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弱视形成与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未接受弱视治疗的5~18岁弱视青少年49例,其中单眼弱视组28例,双眼弱视组21例.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患者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分别将单眼弱视组患者弱视眼与正常眼、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双眼弱视组右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在黄斑中央1 mm区弱视眼黄斑视网膜厚度厚于对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各个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双眼弱视组右眼的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及屈光度均无显著相关(P> 0.05).结论: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中央区较非弱视眼增厚,但与双眼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两眼的屈光状态不相一致者,称为屈光参差。一般来说,人的两眼屈光状态普遍存在轻度的差异,完全一致者很少见。屈光参差有多种类型。可表现为两眼屈光性质的不同,或两眼屈光性质相同而屈光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外伤性黄斑病变(56眼)行OCT检查,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OCT检查显示全层黄斑孔23眼、板层黄斑孔3眼、黄斑前膜3眼、黄斑区出血8眼、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5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各4眼、黄斑水肿4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6眼。结论OCT在外伤性黄斑病变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对其发病机制的分析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胡燕飞  匡丽晖  刘欣 《中国康复》2006,21(3):182-183
目的:探讨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不同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129例(129只眼)13-18岁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各43例,均进行弱视综合训练。同时A组用不透光布直接遮盖健眼;B组用不透光物遮盖健眼的眼镜片上;C组用光学压抑健跟视远联合遮盖。随访1-3年,平均2.5年。结果:A、B、C3组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72.1%、48.8%、44.2%,有效率分别为95.4%,81.4%、79.1%。结论: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大部分治疗是有效的,其中健眼直接完全遮盖的综合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方法对97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查其双眼视觉功能。结果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远、近立体视锐度及融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97例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其同视功能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范围及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严重影响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通过对弱视的矫正,双眼视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经左旋多巴治疗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仪记录58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正常眼及弱视眼经左旋多巴治疗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振幅与潜伏期,并进行比较.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与正常眼相比P1波及N2波振幅密度的下降与潜伏期的延长主要在环形视野0~2°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多巴治疗后弱视眼多焦视觉诱发电位P1渡及N2渡振幅密度提高、潜伏期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在环形视野0~2°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功能的损害主要在视野中心区域,左旋多巴主要改善弱视眼中心视野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 IMH)患眼及对侧眼的脉络膜厚度。  方法  研究共纳入20例单眼IMH患者及20名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IMH患者患眼、对侧健眼及正常对照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SFCT)及中心凹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各相距1和2 mm处共9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  结果  IMH患眼组、对侧健眼组及正常对照组的SFCT均值分别为(161.53±50.50)、(204.95±59.58)、(248.00±63.40)μm (P=0.000)。方差分析显示3组间所有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ukey-Kramer检验多重比较发现IMH患眼组各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均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1), 对侧健眼组在除中心凹上方2 mm及下方2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值以外的7个位点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  IMH患者患眼的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 对侧健眼的脉络膜厚度亦有不同程度变薄, 提示IMH的发生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36-738
探讨传统遮盖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8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住院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传统遮盖治疗;观察组41例给予传统遮盖联合综合训练治疗,根据全国儿童弱视防治组制定的弱视评价标准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及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P0.05);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患儿视力,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传统遮盖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易学,患儿依从性高,视力提升明显,临床疗效显著,大大缩短戴镜时间,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眼遮盖方法 治疗,观察组采用脱抑制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弱视眼的最佳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完全遮盖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88例患儿(99眼),给予常规治疗和连续完全遮盖法,观察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屈曲性质上,近视痊愈率49.18%,显效率21.31%,远视痊愈率34.21%,显效率39.47%。注视性质上,中心痊愈率57.41%,显效率27.78%,总有效率94.44%,偏心痊愈率31.11%,显效率35.56%,总有效率84.45%。戴镜年龄上,3~6岁痊愈率49.21%,总有效率92.07%,7~13岁痊愈率36.11%,总有效率77.78%。屈曲程度上,轻度痊愈率48.49%,总有效率100%;中度痊愈率35.56%,总有效率88.89%;重度痊愈率14.28%,总有效率58.14%,轻度与中、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力、AULCSF、Smax、Fr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完全遮盖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遮盖时间治疗儿童单眼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单眼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行遮盖疗法及弱视训练的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30例每日遮盖2 h;B组30例每日遮盖4 h。