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是,因QRS环在终末部分附加了1个向右前方缓慢进行的向量环,从而常使QRS时间延长至0.12 s以上,在V1,aVR导联中,QRS后部出现了宽阔、粗钝的R或R波;而在V5以及I、aVL导联中,QRS终末部分出现宽阔、粗钝的S波;ST-T也出现了继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患者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能否作为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定标准.方法 对比5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右冠状动脉(RCA)闭塞(RCA闭塞组)29例、左回旋支(LCX)闭塞(LCX闭塞组)28例,分析患者胸痛发作12h内的心电图变化特点.结果 RCA闭塞组Ⅱ、Ⅲ、aVF导联QRS波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44.8%(13/29),LCX闭塞组的发生率为39.3%(11/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闭塞组V4R~V5R导联QRS波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17.2%(5/29),LCX闭塞组的发生率为7.1%(2/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闭塞组V7~V9导联QRS波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6.9%(2/29),低于LCX闭塞组的发生率53.6%(15/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Y7 ~ V9导联QPS波终末变形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为LCX的判定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6%(15/28)、93.1%(27/29)、88.2%(15/17)、67.5%(27/40).V7~W9导联QRS波终末变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为LCX的曲线下面积为0.733 (95% CI 0.599~0.868).结论 V7~V9导联QRS波终末变形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的识别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陆理明 《药物与人》2014,(8):282-282
目的:对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59例和同期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0例,对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V1-3呈现出rS导联,V6导联QRS波群呈现出顶端粗钝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Ⅱ、Ⅲ、aVF导联均属于QS型,ST段弓背表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T波直立状态。结论:不同心肌梗死类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李丽  庞保东  吴传发  陈莹  胡静  王灿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589-1591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钩形R波对卵圆孔未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42例不同胎龄新生儿按胎龄分为28~30周组、31~33周组、34~36周组、37~40周组,观察各组心电图Ⅱ、Ⅲ、aVF、V1导联钩形R波的出现率。结果:各组间Ⅲ导联、V1导联、Ⅱ、Ⅲ导联钩形R波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Ⅱ、Ⅲ、aVF导联钩形R波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33周组出现率较其他组高。结论:不同胎龄新生儿卵圆孔未闭与Ⅱ、Ⅲ、aVF导联心电图QRS钩形改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ICLBBB)和正常心室内传导时心电图(ECG)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ICLBBB患者的ECG,与正常心室内传导时QRS波振幅、QRS波时限和ST-T改变作比较,并作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部分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ICLBBB时与正常心室内传导时比较,QRSⅡ和V1~V6导联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CLBBB时QRS波时限为0.16~0.19(0.17±0.01)s,11例(73.33%)≥0.17 s;11例(73.33%)正常心室内传导时ST-T改变的患者中7例作CAG,6例阴性,1例左前降支近端50%狭窄.结论 ECG出现ICLBBB多见于中、老年患者,QRS波振幅明显改变多见于Ⅱ和V1~ V6导联,多数患者舒张和收缩功能减退,正常心室内传导时出现ST-T改变多为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HC导联心电图对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HC导联心电图对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3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HC导联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形态、振幅、ST-T改变。结果:全部病例符合常规导联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标准;HV_1导联QRS波大多数(86.7%)呈R波,只有少数(13.3%)呈rsR′波;AR3导联QRS波全部表现为主波向上且其比值R/Q≥2。  相似文献   

7.
汤建武  朱剑  刘绪宏  喻欣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83-3584
[目的]探讨宽QRS心动过速的快速诊断思路和救治要点。[方法]分析46例宽QRS心动过速的临床资料。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其救治效果。[结果]室性心动过速多为老年伴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多表现为房室分离,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及出现无人区心电轴,而室上性心动过速多为年轻人且反复发作,心电图V1导联多表现为3项波R波或qR波,V6导联表现为qR波或QR波。[结论]宽QRS心动过速的快速诊断需综合分析,明确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者作相应治疗,诊断不清、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应立即电转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远程监护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CM1对V1,CM5对V5)。方法:分别测量35例用户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CM1、CM5通道和常规心电图V1、V5导联的心率、QRS波振幅、QRS综合波电压代数和即R-(Q+S)、QRS波宽度、P波振幅、P波宽度、T波振幅、T波宽度、P-R间期、Q-T间期和Q-Tc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于CM1通道和V1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CM5通道和V5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远程监护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一致。  相似文献   

9.
