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剑飞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19-2021
从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转变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三步走的措施入手,提出促进中医药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注重学生参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和提高理论研究,大力促进学生大学英语、医学英语和双语能力的交叉融合,积极探索中医药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目前以公共英语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我国中医药学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提出重构涵盖“公共英语、医学英语和中医英语”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优化、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正医学英语,作为公共英语的扩展和延伸,是针对医学院校学生开设的专业领域的英语教学。它与中医英语一起,组成了中医药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让医学生在公共英语的基础上掌握医学领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1]。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越来越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意识到医学英语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中医医学知识,还需要掌握现  相似文献   

4.
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曹洪欣  沈雁 《中医教育》2002,21(5):33-34
为了扩大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使传统的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主流医学之一,我校于近年开始招收中医英语班,旨在培养国际中医药人才.我们在用英语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双语教学法的特点和规律作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近几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并做出了客观公正的总结。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双语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培养、教材的编写使用、教学内容的确立,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提出了中药学双语教学的改革思路,指明"双语教学"目的是尽量使我国的中医药学高等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并逐渐向应用英语进行医学教育过渡,同时对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医学统计学是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教材建设,结合采用多元化的双语教学手段,探索适宜中医院校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中医药与国际接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医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分析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是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剖析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学生双语学习兴趣、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方法,探索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模式,培养新时代兼备药学知识和外语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8.
周恩 《中医教育》2009,28(4):30-32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外向型中医药人才的重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格局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何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自身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满足社会对外向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课程设置、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双语教学等问题提出探讨,以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9.
曹立娅 《中医教育》2010,29(1):22-24
随着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要实现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目标,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中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同时也对应该如何培养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多年的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经历,以及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学习状况的了解,对中医药院校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医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正在得到逐步完善,几乎每个中医院校都有医学英语或者中医英语学科,有专门的专业英语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中医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英语通识教育+医学英语教学+中医英语教学,以期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水平。同时中医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不统一、师资匮乏等。从事中医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同仁,需加强沟通协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迎来新机遇,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都需要中医药对外传播交流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立足自身特色,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构建大学英语-中医英译-专业双语/英语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中医英译-中医药英语课程的培养模式。中医英译作为过渡课程,讲解中医英译理论和中医英译策略并进行中医英译实践,为后续中医药双语/英语课程打下基础,其课程开发和开设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循序渐进,相互联系和促进的课程群可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我校针对药学院中药学特色专业,整合了中药学专业与药理学相关的几门重要的主干课程的实践课,建设了药理学实践课程群,从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改革,系统地开展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和接受度,可进一步在其他医学和药学专业的药理学实践教学中进行推广,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范围内传统医学和自然疗法的复兴,中医药国际交流的潮流正在日渐涌动,这一趋势必将带动对于既精通中医药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人才的需求。为此,国内中医药院校纷纷开展双语教学,以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牢固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英语从事中医药国际交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之前来我国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已形成了一支学习、传播和发展中医药学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用英语来阐述深奥的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提高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这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学英语写作水平及完善医学英语写作课程建设,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医学英语写作课程进行了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和以教师及从业者为主的社会需求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无论学生、教师还是从业者都认为医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为此从医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及分析,试图提出科学合理的写作课程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伤科双语临床教学在八年制规培生应用的作用。方法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2016年4月—2017年4月的2011级、2012级在骨伤科的八年制规培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双语临床教学组(37人)和常规临床教学组(36人)。结果双语临床教学组与常规临床教学组比较,营造了八年制规培生学习医学英语氛围、转变了八年制规培生学习医学英语态度、激发了八年制规培生学习医学英语热情(P0.05);与常规临床教学组相比,八年制规培生临床教学组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P0.05)。结论骨伤科双语临床教学能培养八年制规培生学习医学英语习惯、提高医学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6.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中医院校对病理学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能满足学生查阅英文文献、写作专业英语文章、进行英语交流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医学病理学知识,与国际充分接轨,在病理学教学中开展恰当、有效的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专业人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兰凤利 《中医教育》2006,25(5):64-65
从1956年至今,中医药高等教育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如今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与50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英语专业课”(即“双语教学”)的蓬勃开展。“中医英语”则构建着由“英语”通向“英语专业课(即双语教学)”的桥梁。中医英语源自中医英译。如果从History of Chinese  相似文献   

18.
应用试卷分析、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结合应用于内科学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双语案例教学可以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医学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分析了双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衔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经典课程,伤寒论向来是各大中医药院校的重点课程。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推进,对外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培养能够准确应用英语将伤寒论基本内容与思维模式向国际传播的人才是未来《伤寒论》教学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开展伤寒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自身特色,从教师队伍和学生需求出发,对伤寒论双语教学的开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医药走向国际,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中医药人才迫在眉睫,因此也成为各中医院校实施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原因。但由于中医药专业双语教学还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所以不断探索和改革双语教学成为其顺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