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和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生物材料相比,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酯结构多元化,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能、生物可降解性和热加工性能。 目的:采用细胞培养法评估含不同质量浓度阿魏酸的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酯涂层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室温下使用乙酸乙酯配制含0(对照组),50,100,130,150 g/L阿魏酸的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酯,观察成膜外观。通过MTT吸光度检测、荧光显微镜观察以及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比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表面的生长状态。 结果与结论:含50 g/L阿魏酸的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酯成膜后外观均匀半透明,未见白色结晶析出物,含100,130,150 g/L阿魏酸的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酯在成膜后均出现点状白色结晶物。MTT吸光度检测表明含50,100 g/L阿魏酸的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酯均能较好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均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含50,100 g/L阿魏酸的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酯表面黏附生长。说明含50 g/L阿魏酸的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酯最适合作为镁合金的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2.
背景: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是微生物在生长条件不平衡状态时合成的产物,具有可降解性、热塑性,作为组织工程的新型支架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的:评估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与绵羊关节软骨细胞的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11/2007-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广东冠昊生物科技公司动物手术室完成。 材料: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膜和泡沫样三维支架由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提供。6月龄雄性实验绵羊1只,体质量17 kg,由广东冠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 方法:切取绵羊膝关节软骨后,分离、原代培养软骨细胞,将第2代软骨细胞接种至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膜和泡沫样三维支架上,以单纯细胞培养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计数1,2,6 h时的细胞黏附率;按培养液量与支架体积10 mL/cm³为标准浓度制备浸提液,并制备标准浓度1/16~16倍的浸提液,以MTT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接种到材料上的细胞周期,计算增殖指数;接种于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三维支架上4,8,12 d,以Hoechst33258荧光法定量测定细胞内DNA含量,二甲基亚甲蓝法测定糖胺聚糖含量。 结果:第2代软骨细胞在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膜上6 h的黏附率7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9个浓度梯度的浸提液毒性均为0级;扫描电镜观察见细胞在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膜上伸展良好,形态佳,细胞间连接正常,在三维支架的孔隙内立体生长,并分泌大量基质;流式细胞分析接种于材料上的细胞周期无变化;与培养瓶内软骨细胞相比,8 d时,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三维支架上的细胞内糖胺聚糖浓度显著增高,12 d时,支架上的细胞内DNA量显著增高。 结论: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与绵羊关节软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早期细胞黏附率低,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3.
