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 ,设立训练组与对照组对 6 1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进行观察 ,训练组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经 6月的观察表明 ,训练组眼球回退率有明显降低 ,融合功能恢复率和融合范围明显提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我们认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训练对减少眼球回退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检查术前、术后和术后540天的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锐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同视机训练后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立体视的恢复与重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heiroscope实体镜在家庭双眼视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门诊6—13岁儿童共39例,男18例,女21例,平均年龄9.2岁,这些儿童是弱视治疗双眼最佳矫正视力≥0.6,或斜视术后眼位正位,或间歇性外斜视,及戴镜眼位正位的调节性内斜视。有条件到医院作同视机训练的9例儿童作为在医院进行同视机双眼视训练,其他30例购买Cheiroscope实体镜经过指导掌握训练方法后回家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双眼视情况。结果训练前后Cheiroscope实体镜组和同视机组的双眼视功能都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heiroscope实体镜能有效提高斜弱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是一种简便廉价的训练仪器,适合在家庭双眼视训练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540 d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88%,高于对照组的60%(P<0.05);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范围恢复比较,训练后融合范围明显提高;同视机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P<0.05);Titmus立体图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融合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视机加笔尖训练治疗辐辏功能不足的疗效。方法对40例辐辏功能不足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及眼位、辐辏近点、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排除眼部其他器质性病变。治疗采取同视机扩大融合及集合训练加笔尖训练,同视机训练每天1次,每次10分钟,10天为1疗程;笔尖训练每天2次,每次50回。结果规范接受同视机训练11例均基本痊愈;笔尖训练为主,间断同视机训练28例,痊愈2例,好转26例;不接受规范治疗1例,无效。结论同视机检查是诊断辐辏功能不足的客观依据,同视机训练是治疗辐辏功能不足的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国产同视机测定AC/A比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产同视机测定AC/A比率杜东成鲁玉兰骆顺发陈荆生作者单位:434100湖北荆州市儿保中心眼科医院AC/A比率即调节性辐辏与调节之比,在斜视弱视和屈光不正的诊疗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1,2〕。同视机是测定AC/A比率的方法之一,但使用国产同视机测定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眼球回退的影响。方法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540天的斜视度、融合功能、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同视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540天的比较,治疗组眼位回退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融合功能恢复率达87.50%,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 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达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0%(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能提高融合功能恢复并减少眼球回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400例儿童弱视同视机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儿童弱视应用同视机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日常门诊年龄在3-12岁、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者,充分睫状肌麻痹后客观检影法检查屈光状态,矫正视力≤0.8者,并排除眼器质性病变。以确诊为弱视并能坚持应用同视机治疗超过3个月的400例(718只眼)做为观察对象,坚持每天应用同视机治疗。分别从患儿年龄、弱视程度及疗程长短三方面评估它们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基本治愈率为42.76%,总有效率88.72%。其中3-5岁年龄组基本治愈率为51.25%,在各年龄组中治愈率最高,与6-8岁年龄组及9-12岁年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弱视治愈率64.97%,总有率97.46%,其基本治愈率与中主度及重度弱视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时间坚持在12个月以上者治愈率位于各疗程组之首,为54.61%,总有效率为97.05%。疗程>12月与疗程7-12月组及疗程3-6月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视机治疗儿童弱视,疗效是肯定的、治疗年龄越小,弱视程度越轻,治疗12个月以上者,疗效最好。提示早期发现,坚持合理治疗是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测和单屏显示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测系统对间歇性外斜视远方随机点立体视测定的异同.方法 对30名正常人和94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和单屏显示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检测系统(single monitor distance stereopsis test SMDST)检测远方随机点立体视.检查结果记录有或无.将9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从年龄,近方立体视和远近方斜视度分别进行分组后,对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给予比较.结果 30例正常人,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为100%,94例间歇性外斜视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14/94) 14.89%,SMDST(58/94) 61.7%.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明显(P<0.001),有统计学意义.≤8岁和>8岁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没有差别(P=0.635),SMDST有差异(P=0.005).近方立体视<200″和≥200″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有差异(P=0.038),SMDST有明显差异(P=0.001).近方斜视度<40△和≥40△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有差别(P=0.049),SMDST没有差别(P=0.822).远方斜视度<40△和≥40△两组的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有差别(P=0.001),SMDST没有差别(P=0.083).结论 评价间歇性外斜视远方立体视要考虑检测的方法,SMDST是间歇性外斜视远方立体视检出率较高的方法.间歇性外斜视年龄≤8有远方立体视的可能性要大;有<200″近方立体视的间歇性外斜视远方立体视存在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0.
