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与血液透析(HD)对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钙磷代谢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肾内科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126例ESRD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应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PD组(63例)给予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HD组(63例)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后的钙磷代谢水平(血钙水平、血磷水平)、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GFR)、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差异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D组和HD组治疗后的血钙水平、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组的CRP水平高于PD组(P<0.05),但两组的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FR、BUN、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的感染、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HD组(P<0.05),心率失常低于HD组(P<0.05),两组的高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和HD都可以有效改善ESRD患者的钙磷代谢情况和肾功能状态,但PD、HD治疗后都有轻微的炎症反应,且HD的炎症反应高于PD;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患者的血液净化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腹膜透析(PD)患者和血液透析(HD)患者贫血的情况,为临床治疗老年贫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年龄大于65岁老年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透析方式不同将其分为PD组79例和HD组152例,比较2组患者之间贫血情况及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PD组与HD组血红蛋白(Hb)和铁蛋白(S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各组Hb、C反应蛋白、甲状旁腺素及SF的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女性中PD组Hb及SF水平均高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90 g/L时,2组SF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残余肾功能是引起老年透析患者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贫血在老年PD和HD患者中发生较普遍,且女性贫血差异更显著,一定程度上与残余肾功能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经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对透析知识及优缺点的掌握情况,分析其重新选择透析模式的意愿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选择开始准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规律透析治疗的146例ESRD患者,包括85名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61名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两种透析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透析过程中尿量减少情况,统计分析患者重新选择长期透析模式的意愿和可行性。结果HD组患者绝大多数由医师介绍进入该透析模式(92.94%),PD组自主选择进入该透析模式的患者比例(55.74%)占多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治疗3个月后,70%以上的PD患者了解了两种透析模式的知识及优缺点,但HD组90.59%患者仍不了解PD知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患者急诊透析经历多于PD组(P<0.05)。两组患者透析前24 h尿量无差异,透析3个月后,HD组尿量减少患者的比例高于PD组(P<0.05)。经过3个月治疗和宣教后,HD和PD组分别有41.18%和19.67%患者愿意调整透析模式。结论透析模式知识不足是影响患者自主选择透析模式的主要因素,急诊透析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患者对透析模式的选择。透析治疗3个月后,ESRD患者对透析知识和其优缺点掌握情况明显改善,并对两种透析模式对残余尿量影响有切身体验,基本具有理性自主选择的能力,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重新选择透析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行血液透析(HD)或腹膜透析(PD)治疗的生存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于我院肾内科首次开始HD或PD治疗并于我科长期进行随访治疗的年龄≥65岁老年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HD组采用双重反渗水和标准碳酸氢盐透析治疗,3次/周,每次4 h。PD组采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治疗(CAPD),8~10 L/d。观察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记录患者性别、开始透析时年龄和原发病,存活时间为开始透析至死亡的时间,删失值定义为至2014年12月31日仍存活或失访患者,时间记录单位为月。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ter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开始透析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方式对生存的影响采用Cox回归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185例符合条件患者入组,其中HD组123例,PD组62例。男81例,女104例,平均年龄(73.1±5.6)岁,平均随访时间(23.8±15.1)月。原发病糖尿病肾病7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高血压肾损害78例,其他病因11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原发病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8.0月,1年、2年、3年、4年生存率分别为74%、62%、57%、57%。PD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9.6月,1年、2年、3年、4年生存率分别为60%、39%、21%、21%。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3,P=0.006),HD组显著高于PD组。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生存分析,使用性别、开始透析时年龄、原发病、透析治疗方式(HD或PD)进行校正,发现女性、开始透析时年龄、PD治疗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原发病对死亡无显著影响。结论:在本中心,经年龄、性别、原发病校正后,年龄≥65岁老年ESRD患者HD治疗的生存率显著高于PD治疗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横断面研究非糖尿病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DPN)与透析时程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透析3月以上176例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等指标,采用ELISA测定血清ADPN浓度; PD患者根据透析病程以24、48、72、96个月分界分为A(12月)、B(12~24月)、C(24~48月)、D(48~72月)、E( 96月)共5组,组间比较血清ADPN浓度,以及常规生化、血三系等指标与透析病程长短的关联性。