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骨密度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36例老年医学科住院患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进行骨密度(BMD)检测。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60例,骨量减少组56例,骨量正常组20例。并检测所有患者血尿酸(UA)水平。结果三组骨密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567,P<0.001);三组血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1,P=0.004);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血尿酸水平依次升高,骨密度与血尿酸水平呈现正相关(r=0.273,P=0.001)。结论较高的血尿酸水平可能对老年人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RAX骨折风险因子预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187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期门诊收治的22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同时行骨密度测量,计算骨密度T值。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发生率并分析影响骨代谢的风险因子;采用FRAX计算两组10年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PMOF)、无骨密度值10年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PMOF~*)、10年髋部骨折发生率(PHF)和无骨密度值10年髋部骨折发生率(PHF~*)。结果:实验组股骨颈和腰椎L_(1-2、4)骨密度T值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腰椎L_3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量减少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两组PMOF≥20%和PMOF~*≥20%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HF≥3%发生率和PHF~*≥3%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骨骨折史、吸烟史、补钙、绝经时间、糖尿病等风险因子与患者10年骨折发生率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FRAX骨折风险因子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行有效预测,有助于早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患者PMOF。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水平,分析GNRI与心力衰竭患者骨密度值的关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伴有骨质疏松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并发骨质疏松症)和对照组(56例,未并发骨质疏松症),比较两组患者GNRI水平。根据骨密度测定值(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24例,T值<-2.5 SD)、骨量正常组(30例,T值>-1.0 SD)和骨质减少组(26例,-2.5≤T值≤-1.0 SD),分析GNRI与骨量水平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并分析相关因素判断骨质疏松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GNR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GNRI与骨密度T值呈显著正相关(P <0.05);骨量正常组患者营养分级优于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钙调激素甲状旁腺素(PTH)和维生素D的变化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指标,并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将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骨量减少组(32例)、骨质疏松组(12例)、正常组(16例),测定3组的血清PTH和25羟维生素D3,分析其与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依据患者腰椎或髋部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20.0%(12/60),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3%(32/60).3组的血清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P=0.043),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TH水平明显上升[(44.87±10.62)、(50.24±20.32)μg/L与(36.96±12.36)μg/L,P均<0.05].但25羟维生素D3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TH水平与髋部骨矿面密度(BMD)呈显著负相关(r=-0.224,P <0.05),与腰椎BMD无显著相关性(r=-0.187,P>0.05).结论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髋部BMD与血清PTH浓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32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选例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21年1月,按照测定的股骨颈BMD的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50例,骨量减少组45例,骨质疏松组37例。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比较三组受检者监测指标、股骨颈BMD和血清UA、GLU、LDL-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股骨颈BMD、股骨颈T值均低于骨量正常组,股骨颈T值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股骨颈BMD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血清UA、LDL-C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量减少组血清TC、GLU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GLU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TC、GLU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TC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质疏松患者血清UA、GLU、LDL-C水平和股骨颈BMD呈负相关(r=-0.504、-0.330、-0.218,P<0.05)。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BMD与血清UA、GLU、LDL-C水平具有负相关性,其水平升高可作为骨质疏松患者BMD下降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老年(年龄≥45岁)男性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分析其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237例,均进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并根据有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171例和无斑块组66例;测量患者腰椎、股骨颈和髋关节BMD,并分为骨量正常组160例和低骨量组77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患者股骨颈、髋关节BMD值[(0.924±0.142)、(1.027±0.157)g/cm~2]均低于无斑块组[(0.970±0.137)、(1.071±0.133)g/cm~2)](P0.05);低骨量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1.8%)高于骨量正常组(67.5%)(P0.0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股骨颈、髋关节BMD值呈负相关(r=-0.144,P=0.028;r=-0.130,P=0.047);高龄(OR=1.064,95%CI:1.022~1.109,P=0.003)、空腹血糖升高(OR=1.226,95%CI:1.050~1.431,P=0.010)及下肢动脉斑块形成(OR=2.445,95%CI:1.090~5.483,P=0.030)是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P0.05),体质量指数增高(OR=0.822,95%CI:0.731~0.925,P=0.001)是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保护因素。