,让人们看到了曙光.  相似文献   

13.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目前的手术、放化疗均不能取得满意疗效,复发、转移一直是肝癌治疗的难题。根据近些年研究的肝癌干细胞学说,肝癌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预后都与肝癌干细胞有关。如果靶向作用于肝癌的干细胞,使其数目减少或者被消灭掉,就会使肿瘤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性及耐药性降低或被清除。对肝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进展情况作一综述,认为肝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方法虽然有很多种,但是靶向性不强仍然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双靶向或者多靶向联合解决靶向性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肺癌是全世界病死率最高的肿瘤.传统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疗法对肺癌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寻找新型驱动基因和有效药物靶点成为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肺癌的驱动基因研究,肺癌基因表达谱以及相应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分子靶点.该文将对三大主要肺癌亚型——腺癌、鳞癌和小细胞癌的驱动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 acid,miRNA)是一种由18~23个碱基组成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可能使之成为NSCLC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新靶点。该文就miRNA在NSCLC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危害巨大,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85%~([1-3])。在本世纪初随着吉非替尼的上市,开启了NSCLC靶向治疗时代,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MSCLC最重要的全身治疗手段之一。但目前靶向治疗领域仍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及新的理念。本文对NSCLC的主要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的研究进展及新理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a,CAE)为心外膜冠状动脉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管径扩大超过临近正常段或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52.0倍。大约20%2.0倍。大约20%30%的CAE患者被认为是先天性的[1]。目前关于CAE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关其病因、临床意义和预后也知之甚少。随着近年来无创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抗凝剂、硝酸酯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的应用,将有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似已达到平台,而分子靶向治疗以其符合生理、低毒和理论上高效的特点,越来越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热点.文章就分子靶向治疗的作用靶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因子受体,还有最近发现的EML4-ALK等进行综述,以展示分子靶向药物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进行性疾病,临床上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介绍了脂肪酸-胆酸偶合物(FABACs)和熊去氧胆酸-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偶合物(UDCA-LPE)两种新型的具有NAFLD防治作用的肝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FABACs通过调节脂代谢,特异性的降低高脂饲料所致NAFLD的肝脏脂肪升高,预防NAFLD的形成;而且对已形成的NAFLD也有治疗作用;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起效快、安全性好。UDCA-LPE在降低NAFLD的肝脏脂肪的同时,能够抑制线粒体损伤和凋亡,促进肝细胞再生,对NAFLD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炎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FABACs和UDCA-LPE对防治NAFLD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