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Ⅳ型心肾综合征(CRS)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规律,尝试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辨证理论相结合,探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为Ⅳ型CR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0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及心血管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Ⅳ型CRS患者154例,分为正虚和邪实各5个证型。归纳Ⅳ型CR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Ⅳ型CRS在正虚证候中:气虚证在CKD2期、心功能Ⅱ级多见,阳虚证在CKD5期、心功能Ⅲ级多见,气阴两虚证在CKD3期、心功能Ⅳ级多见,阴阳两虚在CKD5期、心功能Ⅳ级多见;在标实证候中: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痰饮证在CKD5期、心功能Ⅳ多见,湿热证在CKD3期、心功能Ⅱ级多见。正虚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阳虚证积分与e GFR(P=0.002<0.05)呈负相关,气阴两虚证积分、阴阳两虚证积分与BNP(P=0.000<0.05)呈正相关。标实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湿浊证积分、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均与e GFR呈负相关(P<0.05),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与BNP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气虚证是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的主要证候表现,晚期以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证候表现,湿浊、水气、血瘀互结是造成病情恶化主要病因;CRS患者以肾功能加重为主时,阳虚证表现明显,以心功能加重为主时,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表现明显;水气证、血瘀证候贯穿疾病各个阶段,加速心、肾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进行不同中医证候生化指标比较,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对观察对象进行DKD分期,收集患者实验室数据,定量主要症状和体征及中西医诊断,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对DKD患者各证侯与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得出:DKD本虚证中CREA值由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呈逐渐递增趋势,GHb A1C只有在气阴两虚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GFR在阴阳两虚证和阴虚燥热证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U-TP/24 h在阴阳两虚证和阴虚燥热证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GFR在痰瘀证、湿热证、寒湿证、血瘀证各标实证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U-TP/24 h(g/L)在痰瘀证和湿热证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KD中医各证型与GHb A1C、GFR、U-TP/24 h水平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观察相关检验指标对确定中医证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为提高DKD中医辨证精准水平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DKD患者,根据尿蛋白定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e GFR)分为3期:即早期DKD、进展期DKD、终末期DKD,收集各期患者主证和兼证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描述性统计研究方法,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本研究制定的DKD分期标准,发现早期DKD处于微蛋白尿期,肾功能轻度受损,进展期出现临床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处于CKD3B期;终末期则以肾功能严重衰竭为主。三期中医证候分布各有特点:早期DKD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并可兼杂血瘀证;进展期DKD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兼证以血瘀证和水湿盛多见;终末期DKD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并呈血瘀、水湿、痰浊兼杂重症。随着DKD临床蛋白尿水平升高和肾功能损害加剧,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也随之增多。结论:随着DKD临床蛋白尿水平升高和肾功能损害加剧,不同DKD分期的中医症状出现频次增加、严重程度加剧,辨证分型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早、中、晚期各热邪类型的分布及临床诊断指标,初步建立糖尿病肾脏病"热邪"证候的辩证规范。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编制《糖尿病肾脏病"热邪"证候专家调查表》,对全国不同地区31位专家的意见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DKD各期的热邪类型、各热型的诊断指标及病位等。结果:最终确立DKD早期的热邪类型为湿热证、阴虚内热证、郁热证、燥热证,中期为湿热证、瘀热证、痰热证、郁热证,晚期为浊热证、瘀热证、痰热证、郁热证、结热证。并分别对各热邪类型的临床诊断指标和病位进行了分析。结论:初步建立了DKD热邪证候辨证的专家共识,对提高辨证规范,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KD5期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后各时点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方法:选择开始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84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观察透析前后各时点的证候变化规律。结果:透析前正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其次为气阴亏虚、阴阳两虚,实性证候主要为瘀血、水气、湿浊证多见。血液透析后,阴虚证更为突出,湿热证呈先增后减趋势,水气、湿浊明显减少,血瘀证无变化。证候积分逐渐减少,以实性积分减少更为明显。透析后虚性积分明显高于实性积分。结论: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应以培本固元,护卫阴液为根本,重视活血化瘀,兼顾利水、化湿、降浊。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IgA肾病体质类型和不同体质发病后实证的分布特征。方法:根据相关指南与共识对新诊断的240例IgA肾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及辨证分型,记录其体质和实证类型。结果:IgA肾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31.7%)、阴虚质(27.1%)和湿热质(20.0%)为主,血瘀质(7.9%)、阳虚质(5.4%)、气郁质(4.2%)和痰湿质(2.1%)占一定比例,平和质(1.3%)和特禀质(0.4%)相对少见。各体质类型的IgA肾病发病后标实证分布,气虚质实证为湿热证(56.6%)、外感风热证(23.7%)、水湿证(15.8%)和痰湿证(3.9%);阴虚质为湿热证(47.7%)、下焦湿热证(29.2%)和血瘀证(23.1%);湿热质为湿热证(60.4%)和下焦湿热证(39.6%);血瘀质为血瘀证(57.9%)和浊毒证(42.1%);阳虚质为寒湿证(53.8%)、血瘀证(23.1%)、外感风热证(15.4%)和水湿证(7.7%);气郁质为痰湿证(60.0%)和肝郁证(40.0%);痰湿质为痰湿证(40.0%)、浊毒证(40.0%)和外感风热证(20.0%);平和质为外感风热证(33.3%)、水湿证(33.3%)和湿热证(33.3%);特禀质为外感风热证(100%)。不同体质类型发病后标实证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A肾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阴虚质和湿热质为主,不同体质类型发病后标实证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蝶疮流注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蝶疮流注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6型:正虚候(热毒灼阴,阴虚内热证;脾肾两虚,浊毒壅阻证;气血两虚,正虚邪恋证),邪实候(热毒炽盛,弥漫三焦证),痰瘀候(气滞血瘀,肝郁毒结证;瘀热痹阻,毒蕴经络证)等。