结果:PD组平均年龄(53. 62±8. 74)岁,男79例,女97例,BMI(21. 26±2. 89),平均透析时程(51. 90±36. 30)月,TC(1. 72±1. 08) mmol/L,LDL(2. 57±0. 75) mmol/L,Alb(37. 23±5. 43) g/L,Hb(102. 03±14. 91) g/L,AST(23. 65±11. 90) IU/L,ALT(22. 59±13. 26) IU/L,ADPN(9. 62±3. 88)μg/ml。PD各组组间与非透析组比较,E组ADPN水平与A组、B组及非透析组存在差异,P 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血清ADPN浓度与腹透时长存在负相关(r=-0. 186,P=0. 013 0. 05); AST与ADPN存在正相关(r=0. 150,P 0. 05)。根据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提示随着透析病程增加,PD患者血中ADPN、LDL水平呈渐进显著性,P 0. 05。结论:非糖尿病PD患者血清中ADPN浓度与透析时长有较强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始血液透析(HD)转腹膜透析(PD)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规律随访的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为初始HD转PD组(A组30例),初始PD治疗组(B组82例)。分析两组患者残肾功能、透析充分性、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生存率等临床指标。结果:(1) A组在开始行PD治疗时RRF及尿量较B组明显减少(P 0.05)。(2)截止随访时间时,两组患者总KT/V、总CCr、Hb、Alb、Ca~(2+)、P~(3-)、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A组患者1年生存率略高于B组(95%vs 93.8%); 3年生存率(83.1%vs 89.5%)、5年生存率(55.4%vs 62.1%)分别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 A组中死亡患者的Charlsons积分高于非死亡组,总KT/V、总Ccr低于非死亡组,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更高(80%vs 16%)(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A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合并症评分(Charlsons积分)。结论:初始HD转PD的患者透析充分性、并发症的控制以及早期(1年、3年)生存率与初始PD患者基本相当。合并症评分可能是影响HD转PD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观察血液透析(HD)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液净化方式不同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HD(n=52)和HD+HP(n=83)组,比较2组患者首次透析前及观察期结束时各项主要临床指标、不良发生率、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评估等情况。结果 HD和HD+HP组在首次透析年龄、糖尿病病史、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尿素氮等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在观察结束时,HD组透析后除了RBC和H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而HD+HP组透析后RBC、Hb、白蛋白(Alb)和钙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血磷、甲状旁腺素(PTH)、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三酰甘油(TG)水平显著低于透析前(P0.05),但是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明显变化。HD+HP组透析后的RBC、Hb、磷、PTH、CRP、IL-6和TG水平显著低于HD组,Alb和钙水平显著高于HD组。在不良反应中,除了感染患病率之外,HD+HP组发生死亡、脑梗死、出血事件和心功能不全的比例较HD组显著降低,但二者的死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1年和3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是HD+HP组的5年和7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HD组。HD+HP组生活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HD组。结论 HD+HP的疗效显著优于HD,同时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有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T ESRD(treatedend stagerenaldisease)是指接受肾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 (renalreplacementtherapy ,RRT)是终末期肾病 (end stagerenaldisease ,ESRD)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血液透析 (HD)、腹膜透析 (PD)、肾移植 (RT)是RRT最重要的组成部分。T ESRD的发生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 (GDP)。近年来 ,T ES RD的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 ,尤其是GDP高的国家。ESRD最主要的病因为糖尿病、高血压和肾小球肾炎 ,其中糖尿病ESRD的发病率在全球各国均不断增加。 1 996年T ESRD患者已达 1 0 0万 ,其中当年首次进行RRT的患者约2 2万 ,如何选择合适的RRT方式是医患双方必须面对的问题。存活率、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是RRT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目前肾移植是最受推崇的治疗方式 ,HD与PD之间的优劣比较尚无定论。RRT的选择还与非医疗因素 ,如社会经济、当地风俗及宗教、法律等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清除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效果,为ESRD患者选择合理血液净化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HD+HDF)组和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HP)组,每组各20例。治疗12周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FGF-23、血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血钾、血磷、血钙、甲状旁腺素(PTH)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HD+HDF组、HD+HP组FGF-23、β2-MG、PTH、血磷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b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HD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血钾、血钙、BUN、Scr、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D+HDF组、HD+HP组TNF-α、IL-1β、IL-6均显著低于HD组(P0.05),HD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患者感染、出血、心衰竭及内瘘阻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HDF及HD+HP对ESRD患者血清FGF-23等中大分子物质均有较好的清除效果,并能改善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营养不良是老年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评估老年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3例老年透析患者(年龄65岁)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以及肌肉指数,并应用生化电阻抗进行相关参数指标的评估。