结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骨质疏松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骨转换标志物、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接诊稳定期COPD患者84例,根据患者骨密度(BMD)测试结果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28例)、低骨量组(26例)与正常骨量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MMP-9、TNF-α水平,以及骨转化生化标志物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血清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CTX)。结果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血清MMP-9、TNF-α水平高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血清MMP-9、TNF-α水平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sBAP、sOC低于正常骨量组,sCTX高于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sBAP、sOC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sBAP低于低骨量组,sCTX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腰椎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股骨颈股密度与股骨骨密度T值均低于正常骨量组(P0.05),骨质疏松组腰椎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股骨颈股密度与股骨骨密度T值低于低骨量组(P0.05)。血清MMP-9与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TNF-α与骨转换生化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并发骨质疏松患者MMP-9、TNF-α呈现为高表达,与骨转换生化指标存在负相关性,同时与骨密度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抗酒石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联合检测对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97例中老年体检者,按照骨密度测定值分为正常骨量组(27例)、骨量减少组(24例)、骨质疏松组(22例)、严重骨质疏松组(24例)。比较分析不同研究对象的TRACP5b、B-ALP、IGF-1水平。结果4组研究对象的TRACP5b、B-ALP、IGF-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骨量组相比,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的TRACP5b、B-ALP水平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的TRACP5b、B-ALP水平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组相比,严重骨质疏松组的TRACP5b、B-ALP水平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骨量组相比,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的IGF-1水平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的IGF-1水平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组相比,严重骨质疏松组的IGF-1水平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ACP5b、B-ALP、IGF-1联合检测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活性氧与骨基质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活性氧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深圳市中医院骨科2003-01/12的女性住院患者90例,所有患者年龄<70岁,绝经1年以上。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QDR-4500A型、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测定其骨密度,将骨密度低于0.790g/cm2者归于骨质疏松组,骨密度0.790~0.897g/cm2者归于骨量减少组,骨密度不低于0.897g/cm2者归于正常组,每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I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用SPSS10.0软件进行直线回归及相关分析,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9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浓度: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高于正常组[(11.98±2.12),(9.28±1.44),(7.60±1.70)μmol/L,P<0.01],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1)。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低于正常组[(722.61±105.10),(882.34±102.38),(1063.06±76.68)μkat/L,P<0.01],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P<0.01)。③I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高于正常组[(10.90±1.96),(7.89±1.78),(5.47±1.58)μg/L,P<0.01],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1)。④丙二醛与I型胶原羧基端肽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I型胶原羧基端肽呈显著负相关(r=-0.883,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活性氧水平较正常人增高,骨基质的降解也增多,提示活性氧能促进骨基质的降解,加速骨吸收,可能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102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股骨上端[包括股骨颈(Neck)、华氏三角(Ward)及股骨粗隆(Troch)]和全身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根据T值将这些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44例)、骨量减少组(36例)和骨质疏松组(29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 P1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的浓度,比较三组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对BMD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骨密度的降低,骨代谢指标的水平逐渐增高,其中,N-MID-OT和β-CTX的水平在三组间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t P1NP在骨质疏松组和其余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LP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量减少组中,N-MID-OT与Neck、Troch及全身的BMD呈负相关(r=-0.754,-0.663,-0.743;P0.05),β-CTX与Ward的BMD呈负相关(r=-0.273;P0.05);骨质疏松组中,N-MID-OT与所有部位的BMD呈负相关(r=-0.736,-0.562,-0.715,-0.521,-0.436;P0.05),β-CTX与Neck、Ward及全身的BMD呈负相关(r=-0.532,-0.614,-0.764;P0.05)。