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8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手术和配镜两种方法矫正治疗,进行眼位、屈光状态、视力和双眼视功能随访期间观察并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眼球正位79例(92.94%),5年后有72例(84.71%)维持正位;Ⅲ级双眼视功能提高(P<0.05)。结论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及内斜视,手术矫正戴镜后的残余内斜,对恢复双眼视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refractiveaccom modativeesotropia ,RAET)戴镜后眼位、视力、屈光度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RAET 10 4例 ,平均随访 7.5年 ,以末次检查结果为准。结果 :82例眼位良好 ,16例眼位回退 ,6例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治疗前注视眼平均屈光度(5 .84± 1.93)D ,非注视眼 (6 .6 7± 1.6 5 )D ,治疗后注视眼平均屈光度 (4 .2 2± 2 .2 0 )D ,非注视眼 (5 .2 8± 2 .0 8)D。 183眼合并弱视 ,14 5眼弱视治愈。 80例有融合范围 ,6 8例有立体视。结论 :RAET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 ,多数持续到青春期或成年早期。随着年龄的增长 ,注视眼与非注视眼同时正视化。眼位回退、合并垂直斜视、两眼较大屈光参差、重度弱视影响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5.
调节性内斜视属于共同性斜视的内斜视之一,调节性内斜视又称屈光性内斜视,原因是由于远视性屈光不正的过度调节激起辐辏过强所形成的内斜视。多见于远视眼的幼儿,完全调节性者多在2-3岁时发生,80%伴有中度远视(+3.00-+7.00D),因为中度远视经加强调节即能看清,而高度远视由于程度太深,即使加强调节,也很难达到看清的目的,故多不发生内斜。但远视并不是引起调节性内斜视的唯一因素,因为远视患者中92%没有内斜而4%的内斜又为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6.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过度调节而引起的调节性集合过量所产生的内斜眼位,此种斜视当远视全部矫正后,内斜完全消失。本文11例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经全矫配镜后,斜度完全消失。在同时采用压抑疗法治疗过程中,观察眼位能否长期维持正位,屈光度和视力及双眼视功能的改善状况。随访sa以上,现报告如下。区临床资料本组共11例,男5例,女6例;右眼4例,左眼7例。就诊年龄4~15a,随访时间为5~9.25。。全部病历经门诊常规检查后用109·kg-‘阿托品膏散瞳7d,用带状光检影镜视网膜检影法验光。全部的。均为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屈光度均在一…  相似文献   

7.
任兵  罗英  刘世情 《眼科新进展》2001,21(2):102-102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屈光调节性内斜或非屈光调节性内斜加上非调节性因素所致 ,故称为混合型内斜。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主要以戴矫正眼镜后残留的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其手术治愈率低 [1 ] 。我科眼肌组 1992~ 1996年手术治疗 10 7例 ,以裸眼及戴矫正眼镜后其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0 7例 ,男 49例 ,女 5 8例 ,年龄 3~13a,平均 7.8a,患者均经眼肌门诊常规检查后 ,用 10 g· L- 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经过戴矫正眼镜 6~ 12 m o,同时进行综合弱视治疗 ,对剩余的内斜视度以裸…  相似文献   

8.
9.
部分调节性内斜是儿童斜视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不仅有调节集合的不平衡,还伴有眼外肌的不平衡,患儿多为中度远视性屈光不正,靠单纯配镜不能完全矫正斜视还须采取适当的手术治疗,以解决剩余部分的斜视。现将我院及总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治疗的63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系统治疗后调节性内斜视矫正规律。方法:随机选择56例调节性内斜视进行散瞳检影验光、戴镜和综合弱视治疗^[1],在6月、12月和24月进行重复检查。结果:治疗6月后内斜度数基本稳定。结论:调节性内斜视治疗6个月后,即可考虑手术矫正非调节部分内斜视。  相似文献   

11.
婴儿期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29例婴儿期患病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平均屈光度为+5.5±2.4D。弱视患病率89.3%,弱视治疗有效率88.5%,旁中心注射者占34.5%,58.8%有双眼单视功能,随访期间17.2%发生闰回退,3例合并间歇性外斜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调节有关的内斜视矫正规律。方法随机选择36例内斜视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进行散瞳检影、验光、戴镜和弱视治疗,首次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检影验光1次,检查内斜矫正度。结果治疗6个月后内斜度数基本稳定。结论与调节性有关的内斜视戴镜治疗6个月后,即可考虑手术矫正非调节部分内斜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1.8%。结论 儿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术式治疗DVD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 dyertical deviation,DVD)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颐分析40例(70眼)DVD患者,分别采用上直肌后徙术和下斜肌截除 转位术分组进行研究。结果:40例(70眼)随访平均36(12~96)mo.上直肌后徙组22例(40眼),满意17例(77.3%),好转3例(13.6%),无效2例(9.1%)。下斜肌截除 转位组18例(30眼),满意12例(66.7%),好转4例(22.2%),无效2例(11.1%)。结论:DVD临床表现复杂,没有固定的手术模式,需灵活选择符合具体病情的相应术式。当DVD合并下斜肌亢进时,根据下斜肌亢进的程度和垂直眼位的高低首选下斜肌不同程度的截除 转位术,无下斜肌亢进时,首选上直肌后徙术。双眼DVD不对称时选择非对称性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56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散瞳验光配镜,弱视训练,遮盖非斜位眼。结果56例完全功能治愈41例占74%,好转12例,占21%,无效3例占5%。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且越早矫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麦光焕  顾欣祖 《眼科学报》1991,7(2):107-109
本文对我院3年2158例初诊斜视者中遇到的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本型斜视病人的临床特征为:(1)发病年龄较早.(2)先发现内斜视.(3)患者常有中或高度远视(6/8).(4)AC/A 比率正常或偏低.(5)其斜视度变化大,外科30~15°(?)正位(?)内科15~30°.(6)内斜视可戴镜矫正.3例患者做了视觉电生理的眼球运动检查,但没获规律性的结果.最后讨论了本病的发病情况(0.4%,8/2158)和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7.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总结 117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 88% ,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 71 8%。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诊治 ,全部矫正屈光不正 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 ,使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8.
19.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屈光调节性内斜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加上非调节性因素所致 ,故称为混合型内斜。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主要以戴矫正眼镜后残留的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其手术治愈率低。我科眼肌组 1992年至 1996年手术治疗 10 7例 ,以裸眼及戴矫正眼镜后其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 10 7例 ,男性 49例 ,女性 5 8例 ,年龄 3~ 13岁 ,平均7.8岁 ,患者均经眼肌门诊常规检查后 ,用 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经过戴矫正眼镜 6~ 12个月 ,同时进行综合弱视治疗 ,对剩余的内斜视度以裸眼及戴镜后其平均斜…  相似文献   

20.
调节性内斜视是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主要类型,约占1/3。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为完全由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的内斜视。此型调节性内斜视如果早期发现的及时配戴合适矫正眼镜,均可消除内斜。但戴镜后眼球能否长期维持正位,以及屈光度与视力、双眼视功能如何,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就随访5年以上的64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作一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