比较2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B组BCVA相比A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与B组9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眼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而言,早期遮盖时间越长效果越理想,利于提升矫正视力,治疗6个月后短时间遮盖也能达到长时间遮盖的效果,对治疗6个月后儿童应用短时间遮盖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146例(184眼)患者眼底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过程中的护理。主要包括检查前护理、检查中护理和检查后护理,检查前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充分散瞳等,检查中护理主要包括调整体位、调整注视方式等,检查后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相关宣教。认为眼底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过程中的有效护理能提高检查速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87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测其双眼视觉功能。结果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近立体视总体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其同视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区别(P〉0.05);融合范围及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影响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通过对弱视的矫正,双眼视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fMRI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功能状况,讨论立体视觉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两组进行组块设计的fMRI实验。刺激内容为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点平面图和立体图,要求被试通过红蓝滤光镜片观察图案,识别平面或立体图。采用SPM2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随机效应组分析方法获得弱视组及对照组在平面刺激和立体刺激下的平均图,并采用组间分析获得两组在立体视觉刺激下的差异图。结果两种图形刺激下,两组均见双侧枕叶激活;立体图刺激下对照组还可见双侧顶叶激活,弱视组仅见右顶叶激活。立体图形刺激下,对照组减患者组的差异图显示右侧枕叶和双侧顶叶后部激活。结论双侧顶叶后部激活下降或消失是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障碍的一种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
屈光参差性弱视是儿童弱视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为配戴框架眼镜结合单眼遮盖、视刺激疗法及精细作业,但治疗周期较长,且对屈光参差〉3D的患儿疗效不理想。为寻找更好的方法,作者自2004年6月至2006年4月应用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40例单眼弱视患儿,观察视力提高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严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低龄儿童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手术(LASIK)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观察低龄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LASIK手术矫治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评价LASIK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对90例(90眼)年龄为2~10岁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行角膜中央最薄处厚度和中央2.5mm外4个方位厚度检测,1%阿托品散瞳验光、角膜直径测量,wavefront或OPD—scan波前像差仪进行坐位时的虹膜识别后行LASIK治疗;术中实施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术后做好眼部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制定详细的弱视治疗方案。结果本组患儿均配合良好,术后36个月随访视力均有提高,为进一步治疗弱视创造了条件。结论LASIK手术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明显改善了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显示出良好的弱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74例严重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护理。术前严格按照手术纳入标准筛选患儿,在成人LASIK手术检查基础上进行特殊护理,做好儿童特有的检查,并模拟手术过程进行固视练习和遮鼻呼吸。术中根据儿童眼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包括让患儿提前进入手术室以熟悉环境,用鼓励的语言使患儿保持正确的头位等。术后做好眼部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嘱其定期复查并制定详细周密的弱视治疗方案。本组患儿均配合良好,术后36个月随访视力均有提高,为进一步治疗弱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RAET)患儿屈光参差程度对弱视检出率及远期立体视觉形成的影响。方法采集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来我院矫治的50例RAET患者病历,依照等效球镜(SE)分为低度组、中度组与高度组,均予以全矫配镜及对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远近距离立体视觉。结果高度组弱视检出率显著高于低、中度组,低度组检出率最低(P<0.05);末次随访时,中、高度组屈光参差高于低度组,高度组立体视盲比例高于中、低度组,经比较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是影响RAET患儿弱视程度的主要指标,其也和患儿立体视觉功能存在一定关联性,对该类患儿应做好早期视力检查,及时发现屈光参差并予以对症治疗,以促进患儿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东营市儿童弱视调查与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东营市儿童弱视发病情况,比较传统干预法和深度干预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方法:筛查东营市5 742名3~12岁儿童视力,对低视力患儿进行屈光检查、眼底检查、裂隙灯检查,分析该地区3~12岁儿童的弱视发病率,确定弱视类型及弱视程度。对3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进行深度干预治疗,对随机门诊就诊的34例屈光不正性患儿进行传统干预治疗,将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查出现低视力患儿1 091例,弱视患儿131例,弱视检出率为2.3%。其中3~6岁儿童共1 422例,低视力患儿269例,弱视患儿45例,弱视检出率为3.2%;7~12岁儿童共4 320例,低视力患儿822例,弱视患儿86例,弱视检出率为2.0%。视力提高行数传统干预组为(3.36±1.36)行,深度干预组为(5.14±1.72)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P<0.01)。立体视觉回复传统干预组为45.3%,深度干预组为58.1%。结论:东营市3~12岁儿童弱视检出率为2.3%,深度干预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优于传统干预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儿童屈光参差行LASIK手术后实施弱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6例(107/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并伴有中重度弱视的病例进行LASIK治疗,术后实施弱视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弱视的变化.结果 86例(107眼)弱视眼中,均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5行,28眼达到5.0.结论 LASIK术后实施弱视治疗是矫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