410例正常人同视机立体视定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10例正常人同视机立体视定量测定董京利徐顺法张庆之410例正常人同视机立体视定量测定@董京利2徐顺法@张庆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同视机画片和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机进行斜视患者立体视觉检查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分别使用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同视机画片和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检查51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10周的立体视。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χ2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和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在全部受试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38,P=0.181),但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略优于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术后与术前相比,第一代、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均显著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5.5、 58.5,均P<0.001)。同视机画片和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在全部受试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1.332,P=0.183),但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略优于同视机画片。术后与术前相比,同视机画片、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均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76.0、77.0,均P<0.001)。结论: 斜视手术对于提高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近、远立体视均有意义。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可以替代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检查。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可以替代同视机画片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远立体视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同视机的不等像检测画片,并检验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前瞻性重复测量设计实验研究。根据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原理设计两张同视机不等像测量画片,用来检测主观不等像值。通过比较实际测量的不等像和无焦放大镜诱导的不等像理论来研究该画片的可靠性,比较间隔24h的两次测量结果来研究该画片的可重复性。实验数据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和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次测量结果总的回归系数0.908,比理论值1低:两次测量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同视机不等像检查图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但其在临床中的检验效果,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对35例18岁以上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测。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8例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范围50″~400″;仅1例通过同视机Ⅲ级功能检查,2例术后仍无双眼单视。5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例获得同视机Ⅰ~Ⅲ级功能及400″近立体视。结论一部分成人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获得视近双眼单视的可能较性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眼视觉训练仪结合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立体视锐度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26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2例,A组接受同视机训练,B组接受双眼视觉训练仪训练,C组接受同视机训练联合双眼视觉训练仪训练,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立体视锐度、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变化程度。结果 治疗后C组立体视锐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B组(P<0.05);C组视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A、B组(P<0.05);治疗后C组斜视度改善程度优于A、B组(P<0.05)。结论 双眼视觉训练仪结合同视机训练能促进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5.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及同视机训练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年龄愈小及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结论: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早期手术及术后行同视机训练,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26例复视患者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复视患者双眼视觉的特点。方法采用同视机及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复视患者的双眼视觉,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视患者都可以查到异常的重合点,水平复视和垂直复视的水平融合范围均小于正常的融合范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视患者都可以查到周边立体视:用同视机检查可以查出三级功能而用立体视觉检查图则查不到近立体视。结论复视患者可能存在有三级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44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用同视机和颜少明《立体视觉图》检查的结果。除一例为视抑制外,其余被检者均为正常视网膜对应。93.02%(40/43)患者的融合点介于-2.5°~ 3°间。有立体知觉的38例;只有融合知觉和同时知觉的各有3和2例。用《立体视觉图》检查的结果,24例(54.55%)有立体视,其中中心立体视13例,周边立体视11例。这些有立体视的,除1例外,均为同视检查有Ⅲ级两眼视的。换句话说,同视机定性检查有立体知觉的38例中,尚有14例立体视锐度检查没有立体视。本文分析了眼底改变,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压试验与两眼视的关系。讨论了两眼视力情况,中心暗点的大小和两眼视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卢炜  成娟娟 《眼科》2005,14(5):299-301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应用增视能软件脱抑制治疗的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55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方法 应用增视能软件术前术后进行脱抑制治疗,应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主要指标术前术后脱抑制患者所占的百分比.结果 术前成功脱抑制者46例(83.6%);术后经脱抑制治疗,同视机检查获得双眼视功能者52例(94.5%).术前脱抑制治疗后主、客观斜视角不等者占83.0%;术后脱抑制治疗后主、客观斜视角不等者占29.4%.术前术后脱抑制训练后均无复视出现.结论 共同性斜视术前术后脱抑制治疗有效.术前脱抑制治疗后用同视机可查到潜在的知觉融合及运动融合功能,可预测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3种隐斜视检查方法,从而验证飞行员特殊视觉功能检查仪隐斜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用飞行员特殊视觉检查仪和同视机、马氏杆隐斜计按操作规定对50名男性青年分别进行隐斜视检查,对3种仪器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主导眼与非主导眼所测得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①马氏杆与同视机检查结果中内隐斜最多,分别占38%、34%,单纯上隐斜最少,分别占2%、4%.检查仪则内隐斜合并上隐斜最多,占36%,正位眼最少,占4%.②3种仪器测得的内隐斜量为马氏杆>检查仪>同视机,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P<0.05).马氏杆与同视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马氏杆与检查仪,以及检查仪与同视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仪器测得的外隐斜量马氏杆>同视机>检查仪,三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3,P>0.05).3种仪器测得的上隐斜量检查仪>马氏杆>同视机.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4,P<0.05).同视机与检查仪、马氏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仪与马氏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主导眼所测得的内隐斜、外隐斜、上隐斜量均大于非主导眼,但仅马氏杆所测得的内隐斜量双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0.01),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检查方法之间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检查仪与马氏杆测量的内、外、上隐斜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炜  王京辉 《眼科》2000,9(5):287-291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规律。方法:对100例术后建立双眼视觉的患者分成4组,对术前后双眼视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00例中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觉者67例,术后增加至93例,术后近立体视觉重建有明显改善(P〈0.05)。(2)术前有同视机I组功能者51例,术后增加至82例,术后同视机I组功能重建有显著改善(P〈0.05)。(3)术前有同视机II级功能者40例,术后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