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彭江云教授辨证论治强直性脊柱炎,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主要是"阳虚邪凑",肝肾不足、肾虚督寒为本,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侵袭督脉为标,内外之邪相互结合致使气血不通、阻于督脉而病。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提出温阳散寒、补肾强督、通络止痛的原则。治疗时善用并重用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温阳散寒之品以缓解病症,重视扶正固本、扶阳存津、温阳散寒为其治疗特色。彭江云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甚佳,值得研究及学习。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老年全身退化性骨病,以致骨的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骨折发生风险较高。SOP属于祖国医学中"骨痿"、"痿证"、"骨枯"等范畴,该病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本,脾肾两虚证是SOP较为常见的证型。目前关于脾肾两虚型SOP是以肾虚为主要病机,补肾健骨成为主要治法,而从脾胃方面论治本病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首次从"治痿独取阳明"角度论治脾肾两虚型SOP,补益中焦脾胃以益肾,并滋养脏腑,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为防治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内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并分析我科近年诊治的5例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例Castleman病临床分型均为局限型,组织病理学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复发.结论 Casleman病罕见,影像学对本病诊断有一定价值,确诊需要依靠病理检查,局限型经手术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中医根据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骨痹""骨痿"等,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命门"作为原动力为藏精之所、元气之根并对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旨在从"命门学说"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命门"具体形质下的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以期探索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机理,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络辨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力平 《中国骨伤》2009,22(10):777-778
从病位与临床表现可见,腰推间盘突出症的证候归属于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病变,经络辨证分别为属督脉血瘀证、胆经湿热证、膀胱经风寒湿阻证、肾阳亏虚证,临床中可使用经络辨证指导推拿、针灸、内服中药等治疗方法,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寒痹的证治     
寒痹为五淫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如娄多峰、路志正、焦树德教授等论治寒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寒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寒凝痹阻、风寒痹阻、寒湿痹阻、风寒湿痹阻、阳虚寒凝、脾肾阳虚、寒凝血瘀、阳虚痰瘀等8型),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4):2289-2292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月~2016年6月,对40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患者给予外科治疗,主要包括牵引、手术复位融合固定。其中18例患者术后选择辅助督脉针灸疗法(手术+针灸组),其余22例为单纯手术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JOA、督脉经络瘀阻证候积分、N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手术+针灸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单纯手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VAS、JOA、NDI和督脉经络瘀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采用外科手术干预辅助督脉针灸疗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沿革与嬗变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难治病,为深入挖掘和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原理与方法.不断提高对本病的防治和研究水平,较系统地分析整理了历代中医的有关论述,认为本病与中医学“骨痿”,“骨痹”相关,从病名定义,证候病象,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方面进行论述.并对其所用方药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在于整体调理.补泻兼施。从而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对本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学“大偻”范畴,阳虚是其重要的发病基础。首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以阳虚体质居多,督脉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位,督脉亏虚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痹阻经络气血,日久酿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导致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其次,葡萄膜炎、肺间质纤维化、骨质疏松、焦虑抑郁状态等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症的出现也多与阳气不足有关。因此,温阳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治疗原则。从温阳以祛邪、温阳以通络、温阳以养脏3个方面入手,达到阳气充沛流畅,化痰祛瘀以及通络止痛的治疗目的。但温阳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绝非单纯使用温热药补充阳气,而是要顺应阳气充沛流畅的特点,且注意温补与温通并重。在具体临证遣方用药上应该擅用辛味药,取其“能行、能散、能补”的功效特点,同时还要不忘阴中求阳,灵活配伍甘温甘寒类养阴药,以求“阴生阳长”及久郁之燥热邪热伤阴。  相似文献   

10.
乳腺Paget病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Paget病(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主要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的癌呈湿疹样改变,故又称湿疹样癌,由Paget于1874年首先报告,约占原发性乳腺癌的1%~3%。本病常伴发浸润性乳腺癌或导管原位癌,临床上容易误诊。本病在来源与治疗方面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Paget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益气养阴方对脾肾气阴两虚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CKD 1-2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脾肾气阴两虚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CKD 1-2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益气养阴方,对照组加服氯沙坦,疗程为16周;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研究对象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尿MA/Cr、尿β2-MG、血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白蛋白等指标变化,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益气养阴方能减少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尿MA/Cr、24 h UPro的排泄(P均〈0.05)。结论:益气养阴方具有改善症状,减少蛋白尿,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将31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阳)、阴阳两虚4种本证组和兼湿证、兼瘀证、兼痰瘀证3种标证组,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T3、T4、FT3、FT4、TSH,分析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关系。结果:随着糖尿病肾病中医本证证型从阴虚燥热型向脾肾气虚(阳)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的逐渐发展,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病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组与组间存在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其主证以阴虚燥热型为主,标证以无兼证为主;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主证以阴阳两虚型为主,标证以痰瘀证为主。