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常并发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障碍,称之为"双心疾病",而精神心理问题的持续存在又可诱发冠心病的发作或加重其病情,影响预后。基于中医对心的生理特点的认识及西医双心同治的思想,笔者探讨了冠心病"双心同病"的中医内涵,从"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病理互损、相互为病的角度进行阐述,并在气虚、血瘀的病机基础上,提出心神失调是冠心病的又一重要病机。因此在运用"双心同治"理论治疗冠心病时,当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兼顾,在调和血脉的基础上,将安神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强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主张"双心同治"。双心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养心氏片通过益气活血、化瘀止痛,除烦解郁安神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稳定情绪,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达到双心和谐的目的,适用于冠心病双心治疗。文章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通过对养心氏的组方特色进行探析,为双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后合并抑郁属于“双心疾病”范畴,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持续存在,可增加冠心病的复发或影响心肌梗死预后。中医的“双心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志,按照功用之异,分为“血脉之心”“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核心病机为“心脉瘀阻,心神失养”所致神明失守,抑郁由生。结合“双心学说”、心梗后抑郁的启动环节与其核心病机,本课题组主张“双心同治”,予祛瘀养心治法为基础,“祛瘀”以祛除心肌梗死(真心痛)之瘀血内停,“养心”以调节抑郁(郁病)之心神失养。  相似文献   

4.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学中的双心医学是由心血管医学与精神心理医学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中医学并无双心疾病的说法,但“双心”的理念早已存在。李亚平教授基于“心主神明”“心主血脉”论断,提出“双心同调”的治疗思路,即治血脉之病需兼顾调治心神,而疗情志之疾亦多兼调血脉,临床以此作为心血管疾病之辨治常法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状态,收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基于形神、双心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病机特点与治则治法。焦虑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积极地识别、干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降低冠心病不良事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冠心病在传统医学中称为“胸痹”,焦虑抑郁属“郁病”范畴,胸痹与郁病并存,构成“形体之心”与“神明之心”共病的双心疾患。本病病机责之于瘀毒郁互结,双心失调,形神俱伤。形体之心因瘀毒所阻,神明之心因郁所伤,两者生理相依,病理互损。瘀、毒、郁常相兼为患,互为因果。其中“瘀”贯穿冠心病的始终,为病情转变的始动环节,“毒”为病情转变和恶化的关键,“郁”为冠心病发病及其病情转折的促进因素。该病以瘀、毒、郁为病理因素,故而确立活血解毒以治形,解郁安神以调神的治疗原则。本文将从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主要病机和治则治法进行阐述,旨在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双心医学的中医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双心医学提供借鉴。方法:回顾近10年中医研究双心医学的文献,对其进行总结提炼。结果:中医认为双心医学多从心、肝、肾、脾入手,侧重各有不同,偏重于肝者尤多。双心疾病的研究多为基础疾病对情志疾病的影响,而情志疾病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二者共同发病的机理阐述还相对较少,从双心医学角度来认识高血压合病焦虑、抑郁的研究亦较少,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结论:双心疾病实为形神兼病,"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失常为基本病机,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辨证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应注重形神兼顾,双心同调。  相似文献   

8.
神志病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体系,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增加,受到关注与重视. 1 神志病"体用学说"理论背景 自<黄帝内经>始,中医学理论体系一直将神明归属于心,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纵观中医神志病的研究现状,其病机多从心论之,亦有从五脏神论之.  相似文献   

9.
中医心理学是以"心主神明"、"形与神俱"为其指导思想的,因此"心"是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心主神明"中"心"的概念具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学所说的心有着本质的差别。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从"心"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来看,也有助于对"心"的概念的认识。"心"的概念引入《内经》,成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一,归纳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神明"和"主血脉"。  相似文献   

10.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神有元神、识神、脑神、心神之分,脑髓有脑芯、大脑之分。大脑调控着躯体视听言行之心理活动,体现着识神的主宰作用,称之为神明之心,这个"心"只是大脑的代称。心主血脉而舍神,所以神明之心隶属于血脉之心,两心息息相通,体阴用阳,藏象一体,总称为心,但这个心只是医学与哲学的产物。位于脑髓中心的脑芯才是本原本义本体的心,是人体的"真心""真主",故曰"心主",与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相比,故曰"小心"。  相似文献   

