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内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一大进展,它能减少梗塞面积,保持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是溶栓疗法尽管作用很大,可存活的AMI似有再梗塞的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辅助于其它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镁、硝酸盐制剂、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1 β-受体阻滞剂 β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抑制心肌收缩力从而使心肌耗氧减少。此外,能对抗在AMI时增高的儿茶酚胺浓度。 在总计27个包括2700患者随机试验中检查β阻滞剂对住院死亡率、再梗塞及心跳停止的影响,AMI早期(发病12小时内)静脉给予β阻滞显示,能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心脏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心肌梗塞发病机制的研究深化,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术(以下简称PTCR),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有效措施。我院自1988年12月  相似文献   

4.
1980年Dewood等人证明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由此奠定了AMI早期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溶栓疗法的迅速发展,被誉为80年代心血管病治疗学的一大进展。1AMI溶栓治疗现状1.1现有的溶栓剂(1)链激酶(SK)。SK是通过与纤溶酶原结合成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间接地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国外SK静脉溶栓的剂量为75-150万U,在一小时输入,血管再通率平均在60%-70%。冠脉内溶栓,血管再通率达70%-80%。重组链激酶(r-SK)是由基因工程生产的,国产r-SK用…  相似文献   

5.
<正> 有关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国内已有不少文献综述进行介绍。近年来,溶栓疗法已较广泛地用于治疗冠心病以外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如近端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急性肺栓塞,周围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急性脑血管阻塞时溶栓剂的应用亦有一些新的见解,现综述如下。一、四肢近端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下肢的腘股或髂股静脉,上肢的桡或腋静脉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如不予适当的治疗,血栓会向近端扩大,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静脉瓣的功能会丧失从而导致静脉高压,严重的静脉高压会导致静脉炎后综合症。抗凝疗法或外科手术去除血栓虽可预防血栓扩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俊升 《急诊医学》1996,5(4):247-249
  相似文献   

7.
动脉内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山西省夏县中医院内科卢万义,安峥,刘兴州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越来越强调早期治疗,即在缺血性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开始治疗。只有尽早治疗才能改善缺血性半暗带(penumbra)的供血,使半暗带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缩小梗塞范围,改善...  相似文献   

8.
9.
10.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冠状劝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8月 ̄1996年12月AMI胸痛后45分钟 ̄6小时入院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1995年8月前24例行国产尿激酶ICT,1995年8月后28例行直接PTCA,C AMI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为血管再通标准。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9岁。平日身体健康,1小时前无任何诱因突然胸骨后呈压榨样持续性疼痛,同时,伴有大汗淋漓,来院就诊,经做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上移3—4mm,T波呈“帐蓬”样,门诊以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收住院,立即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前准备及护理 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2.备皮。3.常规普鲁卡因试敏、青霉素试敏、碘试敏,急检血常规(BT、CT、血小板),凝血酶元时间,纤维蛋白元定量测定。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内溶栓(ICT)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8月~1996年12月AMI胸痛后45分钟~6小时〔平均(3.4±1.6)小时〕入院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1995年8月前24例行国产尿激酶ICT,1995年8月后28例行直接PTCA,以AMI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为血管再通标准。结果:ICT与直接PTCA2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1.7%和89.3%(P<0.001),再通血管残留狭窄平均为90.4%±6.7%和14.5%±10.3%(P<0.001),血管再通距胸痛发病时间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通存活患者梗塞后早期(起病后30日内)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4.3%(1/23),P<0.05。结论:在条件和设备允许的医院,可优先考虑直接PTCA治疗AMI,以获彻底可靠的血管再通,ICT可作为PTCA失败后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的康复运动疗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1例行冠脉内支架术的患者,进行三阶段的康复运动程序,出院前采用非标准运动试验或分级运动试验进行康复评定,通过观察发现支架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进展速度较快,与文献报道的PTCA术后康复训练相比,各阶段运动强度较高,而心肌耗氧和RPE较低,在出院前评定中心,支架术后康复病人亦达到较高的水平,说明支架术后病人坚持康复训练有益于体能的提高,心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威协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因此,冠状动脉腔内溶血栓疗法(以下简称溶栓术)是内科治疗心肌梗塞的有效方法。此法是用稀释的血栓溶解药物直接向冠状动脉内推注,使闭塞的冠状动脉重新恢复血流,缩  相似文献   

16.
17.
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起病在6小时内的AMI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的方法进行溶栓,溶栓剂11例选用尿激酶,1例用rt-PA,溶栓开始后每15分钟作1次冠脉造影,判断梗死相关动脉(IRA)TIMI血流分级,结果:12例冠状动脉开通率为100%,其中TIMI II级2例,TIMI Ⅲ级10例,11例用尿激酶者剂量为20-130万U,平均50万U,1例用rt-PA者剂量为50mg,溶栓开始至血管再通时间15-60分钟,平均35分钟,4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1例镜下血尿,3例穿刺点局部血肿,随访1/2-2年心功能均在1-II级,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IRA再通率高,溶栓剂用量小,在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可以使闭塞的冠状动脉早期再通,从而达到血液的再灌注,本文通过对37例急性心肌梗塞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的观察,介绍溶栓疗法的适应症和急性心肌梗塞再通(溶栓成功)的指标,以及如何观察护理。  相似文献   

19.
张洪忠 《临床荟萃》1996,11(15):683-687
十几年来,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许多重要进展,已将心肌梗塞的病死率从30%降至10%左右,但既往措施均在于诊断及治疗心肌梗塞的后果,而不能改变心肌梗塞的主要病理过程,即没有改变冠脉血管闭塞及由此产生的心肌缺血,继而演变至心肌坏死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的发展,从1979年,De,WOOD等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证实在发病6小时内,心肌梗塞患者中80%冠状动脉内的有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开拓了冠状动脉内和经静脉短期大剂量溶栓治疗的新纪元.近十余年来,随着冠心病监护病房在全国各地区医院的广泛建立,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病死率已明显下降,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则成为AMI的主要死因.已有研究表明:AMI存活率高低主要取决于梗塞范围及相关冠脉是否再通,只要梗塞区冠脉畅通供血,即使左室功能尚未改善,病死率也降低,AMI溶栓疗法对重建冠脉循环,降低AMI死亡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国外自1979年开始在临床上对AMI应用溶栓疗法,我国则开始于1984年;据1992年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应用溶栓治疗AMI约1000余例,其中静脉注入溶栓剂治疗AMI约900例,冠脉内溶栓疗法约10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