结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呈负相关,两者联合评估有助于早期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男性体检人群骨密度情况,并探讨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自愿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男性5131例,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体检者足跟部骨质,根据骨密度仪计算出的T和Z值,分析年龄、血脂、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情况。结果≤35岁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低,≥70岁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42.60%,14.08%)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重过低的人群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高(41.65%,13.27%),在超重的人群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低(28.96%,2.44%),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渐减少(P0.05)。血脂对骨密度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年龄是骨密度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是骨密度的保护因素,血脂对男性骨密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女性患者骨密度与骨转换及骨重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01例T2DM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数据,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包括腰椎、左侧股骨颈和髋部总体,将纳入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85例(T>-1)、骨量减少组87例(-2.5 < T < -1)和骨质疏松组29例(T < -2.5),检测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和β-Ⅰ型胶原C-末端交联分别评估骨形成和骨吸收。根据骨形成和骨吸收的T值分别计算骨转换率和骨重建率,比较T2DM患者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的骨转换率T值以及骨重建率T值的差异,并评估T2DM女性患者骨转换率T值和骨重建率T值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2DM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组的骨转换率T值与T2DM女性患者骨量正常组的骨转换率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T2DM女性患者骨转换率T值与髋部骨密度负相关(r=-0.14,P =0.049)。校正糖化血红蛋白后,T2DM女性患者骨转换T值与髋部仍呈骨密度负相关(r=-0.144,P=0.043)。结论在T2DM女性患者中,随着骨转换率的增高,患者骨密度越低,并发低创伤性骨折的风险也会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50岁以上未接受过治疗的原发性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中老年住院患者中,比较不同性别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差异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0岁以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测定被检者腰椎L1-L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并收集相关骨代谢指标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PTH、25OHD、血钙、血磷。结果共纳入住院患者223例,骨量减少142例,骨质疏松81例。中位年龄70岁,男性66例,女性157例。女性骨质疏松比例显著高于男性,腰椎L1-4和全髋骨密度T值低于男性,而股骨颈骨密度T值在两性中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骨钙素和β-CTX水平均明显高于男性,PTH、25OHD、血钙、血磷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三部位骨密度T值与年龄、绝经年数、妊娠次数均呈负相关,与骨代谢指标、绝经年龄没有显著性相关。男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T值与年龄负相关,与血钙水平呈正相关,全髋骨密度T值与β-CTX呈负相关,与血25OH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50岁以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住院患者中,女性全身骨量丢失更严重,男性骨量丢失主要在股骨颈。男性骨量降低与血钙和25OHD降低有关,女性患者骨代谢比男性更活跃,其骨量降低主要与年龄/绝经年数、妊娠次数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为参照标准,应用磁共振水-脂分离成像(Dixon)技术测量腰椎椎体脂肪信号强度并计算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来评价椎体骨密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腰椎体查患者36例,纳入腰1-4椎体(144个)。所有患者均分别行DXA检查及腰椎MR检查,以DXA腰椎椎体T值作为金标准,使用WHO的诊断标准,即T值≥-1.0 SD为正常,-1.0~-2.5 SD为骨量减低,≤-2.5 SD为骨质疏松;同时在MRI图像上测量并计算腰1-4椎体的信号强度(T2脂相像)及FF,骨髓脂肪FF计算公式:FF=[Mfat/(Mfat+Mwater)]×100%,式中Mwater、Mfat分别指水像及脂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总像素信号强度值,以此来评价磁共振水-脂分离成像技术预测骨质疏松的能力。结果 36例患者144个椎体,按照T值进行分组,骨量正常组58个,骨量减少组28个,骨质疏松组58个,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椎体脂相信号强度分别为100.2±20.1、156.1±56.3、211.9±84.6。FF分别为:(31.1±6.2)%、(53.3±7.6)%、(77.8±7.2)%。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比较,腰椎T2脂相信号强度及脂肪分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椎体脂相信号强度与DXA呈负相关,两者相关系数r=-0.64,P0.01,脂肪分数与DXA呈负相关,两者相关系数r=-0.93,P0.01。结论磁共振水-脂分离成像通过测定腰椎信号强度并计算脂肪分数,可以反映椎体脂肪含量的变化,对骨质疏松做出初步诊断,对于评估腰椎骨密度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12月行体检的中老年人80例,均行不同部位骨密度测定及维生素D水平检测。按照骨密度不同,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而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又统称为非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部位骨密度及维生素D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分析探究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骨质疏松组19例,骨量减少组27例,骨量正常组34例。