结果:老年PD患者Alb水平(30.97±5.47)g/L明显低于Hb患者(35.26±0.61)g/L,而TC水平为(4.50±0.14)mmol/L、TG水平为(2.11±0.18)mmol/L,高于Hb患者TC(3.92±0.11)mmol/L、TG(1.52±0.10)mmol/L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电阻抗测量联合肌肉指数结果提示,与HD组相比,PD组患者ECW/TBW=0.49±0.08,显著升高(P0.05),而体重指数及体脂含量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电阻抗技术可有效应用于老年透析患者的营养评估,其相关参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评判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老年PD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脂血症及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与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矿物质代谢紊乱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腹膜透析的患者66例,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测定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按骨硬化蛋白水平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A组:骨硬化蛋白平均数组,B组:骨硬化蛋白平均数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并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Agaston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椎体及髋部BMD和T值;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指标。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与冠状动脉钙化、骨密度及矿物质代谢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66例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平均数为(117±45.58)pg/m L,冠状动脉钙化(CACs100)的患病率为71.2%(47/66)。A组(骨硬化蛋白117 pg/m L)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533.82±124.45)明显高于B组(骨硬化蛋白117pg/m L)冠状动脉钙化积分(128.08±114.58);A组患者的骨密度[0.74(0.71,0.758)]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骨密度[0.838(0.765,0.9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呈正相关(r=0.962,P0.05),与iPTH呈正相关(r=0.319,P0.05),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78,P0.05),与血钙、磷无明显相关。结论:冠状动脉钙化及矿物质代谢紊乱是腹膜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骨密度及矿物质代谢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检测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增加及骨密度减低程度,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两种透析方式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的20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透析方式将患者分为HD组和PD组。PD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透析时间为4~19个月,平均透析时间(14.2±0.9)个月;HD组100例,男48例,女52例,透析时间为4~17个月,平均透析时间(13.2±1.2)个月。所有患者均检测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钙蛋白、B型心钠肽、乳酸脱氢酶、超敏C反应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无终止透析、肾移植、失访、死亡。2组患者在基线资料特征及指标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HD组血钾高于PD组(P0.05),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清铁蛋白低于PD组(P0.05)。2组患者基线水平透析充分性以及在开始透析前基线水平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方面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HD组透析后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钙蛋白、B型心钠肽、乳酸脱氢酶分别为187ng/ml、14.5ng/ml、201ng/L、245ng/L、135U/L、10.8mg/L;PD组透析后肌红蛋白、肌钙蛋白、B型心钠肽、乳酸脱氢酶分别为190ng/ml、14.7ng/ml、209ng/L、278ng/L、143U/L、10.1mg/L;随访期间2组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危险因素分析提示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B型心钠肽可以反映尿毒症患者心机损伤情况。结论 HD和PD两种透析方式对尿毒症患者心肌损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在保护残余肾功能、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及中分子物质清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PD患者日趋增加,降低PD患者病死率,使其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一直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将影响PD患者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综述如下。一、容量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是PD患者常见的临床问题~([2-3]),其与PD患者未严格限制水盐的摄入、残余肾功能的丢失、高渗透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透析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性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血浆Fetuin-A水平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ESRD患者50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性患者各25例。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胎球蛋白A(Fetuin-A)浓度水平,检测相关血生化指标。采用Pera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法分析影响血浆Fetuin-A水平的因素。