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朋辉  陈玉龙 《光明中医》2016,(21):3228-3230
目的为总结分析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脂肪瘤的现状。方法笔者以"脂肪瘤""中医中药"为关键词深入考阅了近10年来CNKI收录的关于中医诊治脂肪瘤的文献报道,从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等方面总结出脂肪瘤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系,方法及特色之处。结果脂肪瘤中医药内治法包含辨证论治法、专方疗法、自拟方及单味中药疗法;外治法以敷贴法和针刀疗法为主;内外合治以针灸配合中药以及外敷配合中药疗法。结论运用中医药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等方法在脂肪瘤的治疗方面积累了很多特色的临床经验且效果显著,为初步建立和完善脂肪瘤中医辨证规范化治疗体系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基础和依据,其理论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了陈镜合教授从郁立论治疗失眠的经验。陈师认为,任何原因引起的郁滞不通均会导致失眠,诸郁之中以气郁为主,治疗上以疏解诸郁为原则,并结合生活调节,则事半功倍,避免形成"郁致失眠,失眠致郁"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魏骄阳  张立平 《中医杂志》2022,(23):2288-2292
成人型难治性痤疮的核心病机是脾胃功能失常,其始于脾胃虚弱,继而造成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常及肝脾失调,导致湿浊留滞、气机郁滞而生成痤疮;又因虚、湿、郁、瘀、热、浊毒等病邪相互掺杂,推动病情进展,致痤疮反复难愈。提出以平胃法为治疗大法,其根本目的是恢复脾胃的正常状态和功能;具体治疗是以补益健运脾胃法为主,配合祛湿化浊、疏肝理气法,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辅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物,常以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4.
杨志波教授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皮肤科主任,在治疗痤疮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通过脏腑辨证论治痤疮,注重内外兼治。灵活运用自拟经验方,祛邪为主,调摄兼顾,配合中医特色外治法治疗痤疮,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有幸师从杨志波教授,颇有心得,在此浅析杨教授治疗痤疮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5.
介绍沈莉主任医师辨治焦虑性失眠的经验.沈师认为郁证的病机为气郁神伤、虚实夹杂,治疗以解郁安神法为主.其中肝气郁结者,治以畅郁汤加减疏肝郁、安心神;肝郁脾虚者,治以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健脾胃、开郁滞;心脾两虚者,治以养心安神汤加减调心脾、和气血.并强调在接诊过程中应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建立信任,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疗痤疮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近 10年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文献 ,归纳为内治疗法、外治疗法、内外合治及针灸疗法四个方面 ,认为内外合治能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 ,是今后中医治疗痤疮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 35篇。  相似文献   

7.
总结唐红教授治疗痤疮的经验。归纳痤疮的病因病机为肺经风热、肝经郁热、脾胃湿热、血热瘀阻4个方面,确立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治疗法则。在总的法则基础上辨证论治,根据痤疮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方剂,发于肝经者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发于肺经者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发于脾经者方选茵陈蒿汤加减,血热瘀阻者方选四物汤加减。同时注重内外合治,注意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痰"与"郁"在乳腺癌抑郁症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乳腺癌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古籍及文献,分析乳腺癌抑郁症的病理机制。结果:认为"因郁致痰"及"因痰致郁",即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失运化,痰浊内生是乳腺癌抑郁症的发病基础。结论:明确"痰"和"郁"相互生互因的关系,临床辨证论治以健脾化痰,疏肝解郁,痰化郁解为着重点。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多采用辨证论治、内病外治、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内外合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特色,采用中药口服、灌肠、外敷等综合治疗收到确切疗效.口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同时采用消癓通络中药保留灌肠及外敷.局部加热能增加药物的穿透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输卵管性不孕中医病机以瘀滞为主,亦有兼湿热,兼寒湿者,治疗上以解毒化瘀、消瘀行滞、散结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0.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为先,继以"有形之郁"从之。世人治病多重有形,而轻无形,大谬也。"无形之郁"者,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等。"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饮郁、浊郁、食郁、血郁、络郁等为主。于教授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多与"郁滞"相关。此中"郁滞"囊括了所有关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而在诸郁之中,又以气机之郁为先导及核心,故而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探析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提出以病为主,辨病论治增效减毒;从证辨治,四诊合参随证治之;明确病因,专病专方消除癥瘕。临证应结合中医药在扶正祛邪中的优势,围绕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方案,注意癥瘕结聚于脏腑内外,适当对症有针对性地治疗。  相似文献   

