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璐  曹敏  李晋奇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F0002-F0002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补气生血口服液中枸杞多糖含量的方法,并以此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该制剂中枸杞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枸杞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考察用水量、煎煮时间、醇沉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优化枸杞提取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醇沉浓度65%、总煎煮时间40min、加水量10倍。结论:优化方案的枸杞多糖提取效率明显高于正交实验中其余实验,并适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补气生血口服液的药效学作用。方法通过小鼠致咳、酚红排泌、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小鼠免疫功能、兔血黏度等实验对补气生血口服液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补气生血口服液能明显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增加小鼠气管内酚红排泌量,抑制小鼠耳壳肿胀,提高Cy小鼠单核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活性,增强Cy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能使Cy损伤小鼠脾脏质量增加,增高家兔血黏度。结论补气生血口服液具有显著补气生血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渗漉制备工艺.方法通过分析渗漉工艺特点,从填料、渗漉、溶剂用量等关键环节研究、考察,进而找出工艺技术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结论渗漉工艺的质量及效率是可控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正交试实验法研究冬凌草的渗漉提取工艺。方法以冬凌草甲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选择浸泡时间、渗漉流速、收集量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实验。结果优选出渗漉提取的最佳工艺为A2B1C3,即用95%乙醇浸泡12 h后,以每公斤药材每分钟3 m l流速渗漉,收集10倍量渗漉液。结论采用该法提取具有提取快速、节省溶剂,有效成分提取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姜半夏渗漉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文革  刘媛  周劲松  薛慧中 《中成药》2001,23(8):576-577
目的:研究姜半夏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3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法,以总生物碱含量作为评判指标,对姜半夏渗漉工艺进行研究。结果:实验设计3个因素中乙醇浓度因素具有极显著性影响。结论: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姜半夏总生物碱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3B1C1。  相似文献   

7.
姜黄渗漉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姜黄渗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药材粗粉以95%乙醇浸渍6小时后渗漉提取,漉速为9ml/min·kg,收集3.3倍药材量的漉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多指标控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补气生血口服液的水提醇沉工艺。方法:以当归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筛选出当归提取芳香水的最佳工艺;再以黄芪甲苷、阿魏酸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当归残渣、黄芪和党参的水提醇沉过程进行优化。结果:当归提取挥发油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12小时,浸泡时间24小时,加水量10倍。当归残渣、黄芪和党参水提醇沉过程最优提取条件为加水倍数10倍、煎煮时间20分钟、含醇量70%。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为提高补气生血口服液的质量稳定性和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防己渗漉工艺的优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吉  何兵  邱华荣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82-3083
目的研究防己渗漉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以防己总碱和粉防己碱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防己的渗漉工艺进行研究。结果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渍24 h,60%乙醇6倍量渗漉,渗漉速度为快速。结论工艺合理可行,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牛蒡子素的渗漉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牛蒡子总木脂素提取量为评价指标考察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牛蒡子的最佳渗漉条件为:乙醇浓度80%,溶媒用量为药材量的10倍,渗漉速度为2ml/min·kg^-1,浸渍时间24h。结论:采用本工艺牛蒡子总木脂素的提取率达到95.94%,该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葛黄颗粒乙醇渗漉工艺。方法以乙醇提取物中有效成分鸢尾苷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乙醇渗漉法、乙醇超声法和乙醇回流法,确定葛黄颗粒中醇提药材的提取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正交设计法,优选葛黄颗粒乙醇提取工艺。结果采用乙醇渗漉法提取,最佳工艺为:8倍量60%乙醇,浸泡12h,流速为1m L·min-1。结论采用该渗漉工艺提取,葛黄颗粒乙醇提取物中鸢尾苷的收率较高且稳定。  相似文献   

