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钢  庞健  胡豇  杨红 《医学科技》2003,(2):81-84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瘤(EH)、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和骨上皮样血管肉瘤(EA)等三种原友于骨的上皮样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例骨EH、3例骨EHE和1例骨E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3例,女3例,发病年龄22~57岁,平均39.8岁。5例病变部位为下肢骨,1例为上肢骨.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其次是局部肿块。X线片大多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1例EH和1例EA伴有病理性骨折。组织形态学均是以内衬上皮样细胞的血管增生为特征,但三种肿瘤又有其各自的组织形态学特点。6例肿瘤均表达Vimentin,FVⅢRAg和CD34。部分病例表达CK,1例EHE和EA表达P53蛋白。6例中4例有随访结果,2例EH未见肿瘤复发,1例EHE和1例EA分别在术后2年和1年复发;2例失访。结论: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肿瘤较少见,其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构成一个谱带,骨EH为良性、骨EHE为中间型或低度恶性、EA为恶性。三者除相互之间的病理组织形态学要鉴别外,还要与转移性癌以及慢性骨髓炎等鉴别。  相似文献   

2.
骨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钢  庞健 《医学科技》2002,(2):57-59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骨上皮样血管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1例,女2例,发病年龄22-57岁,平均38岁。3例病变部位均为下肢。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1例伴有病理性骨折,组织形态学是以内衬上皮栗细胞的毛细血管型小血管的增生和以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为特征,3例肿瘤均表达Vimentin,FⅦRAg和CD34。随访结果2例未见肿瘤复发,1例失访。结论: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癌以及慢性骨髓炎等鉴别,并且本病与Kimura病应是不同的两个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4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和观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4例肿瘤均由透明或嗜酸细胞巢或宽窄不等的细胞索组成,间质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程度不等的透明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4例瘤细胞均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和程度不等的结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CK和CD10阴性。4例现均存活。结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HMB45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作用。该肿瘤分良性、恶性潜在不能确定和恶性三类.应与透明细胞癌和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肺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形态及免疫标记研究。结果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为有不规则的不成熟血管形成区或原始血管腔,在无明显血管形成区,可见有裂隙的实性区或网状区,常伴有出血坏死。免疫组化CD31(+)、CD34(+)、CK(+)。结论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具有软组织上皮样肉瘤的特点,是血管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CD31、CD34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熟悉其形态特征对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肿瘤包括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三者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方面构成了从良性、低度恶性到高度恶性的谱系,且它们的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均不相同。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所以术前很难确诊。加之三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也存在一定的交叉,故需结合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安宁  罗雁  王军 《甘肃医药》2021,40(3):236-238
目的:探讨甲状腺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PTEA)的组织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甲状腺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对其进行组织形态学的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总结其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甲状腺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好发于老年女性,肿瘤组织常呈巢状、片状、实性浸润性生长,实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 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对6 例经肝穿刺诊断为HEHE 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男2 例,女4 例,年龄25~58 岁,平均年龄45 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乏力、消瘦。2 例无任何症状。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为5 例肝内多发,1 例单发,3 例有肺部转移。组织学特征:呈短梭形具有血管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和有胞质内血管腔的上皮样细胞,间质致密纤维化及黏液样变。免疫组化:6 例CD34 全部阳性,5 例CD31 阳性,5 例Vimentin 阳性,CK、F Ⅷ RAg 偶为阳性。3 例接受了肝脏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 例还接受了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及化疗;1 例给予肿瘤微波消融治疗;1 例等待肝移植;1 例未治疗。随访8 月~14 年,5 例健在,1 例失访。 结论 HEHE 为较为罕见的肿瘤,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鉴别诊断需排除转移性腺癌及胆管癌;治疗方式为手术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会阴部软组织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和免疫表达。方法:分析5例会阴部软组织EAS临床资料、光镜和免疫表达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光镜下肿瘤成分几乎全部为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细胞排列成小巢状、围绕血管成岛状、片状或条索状,可见原始血管结构形成,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CKpan、EMA、Vimtin、CD31及CD99(+),KI-67(10%~25%),而SMA、S-100、Myoglohin、MLA及HMB45(-)。结论:发生于会阴部皮下软组织的EAS罕见,准确诊断较困难,在仔细观察HE组织学的基础上,借助免疫组化染色,对于正确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陆夏良  赵光明  汤颖  展瑞 《安徽医学》2022,43(2):204-207
目的 探讨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诊断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患者3例,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3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观察其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诊。结果 患者51~62岁,平均55.3岁,肿瘤均位于宫体,组织学示肿瘤由透明或嗜酸性细胞巢组成,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核仁明显,间质血管丰富。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HMB45、MelanA、Caldesmon、SMA及desmin(+),随访13~53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性肿瘤,术前易误诊,确诊应依据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0.
