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查阅出院归档病案,进行医院感染发生例次数、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统计,观察院内感染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医院感染病例的潜在易感因素统计。结果 142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60例:肺部感染31例,泌尿系感染19例,消化系感染8例,手术切口感染2例;培养138例次,检出病原微生物89株:G-杆菌42株,G+菌28株,真菌19株;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昏迷、住院时间长、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时间长、进行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院内感染组死亡占32.33%高于非感染组的12.2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可增加病死率;应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查阅2007年1月~2009年12月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归档病案,进行医院感染发生例次数、医院感染率的统计以及医院感染病例的潜在易感因素统计。结果142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62例,发生率为43.66%。医院感染组患者平均年龄大、意识障碍或昏迷发病率高;脱水剂、抑酸剂、激素应用时间长;进行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比例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院内感染率较高与多因素有关,针对上述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监护室昏迷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方法对该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神经外科监护室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结果昏迷是医院感染关联度很高的危险因素,昏迷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75%,是非昏迷患者的5.4倍(P〈0.01);感染组的昏迷时间明显长于非感染组(P〈0.01);有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P〈0.0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的比例分别为36.5%、35%和28.5%。结论医院感染与患者是否昏迷、昏迷时间长短和是否气管切开有关,对昏迷患者要加强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韦凤新 《广西医学》2006,28(10):1665-1666
医院感染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经常导致严重后果.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院内感染较为常见.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收治颅脑损伤病人435例,现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颅脑损伤病人在院内感染流行病学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控制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医院肺内感染的发生;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院内6 年来神经外重症颅脑损伤发生肺内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感染因素主要与创伤重、昏迷、侵袭性操作、应用大量激素和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有关;结论 控制感染应从保持呼吸道通畅入手,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消毒灭菌,加强病房管理, 宏观调控抗生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状况及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我科2000年1月-2005年8月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98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均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其中154例行细菌培养(77.8%),培养出致病菌194株,40例有双重感染(26.0%);革兰阴性杆菌126株占65.0%,革兰阳性球菌54株占27.8%,真菌14株占7.2%,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198例下呼吸道感染经治疗感染控制者160例,总有效率为80.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众多,较难控制,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好发部位及致病菌种类.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方法:对13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院内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易感因素,积极给予护理干预.结果:肺部感染79例,泌尿系感染27例,消化道感染11例,颅内感染9例,其他部位感染7例.细菌学检查共培养出211株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122株,占57.8%,革兰氏阳性菌78株,占37.0%,真菌11株,占5.2%.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多种易感因素,严格消毒隔离、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等预防措施,才能达到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资料与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64例,男41例,女23例,除l例外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50%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少数患者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史。年龄9~80岁,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48例,GCS计分≤7,留置气管套管天数≤76天。感染组判断标准: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筛查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组)。分析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法,将64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例为感染组,随机抽样63例(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未发生医院感染病例为非感染组,两组病例按照住院号、入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抗菌药的应用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6月864例颅脑手术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对临床标本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864例中发生院内感染56人(感染率6.48%),69例次(7.99%),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检出病原菌93株,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G-杆菌(61.9%).结论 颅脑外术后发生医院内感染与多重因素有关,而抗菌药的非理性应用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00例,其中68例发生医院感染,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术、留置管道均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其中颅脑手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分、气管切开术是颅脑损伤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的发生医院感染受多重因素影响,应从全方面、多角度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致昏迷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将2006年1月—2010年4月入住神经外科的68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儿,按有无建立人工气道分为二组;患儿按GCS评分分:轻型、中型及重型昏迷。所有患儿均实行常规和呼吸道护理。结果人工气道组感染率为77.5%,明显高于无人工气道组(32.1%,P〈0.05);GCS评估为轻型组的感染率为30%,明显低于中型组52.9%,而重型组感染率最高为80.6%。结论人工气道的建立,极低的GCS评分是儿童颅脑外伤致昏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呼吸道护理,促进颅脑外伤的康复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纪善燕 《中外医疗》2016,(13):145-147
目的:为了能够提高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析和探讨在颅脑损伤术后医院感染控制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74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护理干预,对比和分析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泌尿系统及刀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2.70%)、0(0.00%)、0(0.00%),而对照组患者的呼吸道、泌尿系统及刀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3(8.11%)、1(2.70%)、3(8.11%),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有助于强化手术室的各项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预防和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脑血管意外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以便有效地采取预防医院感染措施。方法对2010-01~2010-12住院的751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54例次,医院感染率为7.19%。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最多为20例次,占37.03%;上呼吸道感染12例次,占22.22%;泌尿道感染9例次,占16.67%;口腔感染8例次,占14.82%;胃肠道感染3例次,占5.56%;其他感染2例次,占3.70%。结论应加强脑血管意外住院患者的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醒脑静与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命体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KPS)评分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58.4%与82.5%,对照组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对照组GCS评分与KP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静与纳洛酮比较,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临床治疗治愈率、减少呼吸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改善GCS评分与KPS评分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具有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北省唐山市某三甲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选取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入住ICU 的全部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将数据汇总整理,分析监测结果。结果共调查ICU 患者1 431 例,发生感染122 例,感染率为8.5%,男性患者医院感染率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患者医院感染率高于女性患者。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血液系统(44.7%)和呼吸道(36.5%)。共检出的病原菌192 株,以革兰阴性菌(80.2%)为主,革兰阳性菌(17.7%)34 株,真菌(2.1%)4 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24.5%)最高。结论ICU医院感染率高,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严重,应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状况、病原菌分类、耐药情况、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监测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17 879例出院患者。结果:发生医院感染612例,医院感染率3.4%,送检率17.16%。肿瘤血液及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医院感染最多的部位是呼吸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EBSLs耐药最常见。结论:加强医护人员培训,重点监控肿瘤血液及老年患者,重视病原学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所综合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感染现患率状况,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2001年6月27日零时--24时所有住院病人为调查对象,采取床旁逐个询问、体检和查阅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要求逐项填写个案调查表。结果:调查当日住院病人246例(应查250例),实查率为98.40%,发生医院感染12例,医院感染率为4。88%。在医院感染部位中手术部位感染4例,占33.33%;泌尿道感染4例,占33.33%,两者并居首位,其次是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占25%;下呼吸道感染1例,占8.33%。结论:改进监测方法,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神经外科医院内感染菌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2005年1月-2007年5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1月-2007年5月回顾性监测重型颅脑损伤、颅内肿瘤和高血压脑出血共1862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为38.21%,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为16.79%,真菌感染率为9.6%。各类疾病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感染率最高。结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提高送检率,以明确病原学诊断,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28-131
目的对精神专科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住院及出院的983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监测。结果共计发生医院感染146例,感染率为1.48%;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例,约占3.42%;不同科室间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所不同,以老年精神科发生为高发科室,感染率为3.50%,心身科感染率最低,为0.0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7.1%,其次为上呼吸道(16.44%)、泌尿道(11.64%);病原学检查141例,病原学送检率为96.58%,阳性率为19.18%,分离到病原菌67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呼吸道感染,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伍媛 《中外医疗》2014,(8):9-10
目的调查ICU院内感染的现状,分析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于制定出降低ICU院内感染风险的针对性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ICU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研究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32例患者中,院内感染发生85例,患病率为15.98%。按照感染部位分类,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多。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ICU住院时间≥20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P〈O.05)。结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仍需进一步提高,需根据侵入性治疗、ICU住院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等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切实降低ICU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