12.
心作为五臧之一,心主血脉为之体,为阴;心主神明为之用,为阳,因此双心理论体现的是心脏的一体两面。双心理论是指“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并包括二者之间的生理相依,病理互损。赵海滨教授提出心肌梗死后抑郁焦虑的中医核心病机特点为“瘀热虚滞”,临床上针对“瘀热虚滞”,提出“活血清心”以清“瘀”“热”,治血脉不畅;“养血调神”以调“虚”“滞”,治神明异常,从而达到“形神合一”,双心同治。  相似文献   

13.
袁蓉  王阶  刘巍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3):564-567
文章探讨冠心病"双心"异常的内涵、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进展,笔者认为冠心病"双心"异常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应激密切相关,病因多与情志内伤有关,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病机为心肝火旺、心肾阴虚、心脾两虚等。充分认识冠心病"双心"异常的内涵和病机,运用中医病证结合的优势进行治疗,对于减少精神心理应激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防治冠心病并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双心疾病常伴有失眠,而失眠是加重双心疾病病情的重要因素。双心疾病伴失眠的基本病机为心"主神明"和"主血脉"功能的受损,一方面,正气不足,心神失其濡养而失眠;另一方面,气滞、痰浊、瘀血等病因阻塞脉道,阴阳不得相交而失眠,即"神明之心"和"血脉之心"同时受扰,故治疗上提倡以安神为要,双心同调。采用抗栓1号方补虚活血以安心神,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解郁化痰以通血脉,同时重视调和阴阳及情志疏导。  相似文献   

15.
心悸是《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的第一个病证,也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脉象异常最显而易见,是教学重点,现将教学中的要点分析如下:1心悸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心的气血阴阳是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心悸的发生,主要是心主自病和  相似文献   

16.
该文肯定了以"心主神明观"为指导的传统中医脑病学说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同时从脑主神明观探讨中医脑病生理病理特点、证治思路及防护思想,认为脑主神明指导下的新中医脑病学是对传统认识的继承和发扬,符合临床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7.
杜成娟  顾宁 《吉林中医药》2020,40(11):1453-1456
顾宁认为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病机主要以脾肾之虚为本,风火痰瘀之实为标,病位涉及肝、脾、肾、心,临床可从风、火、痰、瘀4个方面辨证施治。探讨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等身心共病的中医论治,学习与总结名医"双心同治"经验,充实临床辨治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焕禄临证辨治冠心病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识证。采取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冠心病不同于胸痹,病机不能简单概括为"阳微阴弦",从中医学角度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考虑"心之气阳虚衰、瘀血阻滞经脉"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并注重冠心病的调神治疗。  相似文献   

19.
周亚滨教授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辨病应为心悸,病因病机为肝气不畅或心肝血虚.其病机关键为"表象为心脏之心发病,实则为心理之心发病".临证从子病治母暨心病治肝理论角度提出从整体与微观多向论治,从肝对"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两方面入手,补心益肝、潜阳定悸贯穿治疗始终.方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及归脾汤加减,坚持药物加减重视顾...  相似文献   

20.
孙利民 《世界中医药》2012,7(3):242-243
心脑共病在老年人群中极为普遍,而临床治疗中若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不仅增加患者的服药量、次数、肝肾负荷以及经济负担,往往还容易造成顾此失彼。因此,对老年单纯以心血管病或脑血管病就诊者,需心脑通治,此亦中医学整体观的又一体现。1心、脑的生理功能藏象学说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建立主要是基于古代解剖学与古代哲学。一般而论,中医之藏象理论可能包含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多个脏器的功能,而现代生理学的一个脏器的功能也可能分散于中医脏象理论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根据中医理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其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所谓"主血脉"是指血液之运行有赖于心气之推动与调控,即心有总司一身之血液运行的作用,而心与血脉相连形成了一个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