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视眼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何客观评价近视的程度,临床上多采用客观散瞳验光法,然而散瞳验光是对整个屈光系统的评价,不能区分屈光不正是轴性、曲率性或其它性质,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视盘近视抓的宽度及范围与近视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1.资料来源:为1996年3月-1996年9月来我院眼科门诊散瞳检影验光的患者共50例100眼,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9—55岁,平均年龄18.36岁.2.方法:12岁以前的患者用1%的阿托品眼药膏,涂眼3次/日,连涂3天,13岁以后的患者用0.5%托g比卡胺眼药…  相似文献   

2.
黄瑾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343-1345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与等效球镜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以及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纳入对象为2015-12/2017-12于我院诊断的100例20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按SE<-3.00D、-3.00D≤SE≤-6.00D、SE>-6.00D设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别为34例68眼、36例72眼、30例60眼,选择30例60眼正常视力青少年设为对照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所有待检者上、下、鼻、颞4个象限RNFL厚度以及视盘全周平均RNFL厚度,采用A超测量AL,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视盘全周平均RNFL厚度与SE绝对值、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低度组、中度组、高度组的上、下、鼻、颞4个象限RNFL厚度以及视盘全周平均RNFL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组、中度组、高度组RNFL厚度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度组、中度组、高度组SE逐渐降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低度组、中度组、高度组AL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视盘全周平均RNFL厚度与SE绝对值呈负相关(r=-0.564,P<0.001),与AL呈负相关(r=-0.423,P<0.001)。

结论:RNFL厚度与SE和AL呈负相关关系,提示RNFL厚度越薄青少年近视患者近视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近视弧、屈光度和眼轴之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往评价近视程度及治疗是否有效 ,一般采用客观的散瞳验光法 ,然而散瞳验光是对整个眼屈光系统的评价 ,不能区分此屈光不正的性质是轴性还是曲率性近视。目前认为近视弧是近视眼眼轴延长所致。为探讨近视弧、屈光度和眼轴3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 30例 6 0眼进行了屈光度、眼轴及眼底之间的相关研究。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样小学生近视眼 30例 6 0眼 ,排除其他眼疾 ,年龄 7~ 14岁 ,男 18例 ,女 12例 ,按屈光度分 3组 ,即 <- 3.0 0 D、- 3.0 0~ - 6 .0 0 D、≥ - 6 .0 0 D。每组各 10例 2 0眼 ,每眼均做屈光度、眼轴及眼底…  相似文献   

4.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用于近视眼视网膜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不同部位视网膜的功能状态,并与正常人作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收集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8~32岁的病例68例(101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23例40眼)、高度近视组(24例40眼)和正常对照组(21例21眼)。所有病例均应用德国罗兰公司的mERG仪记录各环N1波、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再比较3组各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别。结果 3组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在第1环最大,随离心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潜伏期在第1环最小,随离心度增加而逐渐延长。经统计学处理,高度近视组N1波和P1波各环的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及中低度近视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低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N1波和P1波各环的振幅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N1波P1波第1环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及中低度近视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mERG各环振幅密度较正常眼下降,1环潜伏期较正常眼延长;中低度近视眼与正常眼振幅密度及潜伏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患者多焦视网膜电流图在视网膜的分布特征,以了解高度近视眼患者视网膜功能的早期改变。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公司生产的VisionMonitor视觉诱发系统检测66例高度近视眼患者,将高度近视分3组:高度近视组:-6.00D~-10.00D,超高度近视组:-10.00~-15.00D,极高度近视组:>-15.00D。结果:N1波振幅密度下降1环在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至5环P1波和N2波振幅密度下降在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1环仅在高度近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极高度近视组间振幅密度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而在超高度近视组与极高度近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mERG的N1、P1和N2波潜伏期延长在高度近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极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功能变化表现为视锥细胞和/或双极细胞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陈英  杨智宽 《眼视光学杂志》2012,14(10):637-640
