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simplex virus type Ⅰ,HSV-1)感染引起的具有高复发率、高致盲率及难根治性特点的疾病,可导致角膜溶解、新生血管形成及溃疡穿孔,是目前角膜病中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本文参考目前国内外实验研究时使用的各种HSK动物模型建模方法来进行综述,如建立原发感染模型的划痕法、环钻法、外植体培养法以及潜伏感染模型和诱导复发模型的建立方法.力求探索如何建立一种可靠的HSK动物模型,在为研究人类HSK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和对比以及角膜移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单克隆抗体连接APAAP桥联酶标技术用于实验性单疱角膜炎的诊断,确定了该方法的敏感性和诊断效率,通过与组织培养病毒分离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比较,证明APAAP桥联酶标技术是用于诊断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简便、快速、特异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它的致盲性和治疗上的困难性在于它的反复发作,从而引起角膜混浊。对其复发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动物实验研究证明,紫外线照射、电离子导入肾上腺素及6-羟基多巴胺、机械的、化学的、电的刺激、角膜手术、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均可引起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复发,临床观察也与动物实验研究相符。目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有赖于今后从病毒的基因水平,宿主  相似文献   

4.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它的致盲性和治疗上的困难性在于它的反复发作,从而引起角膜混浊,最终导致视力的丧失。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对于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却没有有效药物,这将有待于分子生物学、病毒学、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3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25眼)进行羊膜移植,手术方法有:单层羊膜覆盖术18例(20眼),多层羊膜移植术5例(5眼)。术后随访6~12mo。结果:术后均未见新鲜羊膜植片急性排斥反应。术后3~15d炎症得到迅速有效的控制,眼部刺激症状消失,睫状体充血消退。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进行新鲜羊膜移植可以有效的控制炎症,迅速减轻局部症状,重建眼表,缩短病程,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所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年龄段人群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虽现在大量研究已了解到HSK除了可以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外,还能诱导淋巴管扩展到角膜,并且淋巴管形成在HSK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针对淋巴管形成的研究进程却远落后于角膜新生血管。本文对近年来淋巴管在HSK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力求进一步了解淋巴管形成与HSK的关系,为角膜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CR对HSK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临床诊断活动期HSK88眼匐行性角膜溃疡5眼,原因不明角膜炎5眼进行HSV-1DNA检测。结果 活动期HSK具有上皮病变者30眼中24眼检出HSV-1DNA,5眼匐形性角膜溃疡全部未检出HSV-1DNA;5眼原因不明角膜炎中1眼检出HSV-1DNA。结论 PCR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方法,对胸膜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  相似文献   

8.
用中药目炎灵眼药水滴眼治疗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结果“治疗6天角膜病变保护率达46.5%。治疗10天保护率与无环鸟苷相同达96%。该药对角膜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对深层角膜炎疗效更明显,而且无刺激性,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致盲性眼病。过去HSK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然而这并不可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共焦显微技术、环媒恒温扩增技术、实时荧光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巢式PCR(nested PCR)及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CR)等被认为是较敏感且快速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泪液单纯疱疹病毒(HSV)特异性IgA(HSV-IgA)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毛细管收集105例门诊确诊的HSK患者(77例上皮染色组及28例上皮完好组)和73例对照组患者的泪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泪液中HSV-IgA抗体水平,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土贝母皂甙(tubeimoside,Tu)对兔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作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4只兔建立HSK模型,随机分4组,即生理盐水、阿昔洛韦、Tu和Tu联合应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裂隙灯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眼部病变的动态变化。8只兔左眼滴0.4g/L Tu,右眼滴生理盐水。结果:Tu、阿昔洛韦、Tu+bFGF与生理盐水4组间比较,角膜上皮病变分值(corneal epithelial involvement scores,CEIS)均有显著性差异(q=7.75,20.50,22.17,P<0.01)。阿昔洛韦组和Tu组、Tu+bFGF组相比,CEIS差异有显著性(t=2.1,1.9,P<0.05)。Tu组与Tu+bFGF相比,CEIS有显著性差异(t=2.17,P<0.05)。结论:采用0.4g/L Tu治疗实验性HSK有一定的疗效,联合应用bFGF可以增强Tu治疗HSK的疗效。0.4g/L Tu滴眼有轻度刺激性。  相似文献   

