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中不少方剂煎煮时佐用酒.经方所用之酒,为糯米酒,不是现代的白酒,亦不可用黄酒代替.其中“清酒”和“白酒”在性状与品质上存在差异.以酒入药的意义在于酒即是药物,又是溶剂,从而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2.
先祖父汪履秋(1919—1999)生前为首批全国中医师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载,擅长外感时病及内伤杂病的治疗,尤其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处方用药力求用药平和,不可偏执,所谓"以平为期"。如寒者温之,但不可过于温燥,必要时可反佐寒凉;又如阴虚者滋养之,但不过于滋腻,否则有碍阳气运行,故滋养的同时可酌配温阳之品,既可防滋腻太过,又有"阳中求阴"之功。现整理介绍先祖父医案5则如下,以探求其"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琦 《天津中医药》2014,31(6):323-324
中药中有动静之分,动者能行,多气薄辛香而攻走;静者能守,多滋腻味厚而补守。遣药用方时应掌握药性动、静的不同,把握药物的动静变化,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又或动静相因,以做到动静相宜,体现用药动静走守之奥妙。  相似文献   

4.
许丽绵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证候为肝肾不足,脾虚痰瘀,故在辨证时应从肾、肝、脾三脏入手,治疗时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用药不应过于滋腻,兼顾阴阳平衡,使阴得阳助则化生无穷。  相似文献   

5.
肝癌病机重三虚、三实,辨证分三型,突出主症,重视兼症。用药忌峻猛、香燥、苦寒、滋腻之品,选药重药物兼治,以此来治疗原发性肝,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关于炙甘草汤中清酒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方,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病症的有效方剂,但该方煎药方法为“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基本上为水酒各半,其用清酒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清酒究为何物,一直是学习本方向临床使用本方的一个障碍,作者以为,清酒不是今日之烈性白酒,也不是常做药用的黄酒,而应是糯米所酿之糯米酒。  相似文献   

7.
刘莹  马银虎 《河南中医》2016,(10):1813-1815
凡眼病见少气懒言、身倦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无华、劳累后加重或心悸、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气血不足的表现,均可以益气养血法治疗,所谓"有是证,用是药"。益气养血法用药大多以补益药为主,略显滋腻,可适当加入枳壳、陈皮、佛手等行气健脾之品。还应注意余邪未尽时不宜应用,若虚实夹杂者,宜攻补兼施以免留邪。  相似文献   

8.
王瑛蕾  梁爱华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4):1916-1920
本文从P-糖蛋白的角度探讨了中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P-糖蛋白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体内组织的外排转运蛋白,对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产生影响.联合用药时,P-糖蛋白是许多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原因.某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P-糖蛋白而对与之合用的另一种药物发挥作用,结果可能为提高疗效或降低毒性,如果盲目联合用药则可能会产生毒性或不良反应,因此合理利用P-糖蛋白介导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深刻意义,以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汤建光教授认为饮食、气、痰、湿、热、虚致病因素作用,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发为痞满,病位在胃脘;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调和脾胃、行气消痞;在组方遣药配伍中体现驱邪扶正,平调寒热;治疗同时注意顾及胃阴,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以防阻滞气机。  相似文献   

10.
“养阴合荆”能有效防治实验动物的低血粘度状态,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动物的血浆比粘度(P<0.05),从而在一个侧面揭示了养阴药物性“滋腻”的本质。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养阴药物中加八活血药物后,养阴药物的上述作用就不再出现,提示活血药可减轻养阴药物的“滋腻”性质。  相似文献   

11.
后人把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叫经方。经方中有一些地方用到了白酒和清酒。如栝楼薤白白酒汤用白酒七升煮药、栝楼薤白半夏汤用白酒一斗煮药。又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中"酒"为何物。方法:参考古文献和医史文献,并结合南阳文化和文物考证进行推断。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提到"酒"者共45处,其中白酒(即古代米酒)3处,清酒(即古代用米酿造祭祀用的好酒)5处,苦酒(即醋)4处,酒33处。结论:《伤寒杂病论》中除明确指出是清酒、白酒和苦酒之外的"酒",应是今之黄酒。  相似文献   