背景:芳香族聚酯生物降解性很差,不能单独作为降解材料使用,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对苯二甲酰氯、双酚A、己二醇和低聚乳酸通过熔融共缩聚和酯交换的方法合成出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芳香/脂肪共聚酯,已申请专利。 目的:观察芳香/脂肪共聚酯生物材料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材料学体外实验,于2006-04/2007-04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外研究所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5只,由江西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为本项目小组正在研制的一种新的脂肪族/芳香族共聚脂。 方法:通过溶液浇铸法将可降解聚酯(聚对苯二甲酸双酚A酯-co-对苯二甲酸己二酯-co-乳酸)材料制备成共聚酯生物膜,同法制备聚氯乙烯生物膜。将共聚酯生物膜消毒后浸于细胞培养基中,收集材料浸提液,过滤灭菌保存,同法制备聚氯乙烯浸提液。取第三四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2×107 L-1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以1.3×105个/孔接种于含上述制备的无菌共聚脂生物膜的24孔板内。分为3组:①阴性对照组,单纯加入DMEM培养基。②实验组,在加入DMEM培养基的基础上,分别加入12.5%,25%,50%,100%的材料浸提液。③阳性对照组,在加入DMEM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聚氯乙烯浸提液。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中性红摄取法、碱性品红染色法、MTT还原检测法,对材料毒性进行评价,电镜观察细胞在生物膜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培养1,3,5,7 d后,阳性对照组细胞活力及代谢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1%~16%);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活力、数量及代谢能力均稍有增强(1%~4%);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吸光度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电镜扫描及吖啶橙/溴化乙啶染色结果显示,接种第1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即可附着在共聚酯生物膜表面呈梭形生长,随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增多,表现出良好的附着性,凋亡及坏死率较低。 结论:初步证明芳香/脂肪共聚酯生物材料对细胞生长无毒性作用,且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基本符合生物材料的应用要求。 关键词:芳香/脂肪共聚酯;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体外将MSC扩增、诱导为软骨细胞后,探讨以PLGA为载体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月龄新西兰兔36只,自双侧股骨粗隆处抽取骨髓4-6ml,行原代及传代培养,传代培养时培养液中含BMP-2(100ng/ml), 培养瓶底预涂高分子透明质酸,细胞爬片经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诱导为软骨细胞。调整第3代细胞密度为2.0×107/ml,与PLGA共培养24小时,即制成PLGA-细胞复合物。 在兔髌股关节股骨髁部造成直径4mm,深达髓腔的缺损,在右侧36个膝关节植入PLGA-细胞复合物,为实验组,左侧18膝植入PLGA,为单纯载体组,另18膝造成缺损后留作空白对照。术后4w、8w、12w、24w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组织学评分。结果:1.体外实验。传代细胞甲苯胺兰染色、S-100蛋白染色、Ⅱ型胶原染色均阳性,碱性磷酸酶染色阴性,培养液中未测到骨钙素。2.动物实验。24W时细胞组缺损内充填白色半透明新生软骨组织,色泽与正常软骨相似,质韧,表面平整,与正常软骨界限消失,表面细胞平行于关节面,深层细胞排列紊乱,有柱状排列的趋势,基质异染广泛,软骨下骨形成及潮线恢复正常,与周围正常软骨连接良好。对照组缺损边缘细胞呈团块状增生,底部为纤维组织。组织学评分经统计学分析,24W、12W分别与8W、4W时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用BMP-2和高分子透明质酸成功地在体外将骨髓基质细胞诱导为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源性软骨细胞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PLGA在新生软骨形成的同时,逐渐降解吸收,是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适宜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类复合材料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的研究,但是这类复合材料在增强材料界面的结合、调节材料的降解速率、改善材料的强度等方面仍不能满足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 目的:探讨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的结构形态及表面亲水性。 方法:分别将聚乳酸、聚3羟基丁酸酯共聚4羟基丁酸酯和聚碳酸亚丙酯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膜,扫描电镜对纤维膜的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并观察在人体环境相近的磷酸盐缓冲溶液(37 ℃,pH 7.4)中浸泡不同时间的表面亲水性。 结果与结论: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将聚乳酸、聚3羟基丁酸酯共聚4羟基丁酸酯和聚碳酸亚丙酯3种材料制备成微纳米纤维结构,控制制备参数可以获得不同直径的纤维,样品随着在培养液中的浸泡时间延长,总体显示出接触角比初始降低,亲水性增强。 