在正视眼或者低度远视眼中,周边视网膜呈相对远视屈光状态者比周边视网膜呈相对近视屈光状态者更容易发展为近视眼.正视眼周边视网膜呈轻度相对近视屈光状态,未矫正的远视眼周边视网膜呈稍大程度的相对近视屈光状态,未矫正的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呈轻度相对远视屈光状态或比正视眼程度轻的相对近视状态.这两种观点已经被学者广泛接受.动物实验也证明异常视觉信号不仅能引起中央视网膜屈光不正,也能改变眼球后极部眼球形态和周边视网膜相对屈光不正的类型,并且黄斑切除并不影响正视化过程.相反,周边视网膜能单独调控眼球正视化过程并能对异常视觉信号起作用进而发展为各种屈光不正.临床研究表明,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的框架镜片对近视眼进展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虽然,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是否促进近视进展的确切原因还不能肯定,但目前的研究倾向于认为两者之间可能有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上海某化工厂接触二硫化碳的工人进行眼部检查,和视网膜电流图的检查,从中观察视网膜血管的病变,视野缩小与正常者对视网膜电流图检查结果的关系。现将检查结果初步小结如下: 对象和方法 检查对象为某化工厂直接接触二硫化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视网膜电流图(ERG)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D)复位术后的视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孔源性RD患者73例(73只眼),均进行单次巩膜扣带术,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检测ERG,随访1-5月。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ERG各指标振幅明显下降,潜伏期延迟。手术后1月,ERG的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回升,潜伏期在术后均延迟。随复位时间的延长,振幅无明显变化,潜伏期有缩短趋势。视网膜脱离复位后,最大反应振幅b/a比值呈增加趋势。术后1月,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振幅可恢复至对照组的58.11%,30Hz闪烁光反应的振幅则恢复至对照组的45.89%。结论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功能在1-2月内恢复最快且程度较大,视网膜内核层的恢复较光感受器层迅速,视杆系统较视锥系统恢复迅速且较完全,但随复位时间的延长增进缓慢。ERG的不完全的恢复表明视网膜仍存在不可逆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轴长度、屈光度数对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ean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mRN-FLT)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屈光度数患者90例90眼,用A/B超声仪及HRT-Ⅱ分别测定其眼轴长度及mRNFLT,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高中度近视组患者眼轴长度与mRNFLT具有负相关性(P〈0.01),低度近视组患者眼轴长度与mRNFLT无相关性(P〉0.05);3组患者屈光度数与mRNFLT均不具相关性(P〉0.05)。结论眼轴长度对中高度近视患者mRNFLT有直接影响,利用HRT-Ⅱ诊断早期青光眼时,应除外这一情况造成的假象。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异常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被视为引起儿童视觉受损的重要疾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导致视力永久丧失.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ROP影响视网膜的发育及功能,主要影响感光细胞,且临床研究发现这种视网膜功能障碍既使早期得到控制,后续仍易发生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最新研究发现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induced retinopathy,OIR)的神经视网膜功能障碍可能与OIR诱导多巴胺(dopamine,DA)释放和活性的变化有关.ROP患儿早期出现近视及近视发生率高与ROP影响视网膜多巴胺的分泌及释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DA在ROP近视中的作用将为临床ROP患儿中近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近视眼患者角膜不同区域厚度及其差异与屈光度、曲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264例(458眼),男122例,女142例.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近视眼角膜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选取角膜顶点、中央、最薄点;角膜厚度及角膜前表面切线曲率测量均取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的2 mm、4 mm、6 mm、8 mm直径虚拟圆,以双眼颞侧水平设为0°,右眼顺时针、左眼逆时针递增记录可查位点的角膜厚度平均值及角膜切线曲率平均值.依据屈光状态不同分为低度近视组(屈光度≤-3.00 D)、中度近视组(-3.00 D<屈光度≤-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 <屈光度).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左右眼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位点角膜厚度相关性以及角膜厚度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458眼角膜顶点、中央、最薄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529.58±22.38) μm、(529.75±22.51)μm、(527.78±22.71)μm.围绕角膜顶点的不同直径虚拟圆上角膜厚度最大平均值均位于90°位点,其平均值分别为(544.14±22.07) μm、(583.15±24.72) μm、(646.27±27.34) μm、(716.52±27.70)μm.围绕角膜顶点的2 mm、4 mm、6 mm、8 mm直径虚拟圆上角膜厚度最小平均值分别位于315°、315 °、337.5°、342°,其平均值分别为(532.48±23.51) μm、(549.24±26.97) μm、(590.02±27.06) μm、(657.37±32.03) μm.左右眼角膜中央、顶点和最薄点厚度呈正相关(r=0.768、0.548、0.671,P均<0.05).低、中、高屈光度与角膜不同区域厚度的平均值均无相关性,低、中、高屈光度组角膜厚度与切线曲率均无相关性.结论 近视眼患者角膜不同直径虚拟圆范围内,上方角膜厚度最厚,颞侧及颞下方角膜厚度最薄.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曲率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视网膜挫伤的视网膜电流图及超显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20只兔子的实验性视网膜挫伤之视网膜电流图友包括透射电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在伤后1小时,出现暂时性a波增高,视细胞外节盘膜大量断裂脱落,内节线粒体变性。b波则一直持续性降低达2个月以上。并对暂时性a波增高及b波持续降低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学生近视每年屈光度增加的情况。方法 对6-15岁学生150只近视眼的屈光度连续跟踪3年。第一次来验光时屈光度68%只近视眼的屈光度连续跟踪3年。第一次来验光时屈光度68%为低度近视,22%为中度近视,10%是高度近视。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学生近视只有极少部分屈光度不变或增加少,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屈光度与年龄和学龄增加成正比。以此类推,3年后已有大部分低度近视者变为中、高度近视。结论 对预测低年级学生近视屈光度增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培养学生用眼的习惯和提供预防高度近视并发症的保健知识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角膜碱烧伤后眼血流图与视网膜电流图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观察了兔角膜碱烧伤后眼血流图(ROG)与视网膜电流图(ERG)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碱烧伤后第3、7与15天时ROG的波幅,灌流指数和排放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或<0.05。而ERG的波峰值在观察期内维持在正常范围。严重角膜碱烧伤会导致睫状体血供障碍。在治疗中,改善睫体表的血液循环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眼挫伤的视网膜电流图和视觉诱发电位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眼挫伤的视网膜电流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改变特征,对50例单眼挫伤患者电生理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眼挫伤ERG改变以a波下降(P<0.001)、b波延迟(P<0.05)为明显,ERG异常病例的视力多在0.1以下.(2)VEP检测视力0.1以下者的P_1波明显延迟(P<0.05).  相似文献   

16.