12.
冯小兰  曾宪玉 《新中医》2014,46(12):240-241
<正>痤疮,亦称粉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在临床上发现不少痤疮患者虽然表现为丘疹、脓疱、结节和疼痛等一派火热或湿热之象,但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法治疗疗效不能令人满意,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脘腹胀满不适、大便稀溏、月经推迟、量少、痛经加重等症状。笔者细究其病因病机,认为部分患者面部热证为表象,其内在病因病机由脾阳不足,湿邪内蕴,寒湿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郁滞。试从阳气被郁——"郁乃痤"论治,可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3.
总结吕雄教授治疗痤疮的辨证论治及用药经验。吕教授认为,痤疮虽病邪袭于表,粉刺发于皮,然病根在于内,认为痤疮病机特点为郁、热、瘀。早期由于气滞湿热,气血内郁;血郁日久则生内热;燥热内灼煎熬血液成块,后期则见瘀血内阻。其总体演变过程为血郁湿热,热毒内蕴,血热瘀阻。治疗宜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活血散瘀。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经验方消痤饮加减,以调理患者体质,从而达到治愈痤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有损患者容貌,可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杨登科副主任在治疗痤疮上经验丰富,临床上灵活运用辨证论治、内外治结合、重视调护等治疗痤疮,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内外合治治疗痤疮93例分析包巨太关长江张颖(唐山二十二冶医院063030)痤疮,是面部常见、多发病,尤以青春期为著。以丘疹、脓疱、结节、黑白粉刺头为主要特征。1993~1997年,我们以内外合治法治疗93例,取效满意,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93例中,男...  相似文献   

16.
清胃散出自《兰室秘藏》,是治疗胃火牙宣的主方,历来少有医家用来治疗痤疮。黄秀深教授认为痤疮的病机主要是阳明经气郁滞。治法上首当开郁,取"火郁发之"之意,仿清胃散之意治疗,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总结朱明芳教授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朱明芳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同治的方法治疗痤疮这一临床常见皮肤病,内治从湿、热、痰、瘀4个方面辨证论治,结合外用中药超微面膜粉及西药软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治疗要抓住毒、热、湿、痰、瘀、郁、燥、虚辨证论治.急性期力争除邪,慢性期除邪与扶正兼顾.银屑病内治、外治均可,内外兼治更易显效.笔者自拟诸方,内外兼治,疗效满意.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痤疮的中药外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上云  王岩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98-998
目前治疗痤疮的药物及方法繁杂 ,但单用任何一种药物疗效都不十分理想。大多采用内外合治。1 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痤疮多从肺胃血热 ,痰瘀辨证论治 ,治则多以清热凉血解毒 ,祛痰活血化瘀为原则。根据“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所异者法耳” ,中草药外用亦应辨证 ,不可一方人人均可 ,各各病程阶段都用 ,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制定方剂组成。1 1 肺经风热型 皮疹以丘疹为主 ,量不甚多 ,呈皮肤色或淡红色 ,可伴有小结节 ,小脓疱 ,舌苔薄润微黄 ,脉数。1 2 肺胃蕴热型 颜面皮肤潮红 ,丘疹脓疱 ,黑头白头粉刺多见 ,皮损多分布于额、鼻…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最常见的疑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西医治疗多用激素治疗或手术治疗,但用药期间的类更年期症状、高雄症状等副反应大、价格昂贵,除根治手术外复发率高。中医药治疗此病有副反应少、价格便宜、患者易于接受的优势。导师邬素珍教授主攻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0多年,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以血瘀为主,兼夹肝郁肾虚;治疗上强调以活血化瘀为主,配合疏肝补肾之品,运用自拟"内异方"口服联合"排毒活血灌肠液"保留灌肠内外合治内异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