关键词:聚乳酸;聚3羟基丁酸酯共聚4羟基丁酸酯;聚碳酸酯;电纺丝;亲水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2.046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仿生材料学的发展,纳米羟基磷灰石/高分子复合材料通过对天然骨组织的模仿,在硬组织修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纤维支架材料具有类似于细胞外间质的形态和结构,且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可以很便捷的将功能性纳米颗粒复合入高分子纤维内,在制备组织工程支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目的: 通过研究气电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nHAP/PHB)复合纳米纤维支架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来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在体外的生物活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实验于2008年3月-2009年4月在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①将气电纺所得覆盖有PHB基纤维支架的盖玻片排列整齐,加入PBS液至将样本浸没,在37℃恒温水浴摇床上震荡洗涤4h后将样本置入真空干燥机内干燥24h。干燥后的试片经高温高压消毒后置于无菌6孔培养板培养孔底部,备用;②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二代对数生长期的成骨细胞消化计数,调节细胞浓度为2×105/ml。 方法: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接种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纳米纤维支架后进行体外培养,以接种于气电纺纯聚羟基丁酸酯纳米纤维支架为对照组,接种于细胞培养板为空白对照,通过RT-PCR检测细胞成骨分化标志物的mRNA的表达来评价气电纺nHAP/PHB复合纤维支架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气电纺nHAP/PHB支架材料、气电纺PHB支架材料及细胞培养板上连续培养14d后成骨分化标志物--ALP、Ⅰ型胶原(COL-Ⅰ)和骨钙素(OC)的mRNA表达。 结果:气电纺PHB基支架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具有促进作用;与纯PHB纤维支架相比,气电纺nHAP/PHB复合支架材料上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更高的成骨分化活性。 结论:气电纺nHAP/PHB复合纤维支架在体外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 背景:目前临床使用的多烯紫杉醇注射液多采用吐温80作为增溶剂,容易导致过敏反应,且全身化疗不良反应大。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包载多烯紫杉醇制备的缓释微球进行肿瘤间质化疗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减轻全身不良反应。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肿瘤间质化疗的载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药物稳定性。 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投料比载药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将制备的微球于5,15,25 kGy 60Co 3种剂量辐照灭菌,体外细菌培养观察灭菌效果。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载药微球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23.1 µm。聚乳酸-羟基乙酸与多烯紫杉醇的投料比为100 mg/5 mg时可获得最佳的包封率(96.3%)和载药率(4.82%);载药微球体外4周平稳释放药物达81.6%,无明显突释效应,包裹在微球内的多烯紫杉醇结构稳定性明显提高;3种剂量60Co辐照后均未见短小芽孢杆菌生长。说明采用溶剂挥发法可制备粒径及分布适宜、释放周期较理想、药物稳定性好的载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 关键词:多烯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缓释;生物材料与药物控释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13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在药物载体材料领域,两亲性星形聚合物的自组装胶束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叶酸官能团作为肿瘤靶向基团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药物载体,显示出了良好的靶向效应。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末端接叶酸的星形聚己内酯(StarPCL-FA)材料胶束,并对其性质进行表征,为其在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基本依据。方法:以四氢呋喃为溶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StarPCL-FA的胶束溶液。动态光散射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测量胶束的粒径和表面形貌;考察稀释对胶束粒径的影响及水中胶束粒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芘荧光探针技术测定共聚物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用β-胡萝卜素作为模型药物对胶束载药量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成功制备了星形聚合物StarPCL-FA胶束,胶束的粒径为纳米级,临界胶束质量浓度值较低,胶束对稀释较为稳定,且能在37 ℃的水中较长时间稳定存在,但随着时间延长,出现粒径轻微增大现象,说明胶束在水中能够稳定存在且对稀释的稳定性较好,这对于其在注入人体时避免药物的暴释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用β-胡萝卜素作为模型药物对胶束载药量研究表明其载药量为3.0%~4.0%。说明胶束对β-胡萝卜素有包载能力,但其载药能力还有待提高。关键词:星形聚己内酯;叶酸;胶束;β-胡萝卜素;控制释放载体材料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2.015  相似文献   

9.