王斐  王燕 《职业与健康》2013,(24):3371-3374
目的分析十二导联心电图诊断线索对宽QRS波心动过速(wide QRS complex tachycardia,WQRST)的临床价值,探索Ⅱ导联QRS波第1峰时限(R-wave peak time,RWPT)〉150ms和Ⅱ导联QRS波时限≥130ms对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就诊于黄冈市中心医院的198例WQRST(心率〉100次/min且QRS时限〉0.12s)患者。并经心脏电生理学检查明确诊断,记录并分析十二导联心电图对WQRST的鉴别诊断线索,记录所有十二导联心电图的Ⅱ导联QRS波第1峰时限及Ⅱ导联QRS波时限。结果区别VT和SVT的主要诊断线索有QRS波时限、QRS波心电轴、QRS波正负同向性、房室分离、室性融合波和心室夺获、胸前导联Rs是否缺失及时限、窦性心律时是否伴显性预激或同形态室性早搏、Vi/Vt≤1、V1和V6导联特殊形态学诊断标准等。除V1、V6负向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I导联RWPT≥50ms时能够较好地区分VT和SVT,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0.85。结论十二导联心电图是WQRST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诊断线索。Ⅱ导联RWPT≥50ms能够作为区分VT和SVT一种简单实用的鉴别标准,用于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科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远程监护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CM1对V1,CM5对V5).方法分别测量35例用户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 CM1、CM5通道和常规心电图V1、V5导联的心率、QRS波振幅、QRS综合波电压代数和即R-(Q+S)、QRS波宽度、P波振幅、P波宽度、T波振幅、T波宽度、P-R间期、Q-T间期和Q-Tc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于CM1通道和V1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CM5通道和V5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远程监护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一致.  相似文献   

11.
将左室电极行房间隔穿刺植入左室内膜,对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进行同步化治疗.常规心电图示I导联主波为负向波,Ⅱ、Ⅲ、AVF呈R型,V1导联呈rS型,QRS时限进一步缩小为0.12s,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双心室起搏,心电图各导联QRS形态和时限具有一定的特征,行心内膜起搏的CRT患者的心电图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36例窄QRS波心动过速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9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窄QRS波心动过速患者136例,根据心动过速时食管心电图RP间期分为两组,即食管心电图RP间期≤70 ms为对照组,共71例,食管心电图RP间期70 ms为观察组,共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窦律心电图、心动过速心电图和食管心电图特征。结果两组患者性别、BMI、心室率、心动过速时血压、心电图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窦律时均无预激波,心动过速时Ⅱ、Ⅲ、aVF导联出现终末部假性s波57例,心动过速时V1导联终末部假性r波61例;观察组患者窦律时A型预激综合征21例,B型预激综合征13例。结论结合窦律心电图、心动过速心电图和食管心电图特点,可提高窄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Vereckei新四步法在房颤伴宽QRS波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房颤伴宽QRS波群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入院后给予患者常规方法检测,然后采用Vereckei新四步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分析Vereckei新四步法在房颤伴宽QRS波群患者中的诊断鉴别及意义。结果 100例房颤伴宽QRS波群患者中,35例检查出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2例检查出预约激综合征伴房颤。房颤伴室早患者采用Vereckei新四步法诊断鉴别时房颤伴室早中av R导联初始R波为30.16%,R波或q波40 ms为11.11%,QRS负向波起始存在挫折为17.46%,激动速率与终末除极激动速率≤1为36.51%,显著多于房颤伴差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伴宽QRS波群患者中采用Vereckei新四步法诊断鉴别效果理想,诊断方法相对简单实用、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SⅠSⅡSⅢ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肢体导联标准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同时存在s波的心电图185例,分析标准Ⅰ、Ⅱ、Ⅲ导联的S波的特点和额面心电轴及其他导联、年龄、性别、体型、病史的相关参数。结果185例中130例心电轴正常(70.27%),以Ⅰ、Ⅱ、Ⅱ导联R/S均〉1为主有7l例(54.62%),没有出现3个导联R/s〈1;11例额面心电轴位于无人区心电轴,3个导联R/s〈1有10例(90.9%),没有出现1个导联R/s〈1,年龄45岁以下多见;35例心电轴左偏,9例心电轴右偏心电图,同时都伴有一、二项心电图异常改变。