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症从舍理论始见于明清,当脉症不应时,许多医家认为脉症有真假,从而择一进行脉症从舍,如此易错失真正病机,从而造成误诊误治。从渊源上看,脉症从舍因于脉症真假论,许多中医经典著作虽提及"脉症不应"但未称"脉症从舍"。明清以来不少医家认为脉症不应时有"一真一假",故而产生脉症从舍论。脉症不应时并非脉症有真假,脉症不应是疾病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脉症相应是病机之常,脉症不应是病机之变。脉与症皆有与其相对应的病机,在脉症不相应时,更加需要四诊合参,谨慎辨证,因而脉症应"互参"而非"从舍"。四诊合参可以帮助医者综合分析,提高辨证准确性。从脉症从舍渊源、脉症从舍之析误、四诊合参、病案举隅等方面探讨脉症从舍理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红 《山东中医杂志》2011,(3):153-154,157
脉与症的关系非常复杂,辨别脉症的顺逆,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脉和症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绝不能简单地予以取舍。之所以言"脉症顺逆"和"脉症从舍",是为了提醒医者不能仅凭症状或者脉象来判断病情作出诊断,必须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脉症结合。"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再次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从医案分析中反思"脉症从舍"理论,提出脉与症都为疾病本质的真实外在表现,有其相应的病机,不能因为不识其真就妄断其假而随意舍去。"脉症不应"之处往往是辨证的关键,更应该脉症合参。  相似文献   

4.
刘锋  刘秀华  张新渝 《新中医》2007,39(12):90-90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首列"从舍辨"一节,谓:"治病之法,有当舍症从脉,有当舍脉从症。凡脉症不相合者,必有一真一假隐乎其中矣。"此后,诸多医家皆沿袭其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除能经常遇到脉症相符的病例以外,脉病不符的案例也并不少见。对于后一种情况,就要多下些功夫,经仔细分析,去伪存真,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力求正确地辨证施治。有时也会发现脉象“离奇”,一时难以和病机相互联系,作出中肯的分析;对此只能在病案中如实记下,通过治疗观察,继续寻求正确的答案。但目前在一些临床医案报道中,对脉诊的记录,很难使人完全相信其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脉象是区分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等不同病情的手段,对于辨证治疗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症状是疾病存在的证据、辨证的依据。笔者在临床辨证时,发现有不少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脉症不相符,经采用从舍施治,多获疗效。1 根据脉症虚实决定脉症从舍。 一般而言,症实脉虚时舍症从脉,脉实症虚时舍脉从症。《景岳全书·脉神章》云“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假虚者亏损既露,此其所以无假”,但也有例外。下列二例脉症不相符,属假虚真实病案。 1.1 属症实是真、脉虚是假,应舍脉从症。  相似文献   

7.
<正> 中医临床有时会遇到一些脉在不符的情况,是舍脉从症,还是舍症从脉?辨证起来颇费神思,正如张景岳所说的那样:“病而遇此,最难下手。”我体会脉症虚实不符的,多为虚证。脉虚在实,或脉实症虚,其中必有一真一假,非真实假虚,即真虚假实。《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由此可见,所谓虚是正气虚,是因精气夺于内;所谓实是邪实,是因邪气盛于人身。若精气内守,气血充足,表现于外部的状态何以会出现虚象?故假虚者少;邪多变幻,即使是同一病因,也会因人的禀  相似文献   

8.
杨海霞 《中医杂志》1999,40(6):338-339
中医诊病,以望、闻、问、切为先,脉症合参为要,以辨八纲,然后立法处方,取阴平阳秘之效。在临证之际,每有脉症不符之时,当悟其病机,辨其标本,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方可愈疾。笔者对脉症取舍略有体会,兹举数例,以供参考。1 顽固性不寐赵某某,女,46岁,1998年4月20日初诊。患者罹患不寐10余年,或不易入睡,或恶梦连  相似文献   

9.
笔者多年来运用“四诊合参”诊断冠心病中症状、脉象和舌象的表现,对某些特殊病例,运用“从症舍脉”、“从症舍舌”、“从脉舍症”和“从舌舍症”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兹举4例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0.
“脉症顺逆与从舍”是各类大、中专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脉诊”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笔者长期教学实践,结合临床提出当脉与症不相应时,应具体分析,当出现真假疑似证候时,所谓“假症”或“假脉”是不能舍去的,而仍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是诊断症证而异于常规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脉症顺逆是中医诊断教学的难点之一,本研究从理论到实例将脉症顺逆的含义、脉症从舍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示了临床实践中实现正确的从舍的可行性方法,即注重积累经验、详细分析、细查病史,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中,论及辩症有这样一个观点:当脉症不一致时,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今天我们从现代老年医学研究的角度,重新去审视它,并赋予其新内涵,对指导我们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标本缓急和虚实真假两方面系统总结王左教授对脉症从舍的认识,并附舍脉从症案及舍症从脉案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沈氏女科第20代传人韩学杰主任医师为探求临床脉诊简捷路径,首先从整体层面入手,提出“脉诊五法”作为诊脉之法则,以此明确脉诊理论基础骨架。脉诊五法以阴阳为总纲,配合解析各脉象要素,糅合虚实、寒热、表里、部位之纲领,共同构成脉诊法则。然后提出应针对局部细节,以简御繁,掌握主脉并单元式组合兼脉,灵活应用“三维法则”及“舍症从脉”,紧抓诊脉的关键技术要素,旨在厘清脉诊的核心,为临床脉诊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脉与症具有病理上的内在联系,祖国医学运用整体观念,将门诊获得的脉与症进行综合分析,去探索疾病的内在病机,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脉与症不能统一,而以特殊甚至相反的形式反映病机时,则会出现“症真脉假”或“脉真症假”。教课书及多数医家认为要“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笔者认为,此论点不符合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和辨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十分重视脉诊,本文就其著《金匮要略》中有关审脉求因、以脉测症、以脉别症、舍症从脉、以脉测预后、以脉论治等方面,展示其运用脉诊的独到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刘文强  滕晶 《吉林中医药》2013,(10):984-985
脉与症的关系十分复杂,两者都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在正常情况下,脉与症应当相顺应,说明病情单纯,“病易已”;然临证过程中,疾病的脉与症并不完全是相顺应的,脉症相逆说明病情复杂,“病难已”。在脉与症相逆的情况下,如果“脉真症假”当舍症取脉;如果“脉假症真”当舍脉取症。脉有顺逆,亦有真假,临床应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脉症结合,四诊合参,方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姜秀云  孙洁 《江苏中医》1997,18(4):39-40
张仲景十分重视脉诊,本文就其著《金匮要略》中有关审注因、以脉测症、以脉别症、舍症从脉、以脉测预后、以脉论治等方面,展示其运用脉诊的独到经验。  相似文献   

19.
症脉不符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现象,往往使辨证不清,而影响疗效。如何认识症和脉的关系?怎样应用脉象进行辨证?类似报道较少。笔者近来试析了程门雪、邹云翔先生两例脉案,收益非浅,不揣冒昧,将一点管见与同道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白虎汤的主证为"热渴汗出脉洪大"之四大症,然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四大症应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且四大症与《伤寒论》中对白虎汤证的描述有不符之处。文章从《伤寒论》及《温病条辨》原著进行比较,得知对于"应以白虎加人参汤治四大症"的主张,需从张仲景及吴鞠通对人参功效的认识进行分析;白虎汤四大症的提法,是总结于《温病条辨》,因此与《伤寒论》所述之症状有别,然因两者病机相同,故可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