背景:含磷脂胆碱的聚乳酸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而且是两性分子。课题前期研究表明用成膜水化法可以自组装成胶束来作为药物载体,但随着疏水链段的增加,成膜水化法很难形成胶束,对于疏水链段较长的磷脂胆碱聚合物能否形成胶束来作为药物载体,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磷脂胆碱聚乳酸[phosphorylcholine-containing poly (L-lactide),PLLA-PC]自组装纳米粒子,探讨影响纳米粒子形成和稳定性的因素。方法:①制备PLLA-PC纳米粒子:将PLLA-PC的丙酮溶液滴加到二蒸水中,在室温下磁力搅拌至丙酮挥发完全。F-7000FL220-240V荧光/磷光分光光度计测试胶束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芘为荧光探针,发射波长为395 nm,激发波长为300 nm。JEM-100CX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子形态;NANOZSZEN 3600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其粒径及粒径分布,测试温度为25 ℃。②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相对分子质量,色谱仪为Waters 717,流动相为THF,流速1.0 mL/min,聚苯乙烯为标样。每次进样时注入50 μL质量浓度为1 g/L样品溶液。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显示,PLLA-PC自组装纳米粒子呈壳/核结构。荧光探针检测临界胶束浓度表明,PLLA-PC有很强的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均低于10-3 g/L,且随LLA比例变化。动态光散射结果表明,聚合物的亲/疏水链段比例、有机溶剂以及水的用量在纳米粒子形成过程中对粒径有影响,纳米粒子用水稀释时粒径变化不大,且37 ℃可发生降解。提示溶剂挥发法可以制备粒径可控的PLLA-PC纳米粒子,有望用作新型的纳米药物载体。关键词:磷脂胆碱聚乳酸;自组装;纳米粒子;溶剂挥发法;纳米生物材料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19  相似文献   

10.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6,(10):1644-1652
Polypyrrole (PPy) is a biocompatible polymer with good conductivity. Studies combining PPy with electrospinning have been reported;however, the associated decrease in PPy conductivity has not yet been resolved. We embedded PPy into poly(lactic acid) (PLA) nanoifbers via electrospinning and fabricated a PLA/PPy nanoifbrous scaffold containing 15% PPy with sustained conductivity and aligned topog-raphy. hTere was good bio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scaffold and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s well as Schwann cells. Additionally, the direction of cell elongation on the scaffold was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ifbers. Our ifndings suggest that the aligned PLA/PPy nanoifbrous scaffold is a promising biomaterial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1.
《Neurological research》2013,35(4):410-416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a poly (ADP-ribose) synthetase inhibitor 3-aminobenzamide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experimental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the newborn piglet. Meningitis was induced by intracisternal injection of 108 colony forming units of Escherichia coli in 100 μl of saline. 3-Aminobenzamide, given 30 mg kg–1 as a bolus i.v. injection 30 min before induction of meningitis,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the meningitis-induced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such as increased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actate concentration, CSF leukocytosis and increased CS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level. However, meningitis-induced increase in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decrease in CSF glucose level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creased cerebral cortical cell 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products (conjugated dienes) and decreased brain ATP/phosphocreatine levels observed in the meningitis group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3-aminobenzamide treatment. However, the improvement of reduced Na+,K+-ATPase activity did not reac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6). In summary, 3-aminobenzamid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the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the ensuing brain injury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neonatal bacterial meningiti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ly (ADP-ribose) synthetase inhibitors such as 3-aminobenzamide might be a promising novel anti-inflammatory and neuroprotective adjuvant therapy in neonatal bacterial meningitis.  相似文献   

12.
Newly synthesized poly (A)-associated mRNA was analysed in the hippocampal CA3 pyramidal nerve cells in rats subjected to training to reverse handedness. The nerve cells of trained animals showed a smaller percentage of poly (A)-associated mRNA than did the active controls. However, a specific fraction of this poly (A) hippocampal RANA with a SE value of around 25 was reproducibly stimulated. This qualitative nerve cell mRNA change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similar changes in the protein pattern as a function of train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GCG对H2O2诱导BV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以200μmol/L H2O2制备BV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EGCG(0、1、5、10、20、40、80μmol/L)的保护作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ing法检测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 10及20μmol/L的EGCG组保护效果较明显;EGCG保护组的凋亡细胞显著少于无保护组;20μmol/L EGCG保护组的caspase-9蛋白表达较无保护组明显下调(P=0.03<0.05)。结论 10及20μmol/L浓度的EGCG对H2O2诱导的BV2细胞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caspase-9蛋白的表达,进而部分阻断caspase-9所介导的caspases级联反应,减少BV2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