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文献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在文献中有类似描述,如“蝴蝶丹”、“阴阳毒”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来源:(1)阴阳毒: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把阴毒病、阳毒病合称为阴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红斑、盘状红斑、冻疮样皮损、面部赤斑及彩色的花纹斑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及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镜》对阴阳毒进行了补充,认为阴阳毒伴有发热,手足指冷等症状,其更接近了红斑狼疮。(2)赤丹、茱萸丹: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有:“赤丹者,初发疹起,大者如钱,小者如麻豆,肉上栗如鸡冠,肌里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赤丹又名茱萸丹,红斑狼疮的红色丘疹斑块,皮肤的斑丘疹,可以使用本病名来描述。(3)日晒疮:日晒疮病名出自明·申拱良《外科启玄》,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形成“日晒疮”(红斑狼疮皮肤损害),认为是“受暴晒而发”。因为暴晒,皮肤忍受日毒,形成一种毒热,毒热燔灼,除损伤皮肤外,伤津耗液,炼液成痰,灼伤五脏,阻滞气机,气血闭阻而发为狼疮。(4)蝴蝶丹、红蝴蝶疮:现代中医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面部蝶形红斑...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中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它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骨枯"、"骨痿"、"骨痹"和"骨蚀"等极为相似,肾藏精,主骨生髓,精化髓,骨赖髓以充养,肾精充足则髓充而骨坚韧;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失其养而脆弱无力,不耐久立和劳作。《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肾气  相似文献   

3.
正带状疱疹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的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蜘蛛疮""缠腰火丹"等[1]。中医[2]多认为是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调致脾运失常,湿浊内停,郁而化火,复感邪毒,伏邪湿毒感而后发。本病常发生于春秋季节,发病率多见于成年人,并且随年龄的增大呈显著上升。其临床表现为皮损出现前,常先有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文献无"大肠癌"明确病名,但有类似其临床表现的记载,如"脏毒"、"肠蕈"、"锁肛痔"等。中医对此病的认识起源于《内经》,历代医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发展逐步成熟,对急重外科病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大肠癌的外治疗法,进行了深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硬皮病是以局限性或弥慢性皮肤硬化为显著特征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点的疾病,临床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硬皮病的名称在中医学虽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皮痹”、“阴阳毒”、“顽痹”等范畴。近年来我们采用辨证施治方法,治愈多例顽固性硬皮病,现将痊愈典型代表案例报道如下,并略谈体会。典型病案案1某女,48岁,恩施市某局干部,2006年5月24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大腿外侧发痒,继则该部位出现大片淡紫红色斑,边界清楚,皱纹消失,触之略硬。经某医院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给予中西药治疗无效。刻诊:双下肢…  相似文献   

6.
喉痹一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后〈内经〉从经络关系及病因病机方面阐明喉痹的含义.〈素问·阴阳别论〉中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历代医家对喉痹的认识不尽一致,其包括范围甚广,界限混淆不清,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属祖国医学心系病证中的"心悸"怔忡"和"胸痹"范畴,乃由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湿热邪毒乘虚而入,累及于心,宿于心脉而出现的一系列心系病证的临床表现,湿热之邪易于伤阴耗液,损伤心气,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血脉损伤,虽病位在心,通常却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临床分有虚实2证.虚证因气血阴阳亏虚,致使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实证则由痰湿瘀血为患,导致心血不畅,脉络瘀阻.临床上虚实夹杂互见,并非单一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祛痹丹胶囊用于痹证的治疗。方法:共选择病例972例,诊断依据中医风寒湿痹诊断标准,观察治疗后症状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达97.62%,愈显率为86.32%。结论:祛痹丹胶囊对痹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临床观察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口、眼干燥及关节痛等为基本表现。当属于中医"燥痹"范畴,一般多称其为"燥证"、"顽痹"、"燥毒证"等。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显示了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治疗SS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但当下关于燥痹论述颇多,分型冗乱,  相似文献   

