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邓乐  丁长松  黄辛迪  梁力伟  梁昊 《中草药》2020,51(16):4277-4283
目的为解决中药药性描述的抽象、模糊导致难以准确把握其本质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药向量训练(quantitative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pertie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QM-BP)模型,实现中药药性的量化表示。方法首先对中药及其对应的功效进行整理,获得"中药-功效"样本对;其次,构建"中药-药向量-功效"3层结构的QM-BP模型,并利用中药的药性数据对模型进行初始化;最后,基于QM-BP模型使用"中药-功效"样本进行训练,得到BP药向量。结果将《中药学》教材所涉及的474味中药及其528个功效基于QM-BP模型训练并结合临床分析,发现训练后得到的BP药向量比药性的初始量化值更能反映中药的属性特征。此外,由于BP药向量与词向量具有相似的性质,发现功效相似的药物对应的BP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近,而功效差异较大的中药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远。结论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药向量训练模型,在中药药性与功效具有关联性的基础上,对药性量化值进行修正,以期使药性量化值更精确。今后可优化QM-BP模型并开展药对、复方分析,以期探明中药药性及组方配伍中蕴藏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科学、快速的抗衰老药效预测模型。方法:根据中药复方的组方原则,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中药抗衰老药效与其性味归经之间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实例对抗衰老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模型预测复方的抗衰老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准确率为93.33%。结论: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复方的抗衰老药效。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药药性与方剂功效存在非线性关系,对中药方剂功效的预测往往比较困难。文章引进了能有效处理非线性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利用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中药方剂功效预测模型,并设计了中药方剂功效智能预测系统。另外,为了降低中药数据处理的复杂度,并引进了"量子化"概念,为系统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收涩类中药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该类中药的复方组方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中药药性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应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鸡冠花与其它收涩药物的药性差异较大;敛肺涩肠药中五倍子、罂粟壳和诃子;固精缩尿药中的山茱萸与覆盆子、桑螵蛸和海螵蛸、莲子与芡实在药性上具有较高的等价性。结论: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有类似功效的药物归类,有利于讨论收涩类中药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入研究该类中药的性质和临床用药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营养素对人体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与补益类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药性理论以及中药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补肾、活血等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功效预测.结果: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合理地表达了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并且中药组分的预测结果与原饮片功效基本一致.结论:利用贝叶斯网络建立的功效与药理作用关系模型可用于中药组分功效的预测,对中药及中药组分功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辅助设计抗感染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珠雷  李玉虎  包寅  徐栋梁  张辉  王易 《中草药》2009,40(10):1602-1607
目的 验证利用基于人工免疫智能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抗感染中药新复方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伤寒论>中所载之经方作为中药复方训练样本,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感染实验动物模型ig给予各中药复方,取含药血清观察其抑菌效果,按抑菌力大小给以相应编码;将这些复方中各味中药的药性特征进行编码,输入一个神经网络,用人工免疫系统实现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优化,使之具备实现中药复方药性特征和抑菌力之间非线性映射的能力,提取出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然后由计算机随机生成复方,由系统根据预测的抑菌能力取排名靠前者输出得到计算机设计的抗感染中药复方,进行动物实验验证.结果经过验证,计算机所设计的复方可以有效提高小鼠含药血清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结论初步证明,计算机可以用于辅助设计抗感染中药新复方.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5,(11)
植物类中药宏观药性是其物质成分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非线性特征。探讨寒热药性的物质构成,必须回归经典理论的认知思路,微观分析与宏观归纳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药性本质。将植物遗传关系与药性研究结合,以科属内药性属性趋同的中药组群为对象,利用指纹图谱技术获得其成分多维多息谱图,先从统计学角度找到高显示度药性特征标记,进而采用网络生物学技术,构建寒热药性特征标记与药性间的系统网络,建立模式识别模型,从整体上分析成分与药性的关联关系,可望建立符合中医药认知规律的药性表征、评价方法,实现科属中药基于全成分特征的药性识别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组分功效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补肾、活血等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功效预测.结果: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合理地表达了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并且中药组分的预测结果与原饮片功效基本一致.