12.
鲁劲松  王红芬  李云霞 《中草药》2014,45(8):1096-1101
目的 优化藿香正气水中陈皮渗漉工艺。方法 以橙皮苷的溶出量为指标进行评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影响陈皮渗漉效果的浸泡时间、药材粉碎细度、药材压实程度、渗漉速度、药材浸润与否等工艺参数,并考虑实际工业生产时的生产效率,确定最佳条件。结果 藿香正气水中陈皮渗漉的最优化工艺条件:陈皮装罐时要平铺均匀,适当压实;陈皮装罐前不需浸润;浸泡时间24 h与48 h无差别;药材细度在表面积为0.5 cm×0.5 cm左右为最优;陈皮在渗漉时,浸泡溶剂60%乙醇为最佳;在浸泡时溶剂加入量不能太多,以刚没过药材为最优;渗漉时加入溶剂保持上面流速与下面渗漉速度一致为最优;渗漉速度以初漉液渗速约1 mL/(min?kg),续漉液渗速约2 mL/(min?kg) 为最优。结论 通过以橙皮苷的溶出量为评价指标,确定了藿香正气水中陈皮渗漉的最优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三七的最佳渗漉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三七总皂苷和三七总氨基酸为考察指标,对影响三七渗漉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渗漉速度均对三七提取工艺有显著影响。结论三七的最佳渗漉提取工艺为用12倍量50%乙醇,渗漉速度为1~3mL/(min·kg)。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补骨脂的乙醇渗漉工艺进行正交试验,确定补骨脂乙醇渗漉提取的合理工艺。方法:以补骨脂素和并补骨脂素含量为考察指标,按L9正交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工艺参数的优选,研究补骨脂乙醇渗漉的合理工艺条件。结果:确定工艺为乙醇浓度为75%、乙醇用量为药材的12倍量、药材的粉碎度为24目、渗漉速度为3mL/min。结论:本实验大大提高了补骨脂中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的提取效率,为补骨脂提取方法的完善提供了一个科学、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龙渗漉工艺参数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地龙的渗漉工艺参数。方法:采用体外溶血法,以含固量和蛋白酶活性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地龙的渗漉工艺。结果:尿激酶在25~125 U·mL-1与溶圈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最佳渗漉工艺参数为地龙粉碎为粗粉,浸泡时间0.5 h,渗漉速度2 mL·min-1,加8倍量60%乙醇渗漉;渗漉液体积220 mL,含固量3.252 g,蛋白酶活性5 624.7 U·g-1。结论:纤维蛋白原平板法可快速、简便、准确地测定地龙中酶的活性,优选的工艺参数稳定可行,为地龙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16.
渗漉法是将经过处理的药材粉末置于渗漉器中,不断加入溶剂,并收集渗漉液的一种中药常用提取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适用药材范围广,能有效提取热不稳定成分或组分等优点,但也存在溶剂消耗量大,提取耗时长,后续浓缩工艺能耗大等不足.该文主要综述了中药渗漉常见设备类型、工艺影响因素、参数优化方法以及过程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查不同条件下用渗漉法提取枳壳浸膏的质量。方法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浸泡时间、渗漉速度、收集渗漉液体积和乙醇浓度为因素,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浸膏中柚皮苷含量为指标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枳壳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浸泡24 h渗漉速度为5 m l.kg-1.m in-1,收集8倍的渗漉液。结论用渗漉法提取枳壳中柚皮苷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8.
闫治攀  李喜香  张鹏 《中成药》2020,(5):1297-1301
目的优化化瘀通络蠲痹酊渗漉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浸泡时间、药材粒度、乙醇体积分数、渗漉液收集量、渗漉体积流量为影响因素,芍药苷总溶出量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渗漉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药材装罐前用2倍量乙醇浸泡24 h,粒度以粗粉为优,再用12倍量70%乙醇渗漉,体积流量1.75 mL/(min·kg),芍药苷总溶出量为38.218 mg。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预测性好,可用于渗漉化瘀通络蠲痹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祛疣酊最佳渗漉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丹皮酚和芍药苷含量、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优选祛疣酊最佳渗漉提取工艺。结果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75%乙醇,浸泡24h,渗漉速度1mL/min。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方法简单,药效成分提取率高,成本低。  相似文献   

20.
当归渗漉法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主含挥发性成分、糖类、氨基酸、阿魏酸等有机酸及无机元素,当归醇溶性成分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子宫平滑肌运动及镇静、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当归水煎剂可调节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生成;另有抗氧化、抗损伤、抗炎、解毒等作用;当归多糖能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