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恢刺结合麦粒灸与单纯恢刺、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恢刺结合麦粒灸组、恢刺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恢刺结合麦粒灸组采用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恢刺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麦粒灸穴取气海、关元、命门等;恢刺组单纯采用恢刺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提插捻转毫针刺法治疗,取穴同恢刺组,均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I),分别于治疗前后对各组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恢刺结合麦粒灸组MAS评分低于恢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1),恢刺组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恢刺结合麦粒灸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恢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1),恢刺组FMA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恢刺结合麦粒灸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恢刺组的86.7%(26/30,P<0.01)和常规针刺组的83.8%(25/30,P<0.01).结论: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较单纯恢刺、常规针刺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2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与BI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以及单独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佳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患者按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靳三针加康复训练治疗)36例,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35例,两组疗程均为28 d。治疗前后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评定量表(ADL)、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功能综合评定(FCA)进行两组的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日常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评分(P0.01)。治疗组在上肢FMA评分的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NDS及下肢FMA、ADL、FCA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均给予上肢智能反馈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上肢肌张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结束后,两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MAS、FMA及BI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基础上,肌内效贴结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探讨互动式头针治疗、头针后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康复治疗及单用PNF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PNF组、互动式头针组与头针组,每组30例,各组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与PNF康复治疗。互动式头针组于头针治疗期间进行肢体PNF康复训练,头针组于头针治疗结束后行PNF康复训练。头针穴取病灶同侧(肢体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干预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记录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各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上肢MAS分级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各组患者FMA及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FMA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BI评分均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头针后采用PNF及单用PNF康复治疗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肩手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I评分及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肩手部疼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浸浴及内服柔筋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对痉挛程度、偏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柔筋汤内服,柔筋解痉、通经活络中药外用浸浴。评价指标采用修订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结果:两组治疗后上、下肢MAS评分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BI也明显提高,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综合疗法能降低中风患者的偏瘫痉挛程度,从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伸展位矫形器固定对减轻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的作用。方法:将50例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肘伸展位矫形器固定,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AS、FMA、BI评分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肘伸展位矫形器固定能有效减轻卒中后偏瘫侧上肢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推拿点穴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点穴疗法。两组疗程均为21天,观察FMA量表、BI量表评分及上肢肌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FMA评分和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Hmax/Mmax值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点穴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确切,对于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芍药甘草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针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MAS评分、BI评分及FMA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SI评分、MAS评分、BI评分、FMA评分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I评分和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SI评分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放松功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给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分比较,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BI、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和促进了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徒手冲击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中风患者上肢痉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徒手冲击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B组只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治疗前后MAS、F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前MAS、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AS、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常规康复治疗与徒手冲击疗法治疗均可降低中风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但结合徒手冲击疗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该疗法见效快、易操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单纯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5例)、音乐联合康复组(25例)和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26例)。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正确的体位摆放和物理治疗;音乐联合康复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予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师用节奏听觉刺激、模式性感觉促进及治疗性器乐演奏3类技术为患者治疗;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在音乐联合康复治疗基础上,予头针疗法,取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进行透刺并留针,留针期间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次2 min。以上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及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膝关节被动活动时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MA、BI、MAS这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MAS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康复组(P0.05)。结论: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常规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相比,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7.
《河北中医》2021,43(3)
目的 观察调督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调督解痉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 0%(21/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调督解痉针法能够较好地缓解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痉挛状态,促进生活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拮抗肌火针疗法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法)、舌针组、火针组(拮抗肌火针疗法)、火针加舌针组各3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CSI评分均有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有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CSI评分较其他各组更低,Barthel评分较其他各组更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CS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治愈率(70.00%)及总有效率(96.67%)均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治愈率(46.67,43.33%)及总有效率(80.00%,76.6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均较对照组(16.67%,53.33%)显著升高(P0.05)。结论:拮抗肌火针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脑血管疾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行中医针药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的脑血管疾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化痰通络解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通过改良版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量表(CSI)检测评定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痉挛缓解情况,并为其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FMA)及Barthel指数量表(BI)检测以评定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shworth、CSI、FMA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shworth、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针药结合疗法对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经解痉针刺法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odified Ashwoah Scale,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及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MAS分级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