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xAF)在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患者中检出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40例,完善心脏、血管超声,血常规、凝血常规、血脂、血糖、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头颈CT血管成像(CTA)等检查,并根据既往病史、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入院7d内完成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或72hHolter。将患者分为CS组、PxAF相关性卒中组、持续性AF(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rmAF)相关性卒中组,进而分析PxAF相关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及CS患者伴发PxAF的危险因素。结果:340例患者中,CS 251例、PxAF相关性卒中45例、PermAF相关性卒中44例。PxAF相关卒中与PermAF相关卒中组患者出院3~6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大(OR=1.142,95%CI 0.017~1.065)、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OR=1.351,95%CI 1.035~1.763)、AF鉴别评分(STAF)高(OR=3.945,95%CI 1.650~9.431)、伴频发房性早搏(OR=8.034,95%CI1.014~63.646)、左房直径增大(OR=1.452,95%CI 1.109~1.901)、梗死灶数目多(OR=2.317,95%CI 1.289~4.163)、梗死累及左右侧(OR=10.362,95%CI 1.389~77.301)是CS患者检出PxA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年龄大、入院NIHSS评分高、STAF评分高、伴频发房性早搏、左房直径增大、梗死灶数目多、梗死累及左右侧的CS患者,应延长心电监测时间,及时发现PxAF。  相似文献   

2.
黄平  刘汉芸  李玉红 《临床荟萃》2021,36(12):1061-1066
目的系统评价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有关肺癌合并肺栓塞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文献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4软件和Stata16.0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项研究,共3480例。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肺癌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腺癌(OR=2.06,95%CI:1.75~2.44,P<0.01)、肿瘤分期(Ⅲ~Ⅳ期)(OR=2.67,95%CI:2.19~3.26,P<0.01)、化疗(OR=2.69,95%CI:2.08~3.47,P<0.01)、深静脉置管(OR=2.66,95%CI:1.68~4.19,P<0.01)、白蛋白<30 g/L(OR=6.65,95%CI:2.91~15.18,P<0.01)、D二聚体>500 mg/L(OR=5.87,95%CI:2.12~16.27,P<0.01)、白细胞>11×10^(9)/L(OR=8.26,95%CI:4.50~15.13,P<0.01)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1.51,95%CI:1.16~1.95,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腺癌、肿瘤分期(Ⅲ~Ⅳ期)、化疗、深静脉置管、白蛋白<30 g/L、D二聚体>500 mg/L、白细胞>11×10^(9)/L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癌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需更多高质量文章进一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熊露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4):3302-3303
探讨肺癌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危险因素。选取确诊治疗的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53例作为肺栓塞组,选取同期肺癌不伴肺栓塞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对肺癌合并肺栓塞资料中的临床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性别、年龄、肺癌手术史在两组的构成无显著差异(P均0.05),D ̄二聚体、腺癌在两组的构成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 ̄二聚体、腺癌可作为肺癌合并肺栓塞发生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D ̄二聚体、腺癌与肺癌合并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医师判断肺癌合并肺栓塞的发展和病情,可作该病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发卵圆孔未闭(PFO)的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CICVD)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情况,探讨常见危险因素与PFO在脑缺血发生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2008年1月~201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70岁CICVD患者,将其中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分为PFO组和非PF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其与PFO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共102例,其中PFO组61例(59.80%),非PFO组41例(40.20%)。PFO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家族史阳性者所占比例(31.1%)高于非PFO组(9.8%)(P=0.011)。两组其他观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家族史与CICVD患者伴有PFO具有相关性(r=0.251,P=0.011)。结论 CICVD并发PFO比例较高,PFO的存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家族史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隐源性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0%~40%,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虽然多种危险因素(既往卒中、高血压、静脉血栓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被提出,高风险的卵圆孔未闭却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隐源性卒中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和隐源性卒中密切相关。对于合适的患者而言,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可明显降低隐源性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脑出血无合并NPE患者和脑出血合并NPE患者各45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心率、脑钠肽、氧合指数和血清高教C-反应蛋白行对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比较,年龄、性别、GCS评分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脑钠肤和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率增快(OR:1.053,P<0.05)和脑钠肽升高(OR:1.002,P<0.05)为脑出血合并NPE的独立危险因素.氧合指数是脑出血合并NPE的保护因素(OR:0.965,P<0.05).结论:心率增快和脑钠肽升高是脑出血合并NP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氧合指数是脑出血合并NPE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或基础疾病引发肺栓塞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阅53例确诊肺栓塞患者的病历,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或基础疾病进行分析.结果 53例患者中41例病情好转出院,8例抢救无效死亡,4例未愈自动出院.结论 严格的制动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抗凝与溶栓治疗护理的同时重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可预防和减少肺栓塞患者的复发及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陆国民 《大医生》2021,(22):90-92