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的腰2~腰3、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53. 13±11. 71) mmol/L、(57. 24±12. 73) mmol/L、(57. 82±13. 53) 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性别、年龄、25羟维生素D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年龄与性别为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可通过骨密度测定及时诊断骨质疏松,而骨密度降低与维生素D缺乏、年龄、碱性磷酸酶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敏感检测指标.方法对46例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46名正常人,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用单光子吸收法测定骨密度,并对骨钙素与骨密度进行相关分析.同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结果糖尿病患者的骨钙素[(3.3±1.4)μg/]与骨密度[0.67±0.11)g/c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6±1.2)μg/L、(0.78±0.12)g/cm2],(P<0.001).骨钙素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γ=0.5902,P<0.001),与病程及血糖呈负相关(γ=-0.6760,-0.4512,P<0.01~0.001).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属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14例(30%),骨质疏松11例(24%),而对照组骨量减少4例(9%),未发现骨质疏松者.结论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骨钙素可以作为检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体脂肪率(fat mass percentage,FM%)的变化以及其与骨骼健康的相关性。方法病程5a的中老年T2DM患者128例为T2DM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测定血清SOST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L_(1-4)、左侧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相应部位FM%,分析SOST、FM%、BMD等相关性。结果T2DM组血清SOST[(224.92±76.94)ng/L]、股骨FM%[(23.79±5.98)%]高于对照组[SOST(193.37±61.91)ng/L、股骨FM%(21.98±5.06)%](P0.05),腰椎及股骨BMD[(1.11±0.16)、(0.98±0.15)cm~2/g]与对照组[(1.09±0.18)、(0.98±0.19)cm~2/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组血清SOST与甲状旁腺激素呈负相关(r=-0.300,P=0.010),与腰椎、股骨BMD无相关性(r=-0.160,P=0.880;r=-0.150,P=0.190);腰椎、股骨FM%与血清SOST值均呈正相关(r=0.320,P=0.004;r=0.270,P=0.015);股骨FM%与BMD明显负相关(r=-0.280,P=0.001)。结论中老年T2DM患者血清SOST水平、FM%明显增高,有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来源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是否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骨损伤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31例(骨质疏松组),老年男性骨量减低患者35例(骨量减低组),骨密度正常老年男性志愿者36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三组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RANKL的表达水平,并分析研究对象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RANKL的表达水平是否与骨密度水平存在相关性。结果①对照组、骨量减低组及骨质疏松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RANKL表达水平依次升高[分别为(1. 58±0. 95)%、(2. 03±1. 33)%、(2. 34±1. 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骨量减低组及骨质疏松组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RANKL表达水平依次升高[分别为(1. 11±0. 83)%、(1. 53±1. 11)%、(1. 76±0. 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②CD4~+T细胞表面RANKL表达水平与股骨颈骨密度T值之间呈负相关(P=0. 026,r=-0. 221); CD8~+T细胞表面RANKL表达水平与股骨颈骨密度T值之间呈负相关(P=0. 027,r=-0. 219)。结论 T淋巴细胞表面RANKL表达的上调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下降具有一定影响,可能是引起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下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4例年龄≥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分为骨质正常组和骨密度降低组(包括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其中骨质正常者40例,骨密度降低组84例。对这两组患者的性别、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血钙(Ca)、血磷(P)、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25-羟基维生素D[25-(OH)D_3]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密度降低组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比例(P=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糖尿病病程、BMI、HbA_1c、P、25-(OH)D_3均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长糖尿病病程、低BMI、高HbA_1c、高P、低25-(OH)D_3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PTH)基因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关系。分析维生素D受体(VDR)、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对PTH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关系的影响。方法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1型糖尿病(T1DM)组54例、2型糖尿病(T2DM)组104例、健康对照(CON)组102例的中国北方汉族人PTH基因多态性。结果甲状旁腺素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T1DM组、T2DM组与CO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患者Bb/bb基因型者发生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相对危险度增加(OR=2.8684)。联合VDR基因多态分析,Bbaa基因型组糖尿病患者并发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相对危险度增高(OR=4.3125);联合ER基因多态分析,bPxx基因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相对危险度也增高(OR=4.0);联合分析PTH、VDR、ER基因型,同时存在3个或4个易感基因型者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相对危险度增加(OR=5.5385)。结论糖尿病患者PTH基因多态性(BST B1位点)可能是预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易感性的遗传标志。联合VDR、ER基因多态有助于识别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