金彩娥  黄筱竑  石麒麟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4):252-253,260,315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3例女性生殖系统PEComa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年龄分别38、42、51岁,2例位于子宫,1例位于右阔韧带。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或转移。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及少数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核异型不明显,肿瘤富于血管。免疫组化3例瘤细胞HMB-45、Vimentin、Melan A阳性,SMA散在阳性,S-100、CD68、CD34、Ckpan、EMA均阴性。结论女性生殖系统PEComa是十分少见的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定,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夏庆欣  庄兢  高阳  冯稳 《中原医刊》2011,(15):23-25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2例EAML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分析,复习文献,讨论其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性评估。结果2例年龄分别为48、29岁,均无肉眼血尿,无结节硬化症;眼观:肿瘤位于肾脏内,肿瘤无包膜,均有出血、坏死;镜检: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空泡状,可见核内包涵体,多核巨细胞散在其中。瘤细胞弥漫性实性排列,呈浸润性边缘;2例均未见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图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HMB45、Mela—A、CD68阳性,SMA和vimentin散在性阳性,CK、EMA、RCC、CD10均阴性。结论EAML是一种单向性分化的、缺乏AML经典形态的肿瘤,瘤细胞特异性表达HMB45可与其他肾脏肿瘤相鉴别,易复发和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12.
唐浩  胡桂周  陈卫国 《疑难病杂志》2014,(6):608-610,6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上皮样血管肉瘤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骨上皮样血管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2例,女4例,中位年龄51.7岁,病程112个月。结果6例原发性骨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单独行X线平片检查1例,X线平片+CT 1例,X线平片+MR 2例,X线平片+CT+MR 2例。X线平片及CT表现: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中心发病;5例呈斑片状、地图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呈轻度膨胀,无硬化边、钙化及骨膜反应;1例呈皂泡状明显膨胀生长,可见基本完整的硬化边,瘤内可见不规则钙化影。MR表现:肿瘤呈等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呈等、稍高或低T1WI信号,T2WT高信号,1例瘤内可见小片状长T1、T2区。结论原发性骨上皮样血管肉瘤是-种以肿瘤性内皮细胞呈上皮样形态为其特征的高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3.
