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总结了近年来疏肝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认为疏肝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代表方药疏肝和胃方和丁香降气方具有显著的临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肝和胃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以临床实例讨论平肝和胃法的机理,适应症已经临床应用。结果:通过分析认为反酸嗳气多因肝失疏泄,木郁乘土,脾胃升降失调所致,平肝和胃法能够有效解决患者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热等典型症状。结论:平肝和胃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有极好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络病论治胃癌前病变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个方面,即: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名和临床表现的认识、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机的认识、从络病论治胃癌前病变机理探析对从络病论治胃癌前病变作了探析。指出其治疗应在益气健脾、滋阴养胃的基础上,以润降散瘀通络为法。对胃阴不足者辛香燥烈之品不宜多用,以免伤胃。胃络赖阴血濡养,养阴应用甘凉滋润之品,散瘀不宜过猛。  相似文献   

4.
介绍党中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党中勤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胃脘痛、梅核气、食管瘅等病范畴;病位在食管和胃,发病不离肝、脾两脏;火、热、瘀是主要病理因素;以肝胃失和、胃气上逆为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以“火热侵袭,实则清敛愈其标”“中焦失衡,虚则和中疗其本”“木失条达,郁则疏肝调其气”以及“血阻脉络,久则化瘀畅其道”为大法。拟方珍珠青元颗粒,以达到疏肝破气、泻热和中、制酸止痛之效,临证宜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5.
汶明琦医师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位在胃,与肝、脾有着紧密联系。其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肝气郁滞,治以理气健脾、疏肝和胃为法,同时应兼顾整体,力求祛除所有可以造成胃脘不适的不良因素。汶明琦老师自拟调胃饮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对该自拟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残胃炎症的病机要点、主要症状和治疗体会。其病机要点为:①气虚兼气滞;②血淤:③湿食互滞,升降失调。主要症状是:上腹胃脘疼病,痞胀,食少,易见吐血、便血,舌质多淡,脉多细。治疗常用:①益气和胃法;②利胆疏泄法;③化淤泄热法;④化湿消积法。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造成伤害。传统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多从“脾胃”入手,治疗上大多以益气健脾、和胃降逆为法。天水市中医院杨建新主任医师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对胸痹理论有独到的见解。他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巧妙运用“胸痹”理论以理气化痰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阳亏虚,标实则为痰湿内生、乘虚上犯。所选处方由枳实薤白桂枝汤与理中汤加减而成。此方运用于临床,能快速、高效地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文章总结了杨建新主任的临床经验,为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脾胃在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素有"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之称.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诊治脾胃病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之作.以脾胃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六经证治的始终,其用泻下方法以达到和胃气、保津液之宗旨,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今就泻下和胃法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痞宁经验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思路及疗效。方法:收集党毓起主任医师门诊及住院病例归纳整理,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糖尿病胃轻瘫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属中焦气机失调、脾胃升降失司,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为本,以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为标,采用胃痞宁治疗疗效显著,且与西医治法相比副作用小。结论:党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经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吕冉  张喆  刘瑜  符思 《环球中医药》2012,5(8):608-609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与湿、热二邪有关.笔者经多年临床总结,运用甘淡和胃法加减,遵循胃宜降则和的法则,甘以养胃生津,淡以利湿去热,对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吐酸、嘈杂等症,疗效颇高.本文通过一临床病例,简述甘淡和胃法的临床应用指征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和胃降逆散加减治疗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43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治疗的基础上,以健脾和胃、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调畅气机为法,加用止呕的方药,以和胃降逆散加减治疗胃癌术后胃-食管返流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是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可导致食管炎、咽炎及食管以外气道组织损害,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西医治疗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欠佳,病情易反复,难以根治。中医认为该病的根本病机为肝胃失和、中脏虚寒、肺胃失和,调和肝脾是治疗大法。谢胜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肾精亏虚是肝胃不和、肺胃失和等的根本原因,提出从肾论治胃食管反流病这一重要理论,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900-901
通过验案分析,总结吴银根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经验。吴银根教授以"肺胃相关,肺病治胃"为指导,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胃,病机为肺胃升降失调。治疗以降气和胃为大法,主张气机不畅时需调畅气机,采用降气和胃、调理脾胃、温中和胃等治法。  相似文献   

14.
胸痛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某种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证候。笔者于临床实践中发现胃府之病,每可导致胸痛,对其治疗,以调胃为法,常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兹举治验二则,以就正于同道。一、理气和胃司××,女,37岁。1986年3月13日  相似文献   

15.
刘雪娇  鲁明源 《山东中医杂志》2021,40(10):1050-1054
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中以咳而兼呕为主症者命名为胃咳。在中国知网上分别按照"篇名、关键词、全文"检索"胃咳",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85篇,并对其证型分布及用药功效、药向、归经做了统计分析,总结出肺胃气逆、肝胃气逆、肝胃郁热等17种证型,基本病机为肺胃气逆,病位主要涉及肺胃肝脾等脏腑,病性为本虚标实,治法以祛邪补虚,理气降逆为要,并从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提取出六君子汤,作为治疗胃咳基本方。  相似文献   

16.
"胃不和则卧不安"新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内经》关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典之说,深入挖掘、拓展其理论内涵,在中医关于"胃不和"致不寐的理、法、方、药等方面赋予全新的认识,认为"胃和"为"卧安"之前提条件,临床实践要谨守病机,须以"胃不和"为"卧不安"之辨证法度、以"和胃"为"卧不安"之施治圣度,通过"和胃"以达"胃和",则"卧安"而"夜寐"成,不寐自愈。  相似文献   

17.
“和法”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观在中医治法层面的体现,蕴含着补偏救弊以执中致和的思想。胃MALT淋巴瘤化疗后多发消化道不良反应,西医对此治疗存在局限性。施丽婕认为其病位在肝、脾、胃,病机本于气机失运、枢机不利,应从“和法”论治。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为补其偏,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调和脾胃、斡旋枢机,治中焦以衡;二为救其弊,运用四逆散合方加减以调和肝脾、抑木建中,以平为期;使机体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李家邦教授从医40余载,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及病理过程,潜心摸索出治疗消化性溃疡之疏肝健脾和胃法,并研制出健胃愈疡片和健胃愈疡颗粒,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与同仁共研。1理论依据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反胃”、“吐酸”、“嗳气”等范畴。情志不舒和饮食所伤为其常见病因,主要病机有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其病位虽在胃,多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转输,以升发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综观近年…  相似文献   

19.
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不易减药,而中医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倾向于服用中药。中医治疗神志病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并不统一,有的强调心、有的强调肾。为探讨中医神志病的辨治方法,从和胃平虑法治疗焦虑障碍入手,对焦虑症(肝胃不和证)的病因进行分析,讨论其核心病机,并进一步确定治疗焦虑症(肝胃不和证)的基本原则。焦虑症(肝胃不和证)这类疾病往往以胃部症状的表现为表象,但其辨证论治的核心主要在于精神症状。从精神症状入手在治疗上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防治胃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关键预防环节,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复杂,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情志为五脏所主,情志过激尤伤肝脾,七情六郁均可影响胃癌前病变的转归,其中以忧、思、郁、怒四者最为常见。胃癌前病变发病与肝关系密切,肝郁气滞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特点和向胃癌发展演化的关键病机,因此胃癌前病变多从肝论治。情志疗法包括五行音乐法、移精变气法、七情相胜法、言语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其顺应"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发展模式,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特色情志疗法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加强胃癌前病变患者心理疏导,有助于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以期为胃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