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司匹林作为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西药,同时也是急性风湿热、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首选药物。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对其"中药化"的可能性加以分析得出:阿司匹林属寒凉之性,味酸略苦,归肺、肝、肾、脾诸经;根据"药类法象"理论研究,可归于"风药"之属;根据用量、归经的不同,轻则清凉透热,重则燥湿止痛,亦有活血通络的"动药"特性。基于此,阿司匹林作为"风药"适用于多系统、多病症,是一味药性复杂、功效丰富的"中药"。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中药、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比较,建议民族药属性应统一用"药性"一词;基于中药药性理论对各民族医药的影响,将药性理论在民族医药中的应用划分为3个层类,提出民族药药性理论规范化原则,并建议由"药质(气)"、"药味"、"药势"、"药属"、"药力"、"药能"作为包括中药、民族药在内的药性要素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3.
药性作为中药功效的载体,是临床选方用药的依据,运用中医药理论体系分析西药,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按照中医药理论使用,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分析吉非替尼的优势人群、所治疾病、不良反应,对其药性进行归纳总结。根据中医药性理论,吉非替尼四气属温热,五味属辛,归经归于肺、肝经。应用清热凉血等中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可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相关项目各方面不同层次的探索,在实验性研究方面尤其是围绕某一药性属性的关键要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清热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主要适用于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于里,或阴虚火旺,出现以发热、舌红、脉数为主要表现的里热证,如气分实热证、湿热泻痢和黄疸、痈肿疮疡、温毒发斑、痈肿疮毒以及热病伤阴、阴虚潮热等,临床应用价值高,现代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因其性偏寒,又常作为中药药性理论和实验研究的代表性药物。本文对近年来清热药在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关研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作一综述,以期较全面地展示清热药的功能属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现状,系统归纳总结研究方法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清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也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中药药性四气理论的全面总结奠定大样本数据挖掘的基础,并为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及临床用药提供四气药性判定的理论线索.方法:选择《中华本草》所载8 980味中药的四气数据及关联的药物功能索引数据作为数据集,采用IBM SPSS Clementine 14.1数据挖掘平台,选择Apriori模型挖掘分类关联规则,设置规则前件最小支持度阈值为0.5%,最小置信度阈值为60%.结果:共挖掘出涉及温、寒、平三性的分类关联规则11条.结论:具有发散风寒、温中、止痛&祛风除湿、补肾阳、通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强筋骨&祛风除湿功能的中药其药性多属“温”;具有补肺功能的中药其药性多属“平”;具有清热燥湿、清热泻火、除烦功能的中药其药性多属“寒”.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糖尿病溃疡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71例糖尿病溃疡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其中医证型及所用中药,对患者内服中药的药类、药物、药性、药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结果治疗糖尿病溃疡的内服中药药类以清热药、活血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功效以凉血活血药为主,且多选择药性寒凉,味苦、甘、辛,入肝、脾、心经之品。结论凉血散瘀为糖尿病溃疡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7.
论黄柏降火退虚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Quan 《中医研究》1994,7(3):13-14
论黄柏降火退虚热河南450003河南中医学院李 主题词黄柏/治疗应用黄柏为常用中药,性味苦寒,属清热燥湿类。人们公认该药有退虚热功效,然对其退虚热机制却有待明确,兹就此谈谈个人见解。有待商榷的苦味坚阴和黄柏滋阴退虚热根据中药药性理论的原则精神,苦味药?..  相似文献   

8.
1.试述中药升、降、浮、沉的作用与临床上掌握应用的规律?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性能的趋向,升浮药的药性是上行、向外、属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用;沉降药的药性是下行、向内、属阴,具有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利水渗湿、降逆、收敛、清热、泻下等功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0.
平性药是介于寒热之间而偏性不显著的一类中药,其与偏性药相对而言,是客观存在的。提出平性药药性特点为药性平和、不显寒热、温凉偏差小,药性调和、随证配伍、适用广泛;认为其作用特点为性平力不平,且可针对病症、扭转病势;其以作用特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性平力缓、以补为主、多味甘,另一类是性平力峻、药效速猛、多味辛、苦、酸。中药的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治疗用药的基础,故明确平性药的药性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药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中药四气理论的起源与形成。在"天人相应"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古人将寒、热、温、凉、清、燠等描述气候的术语引入医学中,用以阐述病因病性、标示治则治法等,初现辨别寒热治则的依据与阴阳理论的密切关系;将药剂归为"刚药""柔药""阴药""阳药"等不同属性,虽无药性寒热之名,但已具备药性分寒热之实;并借助于阴阳理论在辨证、治则、治法中的广泛运用,将描述四时气候之"四气"概括为药物的寒热属性,以标示药物的功用机制。故认为中药四气理论的本质是借助于药物所蕴藏天地之气的偏性,以调平机体阴阳偏颇状态,基于其调治效用从而划分药物的寒热程度。  相似文献   