结论SⅠSⅡSⅢ综合征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部分见于正常变异,少数其心电轴落入无人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诊断为煤工尘肺(CWP)并发肺心病同时并发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指标对比分析,以提供有意义的诊断指标.方法 对尸检病例中心脏病理诊断为CWP并发肺心病及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且有心电图资料者(42例)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CWP并发肺心病(30例)的心电图QRS波额面平均电轴≥+90°、V_1导联R/S≥1和重度顺钟向转位(V_5导联R/S≤1)发生率分别为73.33%、56.67%、56.67%,肺型P波发生率为43.33%,Ⅰ导联R/S<1、S>1/2R与V_5导联S>0.5 mV发生率分别为63.33%、66.67%、70.00%,明显高于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上述指标较为敏感,可提高CWP并发肺心病的诊断.(2)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者Ⅰ、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1 mm改变发生率为91.67%,V_(5~6)导联ST段下移>1 mm发生率为66.67%,Ⅰ、Ⅱ、Ⅲ、aVF导联及V_(5~6)导联呈T波倒置发生率都为41.67%,与CWP并发肺心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心电图出现QRS波额面平均电轴左偏>-30°,结合心电图V_(5~6)导联ST下移>1 mm呈恒定性改变,有助于对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的诊断.结论 心电图QRS波额面平均电轴≥+90°、V_1导联R/S≥1、V_5导联R/S≤1、肺型P波、Ⅰ导联R/S<1、S>1/2R与V_5导联S>0.5 mV,是提高诊断CWP并发肺心病的敏感指标,心电图QRS波额面平均电轴左偏>-30°,Ⅰ、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1 mm和T波倒置,V_(5~6)导联出现恒定的ST-T改变,对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心向量(VCG)检验,进一步评估心电图(ECG)中表现为V1、V2导联高R波的意义。方法:对心电图中表现为V1、V2导联高R波的患者进行心向量检查(共61例),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通过心向量对61例V1、V2导联高R波患者进行分析诊断,其结果为左中隔支传导阻滞者18例,占总数29.51%;正后壁心肌梗塞者14例,占总数22.95%;右室肥厚3例,占总数4.92%;双室肥厚2例,占总数3.28%;预激综合征(C型)1例,占1.64%,大致正常者23例,占总数的37.70%。结论:心向量对心电图V1、V2导联高R波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S—T段:是指从S波开始至T波开始点之间的一段水平线。若QRS波群终末部分没有S波,州以R波至基线之点为准,称为RS—T段。 S—T段正常情况下是居于等电线,呈水平型直线。其产生原理是:S—T段向量轴垂直于导联轴,故不产生波形。换言之,当心室除极终止至心室复极开始之前,这段时间内心脏无电位的变化,所以正常S—T段居于等电线。但正常人的S—T段也有轻微上、下偏移现象,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起源于三尖瓣环近希氏束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结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2月起源于三尖瓣环近希氏束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7例,在Carto指导下非冷盐水灌注导管行射频消融,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心内电图及消融结果。结果 7例患者Ⅱ导联均为正向;Ⅲ导联4例正向,2例负正双向,1例负向;aVF导联均为正向,振幅较低;I导联均为正向;aVL导联为正向或正负双向。胸前导联3例移行于V2-V3导联,4例移行于V3-V4。成功射频消融靶点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22~58ms,平均(37.3±13.2)ms,消融靶点距离希氏束6.7~10.7mm,平均(8.9±1.4)mm,1例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三尖瓣环近希氏束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具有一定的心电图特点,在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可以成功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诊断为ARVC的11例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对心电图的改变进行研究总结.结果 11例经临床确诊的ARVC患者心电图均出现室性心律失常;5例合并房性心律失常;8例出现右束支阻滞和QRS波群时限≥110 ms及V1~V3导联T波倒置;7例肢体导联低电压;3例V1、V2导联可见Epsilon波.2例发生猝死,7例植入人工起搏器,2例长期药物维持.结论 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结合病史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ARVC.  相似文献   

20.
心电图分析:这两行心电图为V_5导联连续描记的图形,平均心率为70次/分,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期为0.88~1.16秒,基本心率为窦性心律不齐。上行中第三个QRS波群,是提前出现变异的QRS波群呈QS型,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其前、后均无逆行P波,其后完全性代偿,提示为室性期前收缩(下称室早)。在这提前出现的QRS—T的T波终末有窦性P波隐伏在内(T+P)。上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