10.
中医本无"干燥综合征"病名.根据本病以口眼干燥为主症的临床特点,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将本病明确命名为"燥痹".也有人将其命名为"虚劳"、"痹证"、"燥毒证"、"干燥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西医治疗以对症处理、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疗效欠佳且副作用多,中医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副作用较小,显现了较大优势.现将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骨通痹丹为作者家传验方,经临床实践证可明治疗骨坏死,骨质疏松等病症。以口服正骨通痹丹对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进行1~3个疗程的治疗,并进行药效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有"尪痹"之名,形容其顽固与危害。本病素以"隐,快,顽,难"著称,即起病隐匿,发病迅速,病情顽固,治疗困难易复发为特点。笔者仅就部分住院尪痹患者资料及随访结果,结合文献兹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机制尚不明确,以关节滑膜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多发对称性小关节肿胀疼痛伴晨僵为首发症状。RA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又称"尫痹"、"顽痹"、"历节"等名称。近年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在外治法方面开辟了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方法有药物外敷、贴敷、熏蒸、外洗等,不仅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在实验上也有一些研究。现将外治法治疗RA相关文献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对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陈进春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痹病的临床研究,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在痹病防治中应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防治体系.该文分别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介绍了其"治未病"思想在痹病中的应用经验.指出如能充分应用"治未病"思想,不仅可提高痹病的疗效,而且可有效降低痹病的发病率、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以呈带状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成簇疱疹伴有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皮肤病。中医文献中称为"缠腰火丹"、"缠腰龙"、"蛇串疮"、"蜘蛛疮"、"窜蛇龙"、"火丹疮"等。我院采取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的方法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康复》2021,(7)
?问题一:为什么要把甲状腺叫做"小蝴蝶"?甲 状腺疾病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叶敏:因为甲状腺的外观像"蝴蝶".甲状腺在人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任何一个功能的异常,都会引起全身多处脏器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灸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应用较普遍,针刺方法和优化方案,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资料来源:归纳1996/2002年间在《中医医学文摘-中医》杂志上发表的针灸治疗脑卒中的文献摘要,并应用网络Http://172.16,o,200/CHDL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检阅期刊全文库2003/2004年间关于针灸治疗脑卒中方面的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针灸疗法。资料选择:选择关于针灸治疗脑卒中的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76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著,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著。资料提炼:在76篇文献中,内容呈不同程度重复的有33篇,给予删除;对43篇主要为治疗方法方面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脑卒中归属于中医学之“中风”,其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针灸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失语语言不利、吞咽障碍等各种临床症状。针灸治疗脑卒中,目前普遍多用于缓解期和后遗症期。针灸治疗脑卒中包括头针、体针等治疗方法和药氧针刺法、针罐结合法等综合疗法,其疗效与穴位、手法、梗死部位等多种因素相关。结论:针灸作为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治疗手段用于治疗脑卒中的常规技术,特别是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春夏之交,福建沿海发生多起吃"麦螺"中毒事件.经专家鉴定贝类毒素为麻痹性贝毒和神经性毒.主要临床表现眩晕和口、面部及全身麻木.随机分A、B二组,A组中大剂量使用脑维敏;B组不用脑维敏,仅用VitB1、VitB12等.结果两组间存在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脑维敏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因此,在抢救贝类中毒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酒精所致震颤谵妄首先由Victoy及Adams(1953)描述,又称为撤酒性谵妄、戒断性谵妄,是指酒精依赖者突然停止或减少饮酒量时出现的一种急性脑病综合征.震颤谵妄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中最为严重、有死亡危险的一种类型;也是精神科临床治疗当中风险最大的疾病.本研究以"酒精所致震颤谵妄"作为关键词在万方g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0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结合最新教科书,对酒精所致震颤谵妄的发病情况、高危因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护理和预后等方面的诊治现状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烦"为临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多在"不寐"、"郁病"、"头痛"、"心悸"等疾病中出现。历代中医文献将"烦"据其所兼症状不同进行不同的描述。诸多本草文献中,具有除烦作用的中药种类各异,使用上更是有不同的侧重,对除烦中药精准的运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本草文献中寻求除烦中药,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