结论:甲状腺功能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3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辨证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CKD2~3期)的中医证候分型、临床症状、中药疗效以及临床指标间相关性研究,探讨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探索中药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2011年入住我院肾病科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病史资料、中医临床症状、相关临床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以及治疗方法。结果:(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中以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常见;(2)脾肾阳虚型蛋白尿水平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脾肾阳虚型中药治疗有效率最低(66.7%)。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最为常见,脾肾阳虚型蛋白尿水平最高,治疗有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CRP指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阳)、阴阳两虚4种本证组和兼湿证、兼瘀证、兼痰瘀证3种标证组,并选择5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所有纳入者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结果:与正常健康人50例作对照,糖尿病肾病患者CRP水平(1.73±2.91)mg/dl明显高于NC组(0.54±0.16)m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各本证证型组血清CRP水平的比较显示,随着证型由阴虚燥热、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演变,患者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且阴虚燥热、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分别与阴阳两虚组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与NC组、无兼证组与NC组及痰瘀证与血瘀证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CRP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以及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以Ⅰ、Ⅱ型为高发。探讨Ⅰ、Ⅱ型骨质疏松症与证素辨证法的相关性,推动中医辨证法的返本与开新。方法按照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将随机选取的100例Ⅰ、Ⅱ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证素辨证法的临床观察,探索病位、病性证素与Ⅰ、Ⅱ型骨质疏松症,以及患者疼痛程度与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位在肾者人数最多,占Ⅰ型中总人数的59%;其次是脾,占50%;再次是肝,占41%。Ⅱ型骨质疏松症中病位在肾者最多,占Ⅱ型总人数的75%;其次是肝,占46%;再次是脾,占32%。Ⅰ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证素例数分级:阴虚阳虚寒或痰或湿血瘀气滞。Ⅱ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证素例数分级:阳虚气滞阴虚血瘀寒或痰或湿。疼痛程度是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在阳虚、寒痰湿中痛势尚可。结论根据证素辨证排列组合,Ⅰ型骨质疏松症以肾阴虚、脾肾阳虚更常见。Ⅱ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阴阳两虚、肝气郁滞等为多发。骨质疏松症疼痛程度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说明了Ⅰ、Ⅱ型骨质疏松症与证素辨证法有很强的相关性,将二者结合为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为部分揭示证素辨证法的科学内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 osteoporosis,GIOP)是长期或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从而影响骨重建过程造成的。依据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生理病理作用和动态变化,中医学认为糖皮质激素造成的机体阴阳失衡是GIOP发病的根本原因;病变关键在肾,肾阴阳失衡是病机发展转化的核心,表现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的演变规律;脏腑亏虚,气血阻滞,骨骼失养是核心病机,病理变化始终强调动态性和复合性。据此确立“平调阴阳”的治疗大法,基于平调肾阴阳理论防治GIOP,一方面强调平调阴阳一定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另一方面在平调肾阴阳的同时调节一身阴阳的平衡以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并平调原发病之阴阳以治未病,最终达到阴阳平衡、血脉通利、筋骨得养的状态。现代研究表明细胞自噬是阴阳动态平衡的微观机制,是“平调阴阳”法改善GIOP的防治靶点。可见,平调阴阳是临床防治GIOP的一个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但西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当发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优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合骨;脾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肉,主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具有先后天相互资助的关系,二者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阳气的激发、推动。"重阳思想"作为中医认识疾病的重要思想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为阳主阴从观,认为治疗疾病应注重顾护阳气,并善用温阳之品。该文从"重阳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脾肾阳虚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系,结合现代医学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阐释,认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重视温肾健脾。由于目前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认为今后可以加强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发掘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之处,以发扬中医药理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为微炎证状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临床症状调查表”,对151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本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5型,标实证分为无兼证、湿浊证、湿热证、热毒证、血瘀证5型,并收集患者的CRP结果,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本虚证各组间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方面组间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主要表现为湿热证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并且把临床上有明显感染征象的患者剔除后再做统计,结果仍显示湿热证组与其他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湿热证型与CRP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能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为治疗微炎证状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肾炎患者黏膜炎症、诱因、体质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慢性肾炎的防治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炎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及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对216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体质分型,并收集黏膜炎症及炎症诱因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16例慢性肾炎患者体质以兼夹质30.1%、阳虚质17.6%、气虚质13.4%、阴虚质11.1%为主要类型;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31.9%、气阴两虚22.2%、脾肾阳虚21.8%为常见证型;反复呼吸道炎症在黏膜炎症中最常见(69.9%);脾肾气虚型体质主要为平和质和气虚质(P<0.01),气阴两虚型主要为气虚质兼阴虚质(P<0.01),脾肾阳虚型主要为阳虚质(P<0.01),肝肾阴虚型患者主要为阴虚质(P<0.01),阴阳两虚型主要为阳虚质兼阴虚质(P<0.01),湿热证主要见于湿热质(P<0.01),血瘀证主要见于阳虚质(P<0.01);反复呼吸道炎症在气虚质及阳虚质中多见(P<0.001),慢性皮肤炎症在气虚质兼阴虚质及湿热质中多见(P<0.05),慢性胃炎与长期大便不成形在阳虚质及气虚质多见(P<0.05);气虚质、阳虚质患者易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P<0.01);气虚质、阳虚质及阴虚质患者易受饮食因素影响(P<0.05);睡眠不佳在气虚质、阳虚质中多见(P<0.05);劳逸因素在气虚质中多见(P<0.05)。结论:慢性肾炎患者黏膜炎症、诱因、体质与中医证型四者之间密切相关,从优化体质入手,改变生活方式,消除黏膜炎症,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及现代医学方法多靶点防治慢性肾炎,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