目的 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合并癌性相关性贫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与合理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无锡市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3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贫血发生情况可分为贫血组(80例)与无贫血组(50例),对两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基本资料与临床指标进行单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合分析肺栓塞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有关肺栓塞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运用RevMan5.2和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研究文献,合计样本量1 459例,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恶性肿瘤、6周内手术史、长期卧床≥7 d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肺栓塞相关,其合并OR值(95%CI)分别为10.41(4.54,23.87)、6.79(2.37,19.43)、2.63(1.12,6.19)、3.48(1.15,10.58)、2.36(1.45,3.84).但尚不能认为既往血栓史、吸烟史与肺栓塞有关,其合并OR值(95%CI)分别为2.06(0.80,5.33)、1.57(0.87,2.82).结论 长期卧床≥7 d、恶性肿瘤、DVT、6周内手术史和COPD均为肺栓塞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对肺栓塞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56例确诊为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结果56例肺栓塞患者均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创伤和手术(26.8%),心肺疾患(21.4%),心肺疾患伴高龄(19.6%),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4.3%),长期吸烟伴肿瘤(5.4%),创伤和手术伴DVT(5.4%),心肺疾患伴DVT(3.6%),妊娠及分娩(3.6%)。56例患者中死亡2例(3.6%),愈后良好(经过早期的治疗、护理,使呼吸困难、胸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动脉血氧分压上升〉75%,CT或ECT显像肺动脉段血栓或缺损肺段减少〉75Vo)45例(80.4%)。结论认识肺栓塞的各种危险因素,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早期干预,可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也可赢得救治的有利时机,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肿瘤重症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80例肿瘤重症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对患者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别有29例和15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80例肿瘤重症患者中,发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有29例,发病率为16.11%;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广谱抗生素应用时间>2周和种类>2种、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和切开、深静脉置管、骨髓抑制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广谱抗生素应用时间>2周、广光谱抗生素应用种类>2种、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使用糖皮质激素、骨髓抑制是肿瘤重症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OR=6.463、5.703、6.973、6.162、4.241、4.064、3.631、6.735)。结论 肿瘤重症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患者的护理经验,以期为今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山东大学省立医院收治的1例CO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护理过程,系统分析归纳护理措施。结果经治疗,4d后患者主诉咳嗽较前明显减轻,听诊双肺未闻及明显爆裂音。遵医嘱予以甲泼尼龙治疗8d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宣教后带药回家休养。结论 COP发病率低,病程迁延,常被误诊。加强心理护理,做好病情观察,进行预见性护理,特别注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相关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因素肺栓塞(PE)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2013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诊治的45例PE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其危险因素分为短暂危险因素组(A组)、持续危险因素组(B组)及危险因素未明组(C组),观察各组抗凝治疗3个月的治愈率、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抗凝治疗3个月后A、B、C各组治愈率分别为81.3%、0与14.3%。治疗前后比较,A组呼吸困难(87.5%vs.12.5%)与胸痛(50%vs.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呼吸困难(85.7%vs.14.3%)、咯血(35.7%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各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A组肺动脉收缩压与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组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肺动脉收缩压与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危险因素PE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疗效不同,除短暂危险因素组疗效显著外,其余各组多数未治愈,应3个月后复查相关检查,根据结果适当延长抗凝疗程。  相似文献   

