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东方养生》2007,(3):154-155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把天地万物与人统一起来,把它们当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促进了中医养生学的健康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治病求本”是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本文不揣粗陋,仅就中医治则中“治病求本”一词的概念及运用问题,谈谈个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3.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生活动.中医养生学,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以及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实用科学.而寿命的长短由人体的健康状况所决定,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衰老和疾病,维护健康、恢复健康是长寿的必要条件.中医养生对于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音乐养生中医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姜莉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961-963
从音乐养生的中医历史溯源谈起,用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及七情阐释音乐养生的机理,并且概括了音乐养生的作用,从而指出历史悠久的音乐养生是中医的宝贵财富,作为一个待兴领域,音乐养生前途光明,作为中医工作者,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正>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本文不揣浅陋,仅就中医治则中治病必求于本一词的概念及运用问题,谈谈管窥之见。1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治则的纲领1.1阴阳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处之本,显然是指阴阳,清代张志聪谓:本者,本于阴阳也。此处之阴阳,不仅指人体之阴阳,还泛指事物生长消亡变化规律的阴阳之道。人体发病是由于阴阳失去了平衡协调,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变化亦  相似文献   

6.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生活动。中医养生学,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以及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实用科学。  相似文献   

7.
中医养生观是富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论,但以往通常认定它源出道家思想。本文则认为,道家的寡欲观与中医的节欲观并不一致,中医养生观实与儒家和杨朱之说一理贯通。  相似文献   

8.
道家“无为论”与中医和谐养生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樊尊峰  李其忠 《河南中医》2009,29(3):234-235
道教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解读,从身心、自然、社会的角度分剐论述了道家无为论对中医和谐养生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温长路 《光明中医》2012,27(2):201-203
道教和中医学,都是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道教养生学和中医养生学,不仅同样具有丰厚的文化土壤和民众基础,而且在思想、内容、形式上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时甚至达到难分难解的程度.这种联系,还体现在历史上许多道家为医、医家为道的特殊文化现象上,特别是在养生理念和实践上,著名代表人物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道家创造的许多概念,如"元"、"真"、"太素"、"太乙"等,在中医的典籍中也有印痕,如《寿世保元》、《修真密要》、《太素脉诀》、《太乙神针》等这些书名和混元散、还阳保真汤、无极丹、太乙膏等这些方名上.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中医药》2015,(6):61-63
<正>养生,是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采取各种措施以颐养心身,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却病延年。延年益寿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当代社会中养生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各类养生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研究养生学的学术机构、单位层出不穷,各种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酒店、山庄、俱乐部、会所亦纷纷建立。然而各种养生方法却不尽相同,甚至鱼龙混杂、对错难辨。面对各种养生方法,人们不能正确判断,导致了我国中医养生文化在  相似文献   

11.
夏天骄阳似火,尤其数伏之后,暑气极盛。如何在暑热难耐当中避免为暑气所伤。中医有独特的避暑养生之道。夏天人们的活动增加,外在环境阳气又盛,容易丢失水分,使机体平衡失调,抵抗力减弱而受病邪所侵。夏天主要的不适是  相似文献   

12.
何文彬 《江苏中医》2000,21(10):4-6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总纲,而“本”的最高含义在于阴阳,其实质内容是“证”,它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症状等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治病”之“本”与“标本”之“本”,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求本”为确定治疗原则,制定各种具体治疗方法、遣方用药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论述 ,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总纲 ,而“本”的最高含义在于阴阳 ,其实质内容是“证”,它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症状等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治病”之“本”与“标本”之“本”,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求本”为确定治疗原则、制定各种具体治疗方法、遣方用药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道家“仿婴孩式”养生思想注重人之本源,强调运动调摄养生、精神调摄养生、人与自然养生、人与社会养生,这种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中医养生今后的发展也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段晓鹏 《河南中医》2012,32(9):1163-1164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医学的"中和观"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中医养生学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体内部和谐,即阴阳平衡。在养生方面,无论是时令、心理、膳食、运动、房事等等,都体现着"中和观",这是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应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张雪然 《国医论坛》2008,23(3):10-11
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要做到健康,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遵循养生之道。养生,又称养性、摄生、颐养等。中医药自《内经》以来,许多医家和医著对此都  相似文献   

17.
<正>在全球面临亚焘康及老龄化的今天,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更加迫切,"中医养生热"经久不衰。然而中医养生传播中出现了一些夸大其辞、弄虚作假、违背科学常理等"假丑恶"现象,引起老百姓无所适从、失望甚至反感。为此亟需给中医养生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还中医养生"真善美"的本来面目。中医养生传播内容的"真"加上中医养生传播形式的"美",就能达到中医养生传播效采丽"善"。中医养生之"真"既有科学之"真",又有人文之"真"。中医养生科学之"真"表现在中医养生学的科学性上。虽然中医脏腑、经络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人体器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药配伍中的中医“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科学实质进行探索,分析中药配伍规律的具体应用,发现中医"和谐"观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药配伍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9.
蒋正林 《家庭中医药》2003,10(11):31-31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其首篇载,黄帝问于无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世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