胡希宏  游涛  郑志强  赵亚新 《浙江医学》2006,28(6):429-431,434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和诊治特点。方法 对1996年5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1例胃类癌患者进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包括D2^+~D3淋巴结清扫术)9例,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2例;观察肿瘤的大体形态,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肿瘤位于胃窦部4例(36.36%),胃体5例(45.45%).胃底贲门部2例(18.18%);肿瘤直径〈2cm 3例(27.27%),2~5cm3例(27.27%),〉5cm 5例(45.45%);结节型4例(36.36%),溃疡型1例(9.09%),溃疡浸润型6例(54.55%);浸润至深肌层2例(18.18%).浆膜层3例(27.27%),浆膜外6例(54.55%);区域淋巴结转移9例(81.82%);无手术并发症;4例于术后1~4年死于广泛转移及恶液质,6例健在,已生存2~7年.平均4.5年。结论 胃类癌的发病与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胃泌素血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方式选择主要依据分型和病灶的大小及转移情况;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Ⅲ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常见,应重视淋巴结清扫;恶性程度和预后与组织学形态、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转移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食管癌脉管内瘤栓形成与其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 867例接受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研究脉管内瘤栓与性别、年龄、血型、肿瘤浸润深度(T)、淋巴结阳性率(LNM)及阳性淋巴结转移率(PLNR)之间的关系。结果:脉管内瘤栓与T分期、淋巴结阳性率及阳性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P<0.01),对于T分期的进一步分析提示:统计学差异主要表现在T1a与T1bT4以及T1T3与T4之间。结论:食管癌脉管内瘤栓的形成与肿瘤浸润深度T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于合并有脉管内瘤栓的早期食管癌患者(T1a/T1b)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影像病理联系。【方法】分析31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MRI与SPECT的影像特点及其病理组织学表现,并研究其影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31例骨巨细胞瘤中,均没有伴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其余影像特征、病理组织学表现以及流行病学与文献报道相似:CT、MRI对软组织肿块、骨性分隔等侵袭性特征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X线平片,且以MRI为更好;病理分级上Ⅰ级3例,Ⅰ~Ⅱ级16例,Ⅱ级8例,Ⅱ~Ⅲ级4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CT、MRI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组织学构成,但与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分级无相关性,CT和MRI能改善对软组织蔓延等侵袭性特征的评价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53例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声象图,并描述了各种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声象图表现。为探讨此种方法对各种肿瘤鉴别的可能性,将超声图象与X线、外科手术所见及病理标本进行了对比观察,其中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骨软骨瘤及孤立性骨囊肿的声象图,具有各自特点可互相区别,并认为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超声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106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生物学行为的分类分析,试图找出更为全面的判断恶性行为的指标,为综合判断其预后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将106例GIST按肿瘤大小、高倍镜下核分裂相的多少及其发生的部位重新分类,按5年生存率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同时对肿瘤的其他生物学行为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GIST的恶性程度和预后不仅与肿瘤大小、50个高倍镜下有丝分裂数相、肿瘤的发生部位等密切相关;而且与肿瘤浸透黏膜(或浆膜)与否、合并坏死和(或)出血与否;有无腹腔、肝和(或)远处转移等密切相关;而与发病性别和年龄无关。结论对GIST生物学行为的判断不能仅依靠肿瘤大小;50个高倍镜下有丝分裂相及其发生部位等指标,应多因素分析并结合临床特点,必要时结合基因及其基因突变的检测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张力  叶丽娥  陈腾  陈洁  陈凤妹 《中国现代医生》2013,(25):69-71,F0003
目的分析乳腺肿块超声图像特征,旨在提高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定性及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867例乳腺肿块的超声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边缘、纵横比、内部回声、微钙化、病灶后方回声、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分布及腋窝淋巴结大小等情况。结果 867病例中良性761例,占87.8%,恶性106例,占12.2%;与病理诊断平均符合率为90.4%(其中乳腺癌符合率为93.4%)。良、恶性肿块的超声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诊断是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和测定GCT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方法 对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并将上述两种研究资料与Jeffe分级和外科分期以及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及CD34在34例GCT中均有表达,GCT中VEGF的表达强度与MVD相关(P=0.044),且呈正相关(r=0.347);GCT的外科分期与VEGF的表达强度(P=0.001)和MVD(P=0.003)显著相关;GCT术后复发与VEGF的表达强度(P=0.034)和MVD(P=0.027)相关;而病理分级(Jeffe分级)与VEGF的表达强度和MVD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VEGF、MVD均与GCT外科分期及术后复发有关,而与病理分级无关。VEGF的高表达和高MVD预示GCT预后不良,其可能作为评价GCT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