选择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结果:非透析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性ESRD患者血Fetuin-A水平分别为(5.05±0.49)ng/ml、(2.23±0.35)ng/m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0.51±1.94)ng/ml,P〈0.01。非透析糖尿病性ESRD患者Fetuin-A水平高于非糖尿病性ESRD患者(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胎球蛋白A与血磷、钙磷乘积、C-反应蛋白水平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4(P〈0.05),r=-0.37(P〈0.01),r=-0.35(P〈0.01);而与FBG、eGFR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51和0.264(P〈0.01)。校正血清CRP、血清钙及eGFR后,血清胎球蛋白A与FBG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较健康组血清Fetuin-A水平下降,但糖尿病性较非糖尿病性ESRD患者血清Fetuin-A水平升高,血糖是血清Fetuin-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钙化程度和进展速度, 探讨MHD患者冠脉钙化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MHD治疗的患者。该研究分为横断面研究及前瞻性队列研究2个部分。采用多层螺旋CT法检测冠脉钙化程度并计算冠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 CACS)。横断面研究纳入62例MHD患者, 根据基线CACS将患者分为低钙化组(CACS < 100)和高钙化组(CACS ≥ 100), 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及骨矿物质代谢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ACS与肌肉量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因6例患者失访, 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56例定期随访的MHD患者, 根据每年CACS增长速度将患者分为缓慢进展组(ΔCACS < 100组)和快速进展组(ΔCACS ≥ 100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脉钙化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多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终末期肾病血管钙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血管钙化十分普遍,可导致心肌缺血、梗死等严重症状及死亡。深入研究其发生机制将有助于对其防治,减少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提高生存率。一、ESRD血管钙化的概述1998年美国ESRD患者的病死率为20%,其中透析患者的CVD病死率较普通人群高10~20倍犤1犦。CVD是ESRD患者的主要死因。Savage等犤2犦发现71%(17/24)患者存在明确的颈动脉和股动脉的钙化斑块。Goodman等犤3犦发现年轻透析患者(20~30岁)中,14(14/16)例存在冠状动脉钙化,其中9例在(20±3)个月后钙化积分平均增长近两倍;而正常人群中,仅3(3/…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肾脏病(CKD)已被认为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据资料统计我国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已超过73万,腹膜透析(PD)及血液透析(HD)是主要治疗方式。PD患者可居家透析,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保护残肾功能,提高早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根据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2019年的数据,我国PD患者已达10.3万。目前很多研究都提倡腹透优先策略和综合治疗的理念[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两种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经济负担和生活质量。方法 针对我中心维持透析≥6个月的HD、PD患者,回顾性调查其年平均经济负担及现阶段生活质量。结果HD组和PD组的年平均透析费用分别为(75619±42008)元、(53408±6667)元,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D组和PD组总的经济负担分别为(100403±44419)元、(79859±22209)元,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D组在生活质量方面(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以及肾病负担、社交质量、症状与不适、肾病影响、满意度)得分优于PD组。结论HD患者疾病经济负担高于PD患者。PD在生活质量的某些维度上优于HD,应进一步推广使用PD。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评价两种透析模式冠脉钙化差异。方法:入组血液透析31例,腹膜透析23例,计算冠脉钙化积分,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比较差异。结果: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为85.19%。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为221.14(0~120 055.72)vs 228.79(0~11 096.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钙化积分在腹膜透析人群中与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呈正相关(P=0.001),而在血液透析人群中与碱性磷酸酶(ALP)呈正相关(P=0.003)。多元线性回归提示ALP为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100为界,钙化程度较重的腹透患者,血甲状旁腺激素、ALP及红细胞水平均较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钙化程度较重的血透患者,年龄及ALP则显著高于冠脉钙化程度较轻者。结论:ALP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透析合并低ALP患者,以及血液透析合并高ALP患者,冠状动脉钙化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与血清胎球蛋白A及冠脉钙化的关系。方法对38例ESRD初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清胎球蛋白A及相关因素检测,对其中的29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钙化评价研究。所有3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8个月。22例非ESRD慢性肾脏病(CKDⅡ~Ⅲ期)患者人选对照组。结果38例ESRD初始透析患者在18个月随访期内出现心血管事件30例次,因心血管事件死亡者6例,占15.79%,而非ESRD患者心血管事件仅3例次(P〈0.01)且无一例死亡(P〈0.05)。ESRD血清低胎球蛋白A组心血管事件显著高于ESRD血清高胎球蛋白A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事件与血清胎球蛋白A(P〈0.01)、C反应蛋白(CRP)(P=0.0014)及低密度脂蛋白C(LDL-C)(P=0.008)密切相关。18/29例(62.07%)有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钙化患者心血管事件比无冠状动脉钙化患者显著增多(P〈0.01)。冠脉钙化的ESRD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较无冠脉钙化的ESRD患者明显下降(P〈0.01)。冠脉钙化与胎球蛋白A下降及高血磷有关(P〈0.01,P〈0.01)。结论ESRD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或)心血管事件死亡可能与血清胎球蛋白A下降及冠状动脉钙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