12.
角膜神经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有密切的关系,角膜神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正确论断论断和治疗这一重要的致盲性眼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综述了角膜神经的中枢投射,角膜神经的变性与再生,角膜神经与单纯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及复活,角膜知觉减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对临床可疑为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进行早期、快速诊断。方法用棉签擦拭病变处角膜上皮细胞,经离心、沉淀、裂解后作模板;选用Promega公司提供的PCR检测人单纯疱疹病毒(HSV)-Ⅰ、Ⅱ试剂盒,设计3条引物,扩增片段分别为469bp和391b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检测其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DNA片段。结果观察组共扩增32例,36眼,阳性率为93.75%,对照组扩增28例28眼,阳性率仅为2.8%。结论PCR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快速、简便、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4.
15.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峰  黄叔仁 《临床眼科杂志》1995,3(2):122-125,119
一、临床分类与诊断临床上,HSK可分为六类,其中除急性单疤性结膜角膜炎为HSV的显性初感染外,其余均为复发感染.1.急性单癌性结膜角膜炎:通常发生于婴、幼儿,成年人则极为少见。发病时血清中无中和抗体,但一个月后即可出现。眼症状有结膜充血水肿,成泡增生,严重者可出现伪膜。角膜浅层弥漫性点状浸润性混浊。少数病例可以有率状排列的小水泡,并发展为树技状浅溃疡。病灶处角膜感觉低下。病儿均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口后及口胶粘膜瘤疹、鼻炎、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眼与全身的急性炎症约在2~3周内消退。2.浅层HSK:是病毒重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患者双眼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的改变,并通过共焦显微镜观察双眼角膜神经的变化。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我院门诊就诊的HSK患者132例(132眼),对所有患者的双眼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及角膜知觉的检查。并通过共焦显微镜对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和基质神经进行观察。设立相应年龄段的正常人51例51眼为对照组。结果 HSK患者健眼的SIt为(8.80±7.34)m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30±4.13)mm(P=0.013),BUT为(9.60±4.94)s,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51±5.32)s(P=0.049)。基质型及内皮型HSK患者健眼SIt分别为(4.23±2.79)mm和(4.72±3.93)mm,BUT分别为(8.00±3.89)s和(7.50±4.51)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而上皮型HSK患者健眼SIt为(17.51±4.77)mm,BUT为(13.20±4.88)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SK患者健眼的角膜知觉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9)。HSK患者患眼的BUT及角膜知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0、0.003),而SIt无明显差异(P=0.498)。HSK患者患眼由于角膜水肿及炎症等因素影响均未看到基质神经干及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健眼基质中可见粗大神经干,但上皮下神经丛神经纤维数目较对照组有所减少(P=0.001),而且26.5%的HSK患者健眼神经纤维走行为横向,对照组仅为4.3%。结论 HSK患者患眼及健眼泪液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可能与神经调控异常有关。HSK患者在治疗患眼的同时应密切观察健眼的变化,并可预防性应用人工泪液。  相似文献   

17.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目前存在的主要致盲病之一。现今对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存在一定的误诊、漏诊,因此其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工作者关心的一个焦点。至今人们已应用病毒培养、涂片检查、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循环抗体的检测等多种方法。本文就各种方法的特点总结了目前有关HSK的病原学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一种全球高发的严重感染性致盲眼病,视力的慢性损害常与感染的复发、角膜瘢痕、角膜白斑、新生血管以及新生淋巴管等相关.根据目前的研究,角膜的损伤是免疫系统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反应的结果.由于HSK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全面了解其初次感染、潜伏、复发的机制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文分别阐述自噬、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和微小RNA等几个方面在HSK感染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了解HSK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HSK的诊断提供参考,并为HSK的治疗及药物研制等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代艳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3):565-566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的诊治措施。方法:选取40例50眼角膜炎患者,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行普通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将40例50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24眼采用单纯抗病毒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26眼采用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计划,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角膜溃疡扩大、加深,也无溃疡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有效18眼,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治疗有效12眼,总有效率为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易与临床上多种眼病混淆,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确诊,可采用抗病毒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中药玉屏风散对不同感染时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小鼠模型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HSK复发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感染时期HSK模型小鼠脾脏CD3+、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γ-IFN、IL-2、IL-4及IL-10水平改变.观察并比较玉屏风散对不同感染时期HSK小鼠模型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血清γ-IFN、IL-2、IL-4及IL-10水平改变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K潜伏期(PI28 d)和复发期(UVB 3 d)模型小鼠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L-2、γ-IFN水平显著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显著增高.CD4+T淋巴细胞表达的降低与IL-2、γ-IFN水平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在同一感染期内,玉屏风散治疗组、玉屏风散+阿昔洛韦治疗组治疗末期与治疗开始时比较,HSK模型小鼠体内CD3+、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和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L-2、γ-IFN,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并显著优于单纯阿昔洛韦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结论 玉屏风散具有提高HSK潜伏期和复发期模型小鼠体内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降低CD8+T淋巴细胞表达,改善CD4+/CD8+比值水平,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