13.
邓乐  丁长松  黄辛迪  梁力伟  梁昊 《中草药》2020,51(16):4277-4283
目的为解决中药药性描述的抽象、模糊导致难以准确把握其本质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药向量训练(quantitative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pertie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QM-BP)模型,实现中药药性的量化表示。方法首先对中药及其对应的功效进行整理,获得"中药-功效"样本对;其次,构建"中药-药向量-功效"3层结构的QM-BP模型,并利用中药的药性数据对模型进行初始化;最后,基于QM-BP模型使用"中药-功效"样本进行训练,得到BP药向量。结果将《中药学》教材所涉及的474味中药及其528个功效基于QM-BP模型训练并结合临床分析,发现训练后得到的BP药向量比药性的初始量化值更能反映中药的属性特征。此外,由于BP药向量与词向量具有相似的性质,发现功效相似的药物对应的BP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近,而功效差异较大的中药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远。结论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药向量训练模型,在中药药性与功效具有关联性的基础上,对药性量化值进行修正,以期使药性量化值更精确。今后可优化QM-BP模型并开展药对、复方分析,以期探明中药药性及组方配伍中蕴藏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它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药物作用的认识 ,其中四气、五味因来自于自然界的气化 ,故以“司岁备物”(《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运气理论作指导。中药药性理论有关术语的英译应忠实于此事实 ,现分述如下。1四气的英译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能治热性病的药物多属寒凉性质 ,能治寒性病的药物多属温热性质。寒与凉、热与温仅是程度上的区别。故“四气”译作“fourdrug Qi” ,意为“四种药气”、“四种药性”。后缀“ …  相似文献   

15.
浅议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性味指“四性”、“五味”。“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的药性。中药药性的论定是通过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的总结,按现代医学观点,主要是根据其药理作用来确定。一般认为:凡能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性或凉性,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如石膏、  相似文献   

16.
论述卵巢早衰辨证治疗中滋阴养血、温肾助阳、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理气、疏肝解郁、清热、祛湿化浊中药各类药的配伍心得。认为滋阴、养血相须配伍,以达血海充盈之效;滋阴养血、温肾助阳相佐,侧重"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温肾助阳、滋阴养血相佐,侧重"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配伍健脾益气类药,以达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之效;配伍活血化瘀类药,以改善脉络瘀滞之病理状态;滋阴养血同时佐理气类药,以防滋阴养血类药滋腻之弊,并达气行血畅之效。注重疏肝解郁、滋补肝肾的同时,养阴需清热,滋阴需降火。兼见湿浊内蕴之证,配伍祛湿化浊类药,先祛湿浊,以防滋补类药性滋腻易生湿浊之弊。  相似文献   

17.
刘敏  唐德才 《辽宁中医杂志》2010,(12):2326-2327
升降浮沉和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引经理论与升降配伍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研究及靶向给药思想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以引经药桔梗、牛膝升降配伍为例,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通过分析归纳其引经的历史沿革、配伍意义、实验研究等内容,对其"载药上行"及"引药下行"作用进行简要辨析,为阐明揭示中药引经理论的作用实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动静、刚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中药动静、刚柔药性的特点,动静药性与刚柔药性之间的关系,动静药与刚柔药的配伍应用等,丰富了中药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平性药药性的认识,笔者先后发表了《中药药性效应及物质基础的文献研究》[河南中医,2007,(5)]、《平性药药性定位及其作用特点的理论探讨》[广西中医药,2007,(2)]、《试论平性药"体平  相似文献   

20.
中药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望、闻、问、切"四法,通过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眼看、鼻闻、口尝、手摸感知药物,推断中药药性和功效,其中的"切"法,是通过手来感知中药。以手抚药可获得药物的寒热之感,其寒热之感与药性之间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温热者性温热,寒凉者性寒凉""温热者辛而甘,寒凉者酸苦咸""温热者浮而升,寒凉者沉而降"。该关系对于认识药物的个性和共性以及临床实际用药有实际指导意义。而就"切"法本身而言,于中药理论与实践均具重要意义,尚可通过课堂及临床教学两种方式来加快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