13.
声音嘶哑发病原因很多,如外感风寒,误用寒凉滋腻药物,处理不当而致音哑;或大便溏泻时间过久,内伤津液而致音哑;或肺生癌变,损伤声带而致音哑等等。现将外感误治和内伤津液两种音哑的认识与治疗简述如下: 一、由于伤风感冒,在治疗上误用寒凉滋腻药物,而变证为音哑往往数月不能痊愈。外感风寒,卫气受之。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份,行于脉外,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腠理,具有温煦皮毛、腠理、开阖汗孔的功能,并有保卫体表,抗御外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提出温病“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原因有三:1.温热之邪首先伤津,其次才是血;2.生津药物既有生津之功,又有清热之能,而补血药多甘温滋腻,有助热敛邪之弊;3.津液易生,血液难成。认为这里的“汗”字,应理解为“不妄发汗”。  相似文献   

15.
全国名老中医黄海波教授认为精液异常在不育症中尤为重要,并将各类精液异常所致之不育症统称为"精液病"。认为男性不育虽主责之于肾,然补肾之品多滋腻碍胃,久服必影响于脾,且现代男性由于饮食偏嗜、生活节奏快捷并且不规律、思虑太过、情志不遂等不良因素对脾胃运化、肝主疏泄、心主血藏神的影响,也易出现耗伤气血,甚至生湿生痰之症。故临证中气血亏虚型精液病较为常见。诊治时益肾不忘健脾,且注意疏肝调心。遣方用药中,常选药食两用之品,强调在药物的选择上,不可忽视药食两用之品的作用。药食相辅以提高精液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肿瘤初期邪盛而正虚不显,以气滞、血瘀、痰结、湿浊、热毒等实证为主,而中晚期由于癌毒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故多出现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病机转变,邪愈盛而正愈虚,本虚标实,病势日益深重。王瑞平教授认为痰邪与癌肿关系密度,痰是形成肿瘤的重要病理产物,其胶着黏腻之性是肿瘤难以消散的重要原因。因此,健脾益气实为标本兼治之法。其用药纳运相成,升降相宜,燥湿相济,且禁用苦寒药物,忌用香燥之品,慎用滋腻碍胃之品。  相似文献   

17.
通过4则验案探讨王自立主任医师运脾思想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为王自立主任医师临床治疗脾虚不运的主导思想,用药贵在切病,辨证准确,则药精方简而效佳,而且在药物用量上以轻为上,小剂量施治,处处保护脾胃的生发之气;药性则不可过于苦寒以免伤脾败胃,不可香燥太过而耗胃阴,不可滋腻大补以碍脾运,需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理气而不破气;运脾汤中枳壳为运脾调气之关键,寓理气于补益之中,寓调气于健胃之间,共奏健脾促运,调气和胃之效。  相似文献   

18.
张炅  蒋宁 《河南中医》2012,32(7):819-821
龚廷贤认为衰老之根源在于脾肾,防治老年病倡导"治未病",重视早期预防;调治老年疾病,用药注重滋补脾肾,喜用血肉滋腻之品,并重视食疗和外治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魏学礼  马济佩  胡明辉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26-1027
周永明教授认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肾亏损为本、瘀血内停为标,重视该病发生发展中"因虚致瘀、因瘀致虚"的矛盾变化,主张健脾补肾以生血,活血化瘀以生新。在调制膏方时,根椐患者病变的不同阶段,标本缓急,阴阳偏胜偏衰,权衡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之轻重,分别施治。用药讲究配伍,时刻顾护患者的胃气,巧用芳香醒脾药以防补益药滋腻阻碍脾胃运化,祛瘀药选择既能补虚又能祛瘀且不致出血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人们欢迎进补,“闻补则喜”。所谓补者,补阴阳、营卫、气血、精津之虚损,脏腑机能之减衰,补偏救弊,但“苟犯其忌,参术不异砒硇,用得其宜,硝黄可称补剂”。故不可舍病情之虚实寒热于不顾,徒执补剂以迎合,从而酿成药物浪费,尤且贻误病机,害莫大焉!补剂非温热即滋腻,病情需要则用当,无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