结论:利用贝叶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合分析了传统及现代的中药复方功效研究思路与探讨方法的特点,探索性地提出立足中医原创思维,从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方能揭示中药复方的功效。复方的配伍不仅是"君臣佐使"和"药物七情"理论下的中药功效的配伍,也包括复方中药的药性配伍。药性中的气、味、归经的配伍才是中药复方配伍的核心,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不能偏离药性配伍。明确以药性配伍为复方功效研究的核心,寻求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这是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上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一类基于组效关系神经网络模型的中药药效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与药效相关的中药质量分析方法。方法 :分别选取非线性函数逼近能力较强的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并与偏最小二乘法相结合 ,建立中药组效关系模型 ,进而用组效关系模型计算预测药效 ,据此评价中药质量。结果与结论 :将其应用于川芎质量评价 ,无论在训练误差、预测误差以及相关系数等方面 ,均明显优于PCR和PLSR方法 ,具有较理想的训练及预测精度和可信度 ,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川芎各化学组分与药效检测指标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 ,可发展成为能反映药效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植物类中药药性、功效和靶点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中药寒热药性效应的分子机制,为诠释中药药性的微观作用机制和科学内涵提供基础。方法整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于单味药药性与功效的记载,并参考《药理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靶点》及《药理学》,选取509种植物类中药。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记载植物类中药药性、功效、药理作用和靶点的相关文献。筛选靶点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My SQL5.7.13构建数据库,运用R软件平台3.3.1中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算法,研究植物类中药药性与功效、靶点的关联性。结果 509种植物类中药中,寒性中药227种,平性中药106种,热性中药176种。数据挖掘结果表明,与寒性关联紧密的功效为止渴、清肝、通淋等,靶点为转化生长因子-β2、肝微粒体酶等;与热性关联紧密的功效为温中、散寒、散痞等,靶点为骨形态蛋白-2、类风湿因子等;与平性关联紧密的功效为敛肺、消胀、益精等,靶点为β-淀粉样蛋白、前列腺素E2受体等。结论中药药性、功效和靶点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药性或两类药性(气、味)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基于中药药性的用药规律。为此,本文提出气、味、归经药性组合与功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及其功效数据的统计,得到235种药性组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性组合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明确了每种药性组合的主要功效。研究结果表明,药性组合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中药的作用规律,丰富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21,(7)
如何在现代中药制剂中体现临床医生的中医思维和理论特色,进而保证中药复方原有的独特疗效已经成为中药现代制剂研究过程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依据中医药理论,中药的药效来源于药性,组成复方后仍以药性的发挥来达到临床治疗作用,古代经典医籍中所记载的复方药功效是复方药性的特定表述和表达。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唯成分论思维在中药制剂研究过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大多数药剂学研究者淡漠和忽视了中药制剂与复方药性的关系。基于此,作者提出中药药剂复方药性传递理论,即中药剂型是中药复方疗效发挥的载体,中药制剂的功用是传载中药复方药性,并通过将其传递到患者机体而发挥疗效,表达和传递中药复方药性是中药制剂的核心和基本任务,并认为中药药剂复方药性应涵盖中药复方的理法方药、配伍关系、药性和合、临床用药分析、临床功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药入药部位与药性、功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入药部位的形、质特征与其药性和药效密切相关,如根类药主下行、皮类药主走表、藤类药通经络、种子类药能种嗣等,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及发现新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邹华彬 《中成药》2012,34(4):714-718
目的 建立中药复方多维药性量化指标及对其进行双指标率序列分析实现中药复方的综合功效量化分析.方法 建立了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及升降浮沉量化指标值及中药药性值-剂量定量计算公式.用该方法构建了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的6种中药复方的多维药性量化指标,并用改进的适用于连续变量分析的双指标率序列分析法计算了六种复方的多维药性的共有率及变异率.结果 多维药性量化指标的量值分布模式、共有率和变异率可以定量反映中药复方的主要作用部位及对应的作用强度、综合功效程度.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中药复方多维药性量化指标系统及双指标率序列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定量描述某些种类的中药复方的药性及功效作用细节,实现“药证对应”基本原理的初步定量表示及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决策树算法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其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中药药理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决策树算法研究中药药性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药性预测。结果:建立的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中药或组分中药的药性预测。结论:用决策树模型对组分中药药性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出组分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为组分中药药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