近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近视眼视网膜功能的早期改变,方法:83人126眼,矫正视力1.0以上,色觉正常并排除其他眼部疾患,按屈光度不同分为:“正视及低度近视组”30人30眼,“中度近视组”25人40眼,“高度近视组”28人56眼,各组年龄及性别分配,应用VERIS Science 4.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进行检查,分析比较以黄斑为中心6个区及4个象限的波形特征,结果:所有被检眼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ERG)a,b,c波振幅在黄斑部最大,远离黄斑部各区逐渐减小,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以内斑为中心6个区b,c波振幅,2-6区的a波振幅及4个象限a,b,c波振幅均逐渐减少(P<0.05),而潜伏期比较判别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焦视网膜电流图能客观地对被检测部位每一局部区域视网膜功能进行分析,我们的结果表明:矫正视力正常,眼底除豹纹状改变以外无其他病理变化的中,高度视眼有明显的视网膜锥细胞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视网膜相对周边屈光度(RPR)状态与近视进展的关系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尚缺乏对中国近视人群中视网膜RPR状态及散光分量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针对中国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视网膜RPR类型及散光分量进行分型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青少年近视患者视网膜RPR和散光分量的曲线类型.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301例301眼.以5°作为间隔,采用WAM-5500型开放视野红外验光仪采集从水平视野鼻侧30°至颞侧30°的周边屈光度数据.仅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个角度的等效球镜度(SER),用中央SER减去水平周边SER即为视网膜RPR(以离焦表示).依据视网膜RPR曲线的不同形态及鼻侧与颞侧的相对关系将视网膜RPR整理分型.采用傅里叶分解法将各个角度的散光分解为J0和J45分量,分析散光分量的曲线类型.结果 视网膜RPR曲线可分为7种类型,分别为负离焦型、颞侧正离焦鼻侧平坦型、颞侧正离焦鼻侧负离焦型、颞侧平坦鼻侧负离焦型、平坦型、颞侧负离焦鼻侧平坦型和正离焦型.散光分量Jo和J45可分为9型.中高度近视在Ⅰ型RPR(负离焦型)中的分布明显高于低度近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770,P<0.05);低度近视在Ⅲ型RPR(颞侧正离焦鼻侧负离焦型)中的分布明显高于中高度近视(X2=12.500,P<0.05). 结论 低度近视与中高度近视的RPR曲线类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散光绝对值在水平方向周边区域呈现鼻侧、颞侧不对称性.在视网膜鼻侧,随着注视角度的增加,其所对应的散光绝对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鼻侧10°除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0 D透镜诱导条件下混合性近视和真性近视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方法 选取2周龄睫状肌麻痹前和麻痹后屈光度均在1.00~3.00 D之间的健康英国三色短毛豚鼠20只.将20只豚鼠适应性饲养3 d后,右眼配戴-6.0 D透镜,进行近视模型构建.依据透镜诱导2周后豚鼠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差值≥0.5 D且...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观察37例单纯性青光眼PERG的异常率及其与眼底C/D的相关性,评价P50波及N95波在青光眼诊断中意义。记录P50波时,图形刺激平均亮度为30cd/m~2,对比度50%,记录N95波用平均亮度140cd/m~2、对比度90%的图形刺激。结果表明在青光眼组P50波及N95波的异常率分别为59%及76%,两者间有显著差异,此外N95波与C/D的相关性大于P50波与C/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