14.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陈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72-8372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7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存在基础疾病者35例;从入院到确诊所需时间1 d~27周;37例误诊;3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6例乳胶凝集试验全部阳性;颅内压显著增高≥350 mm H2O者25例。结论发现病程≥3个月、基础疾病≥3种、颅压≥400 mm H2O、出现意识障碍或脑积水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8 例P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肺影像学、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PE的误诊率高达62.07%,最易误诊为肺炎,其次为心肌梗死.老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下肢静脉血栓(DVT)、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脏病、恶性肿瘤、长期制动;非老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结缔组织病、手术史、DVT、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PE以右肺动脉受累多见,占受累总数的65.8%.CT肺动脉造影(CTPA)分析:急性血栓形态:以中央型为多见,38例(占65.5%),其特征性改变包括轨道征、漂浮征等;慢性血栓形态:以附壁型为多见,20例(占35.5%),血栓钙化为其特有征象.CTPA对P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达85.5%),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达94.8%).结论:P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CTPA 是首要的无创检查方法,可初步鉴别急性或慢性血栓,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发生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HO)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颅脑损伤康复科收治的病程≤6个月的TBI患者33例,根据是否发生NHO分为NHO组(n=12)和非NHO组(n=21)。对两组患者的昏迷时长、机械通气时长、康复介入时间、病程中是否出现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炎症症状,肌张力、白细胞计数、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上述因素的组间差异,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NHO的危险因素。 结果 NHO组的昏迷时长、机械通气时长、白细胞计数、ESR、hsCRP、ALP浓度以及感染、DVT、炎症症状的发生率与非NHO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昏迷时长(OR=1.058)、机械通气时长(OR=1.292)、感染(OR=7.500)、DVT(OR=6.000)、炎症症状(OR=5.950)、白细胞计数(OR=2.595)、ESR(OR=1.137)和ALP(OR=1.032)与并发NHO有关(P<0.05),其中,感染、DVT和炎症症状对NHO的发生影响较大。 结论 昏迷时长、机械通气时长、感染、DVT、炎症症状、白细胞计数、ESR和ALP是NHO在急性期TBI患者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对8例肺切除术后发生肺栓塞病例的危险因素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有5例抢救成功,3例死亡。结论肺切除术后应针对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早期识别肺拴塞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发生肺栓塞(PTE)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46例肺癌合并PTE患者为观察组,46例无PTE的单纯肺癌患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理类型、TNM分期、手术史、中心静脉置管、血红蛋白(Hb)、D-二聚体、吸烟史、饮酒史、放化疗史、COPD史、糖尿病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史,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癌发生PTE的危险因素,并对比2组患者3、6、12个月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时间。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史、吸烟史、饮酒史、放疗史、糖尿病病史、心脑血管病史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BMI、病理类型、TNM分期、Hb、D-Dimer、化疗史、中心静脉置管、COPD病史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理类型为腺癌、TNM分期高、D-Dimer浓度高、有化疗史均为肺癌患者发生P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观察组3、6、12个月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PTE将严重缩短肺癌患者生存期,降低生存率。对病理类型为腺癌、TNM分期较高、D-Dimer浓度较高、有化疗史的肺癌患者,应早期给予抗凝治疗,以降低PTE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干预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膝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联合治疗组和非联合治疗组,比较其在术后功能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为主,体征以哮鸣音和湿性啰音为主;BMI、术后制动、抗凝药物应用、骨水泥、创伤、静脉血栓形成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肺栓塞的高危险因素(P0.05);经过康复锻炼等干预措施后,联合治疗组在疼痛、功能、僵硬和生存质量上和非联合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肺栓塞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干预后可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隐源性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es of cryptogenic origin,PLAC)危重症演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因患PLAC而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75例,治疗30 d后依据临床症状分为危重症组(n=32)和重症组(n=43),对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LAC危重症演变的危险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75例PLAC患者中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26例(34.67%)、胸腔积液22例(29.33%)、腹腔积液2例(2.67%)、脓毒症18例(24.00%)、感染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障碍3例(4.00%)、侵袭综合征4例(5.33%);治疗方式包括行单纯抗感染治疗25例(33.33%),行抗感染联合脓肿穿刺引流治疗47例(62.67%),行肝叶切除术联合抗感染治疗3例(4.00%);病原学培养包括脓液培养47例,抽血培养38例,两种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53,P<0.001),其中革兰阴性菌36例、革兰阳性菌9例、肺炎克雷伯菌30例(66.67%)、大肠埃希菌2例(4.44%),两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0,P=0.001);革兰阴性菌对所有常用抗生素总敏感率均在87%以上(除过氨苄西林,敏感率仅为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碱性磷酸酶、血红蛋白、D-二聚体、胆固醇、抗生素疗程、脓肿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碱性磷酸酶、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是PLAC危重症演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是保护因素(P均<0.05);利用以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其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79(95%CI0.694~0.82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95%CI0.825~0.899),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提示模型准确性、有效性相对较好。结论 PLAC发病比较隐匿,临床应重点关注患者年龄、碱性磷酸酶、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和血红蛋白情况,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