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DKD)不同CKD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索疾病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168例分属CKD1~5期DKD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DKD各期本虚证分布差异明显,CKD1~2期以气阴两虚为主,CKD3~4期以脾肾阳虚证为主,CKD5期以阴阳两虚为主;(2)DKD各期标实证均以血瘀证最常见,标实证的兼证情况复杂;(3)各本虚证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明显。结论:DKD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虚证可能按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的规律演变,并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标实证中血瘀证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不同分期内热证分布特点及与肾脏功能相关性。方法:收集335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内热证在早中晚期广泛存在,早中期内热证出现比率最高,多与气虚证、阴虚证相结合,体现了壮火食气、热盛伤阴的发病机制。(2)与非内热证组相比,早期内热组e GFR水平更高,中晚期内热组24 h尿蛋白定量更高,晚期内热组血肌酐、尿素氮更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及e GFR更低。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早期e GFR与内热积分呈正相关,晚期e GFR与内热积分呈负相关,内热积分又与湿浊积分呈正相关,与气虚积分、e GFR呈负相关。结论:内热贯穿于糖尿病肾脏病病程始终,与非内热证组相比,中晚期内热可加大24 h尿蛋白排泄量,晚期内热证组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更明显,内热证组肾小球滤过率早期明显增加,晚期反而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脏病(DKD)各期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1型受体(sTNFR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2型受体(sTNFR2)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并研究二者与中医内热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9例DK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检测其血清sTNFR1、sTNFR2等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较健康对照及糖尿病患者,血清sTNFR2水平在DKD早期即出现显著升高,且随着DKD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早、中、晚各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各内热证之中,湿热证患者的血清sTNFR2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内热证患者,且与湿热积分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278)。结论:与血清sTNFR1相比,DKD患者肾功能进展可能与血清sTNFR2的关系更为密切,当患者出现湿热证时,血清sTNFR2水平可能更高,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1])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已成为肾衰竭血液透析的第二位原因~([2]),在欧美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一位病因~([3])。郑艳辉教授经过对糖尿病肾病多年临床观察,结合古今文献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认为其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演变特点:消渴日久,在气虚、阴虚、阳虚等本虚的基础上,湿浊、瘀血贯穿疾病始终,肾络癥瘕形成,虚实夹杂,伴随疾病发展,肾元虚损,气血  相似文献   

12.
肠痹的证治     
肠痹为六腑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重要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肠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肠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6型:邪实候(疫毒壅滞证、湿热阻络证、寒湿痹阻证),正虚候(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候(痰瘀痹阻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证候分布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方法将6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CKD3期(肾小球滤过率30-59ml/min)、中医辨证均符合气阴(血)两虚证、肾络瘀痹、风湿内扰证或湿热内蕴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询问调查,并详细填写凋查表。结果60例患者中医证候主要以肾气阴(血)两虚为主,所占比例达60%,湿热内蕴证占2%。风湿内扰证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非风湿内扰证患者。肾络瘀痹较非肾络瘀痹肾功能下降明显。各证型组间血常规、血尿素氮、血尿酸比较无显著差异。中医证候总积分与24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TG)和总胆同醇(TC)水平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KD3期中医证候分布和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减抵挡汤治疗慢性肾衰竭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竭 (CRF)相当于中医肾风、水肿、癃闭、关格等病证 ,众多中医文献认为其发病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外因多为六邪、皮肤疮毒、肾毒性药物 ,侵犯肾脏 ,肾病既久 ,失治误治 ,致使肾脏功能日益减退 ,内因主要为肾气不足 ,肾病及脾波及胃、心、肝诸脏。脏腑气化失调 ,升清降浊的功能破坏 ,因而造成水停、湿浊、瘀血留滞、浊毒内生。形成因虚致实 ,虚中夹实的复杂临床证候。其中血行瘀滞———久病入络而络阴血瘀是CRF的病机表现之一。故笔者选择CRF(中早期 )患者为治疗对象 ,结合现代CRF的分期标准 ,对 80例氮质血症与CRF早期患者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旁亢(MHD伴SHPT)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以搜集到的80例MHD伴SHPT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MHD伴SHPT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以及血瘀证均各占32.50%,水气证16.25%,肝肾阴虚证10.00%、气阴两虚证6.25%,湿热证与湿浊证各占1.25%。(2)在轻中度及中重度的MHD伴SHPT患者当中都是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所占比例高,分别为30.77%、42.86%;在极重度的患者当中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为71.42%。结论:(1)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旁亢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及血瘀证。(2)血PTH水平对于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旁亢中医证候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血PTH水平越高,血瘀证的发生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在改善血透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03月~09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440例患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虚证与性别、年龄、透析龄及Hb、ALB、Scr、Ca、P、PTH、CRP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440例MHD患者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居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接近,阴阳两虚证患者最少;标实证中以瘀血证居多,其次是湿浊证及湿热证,热毒证及风动证较为少见。(2)脾肾气虚和脾肾阳虚患者合并湿浊证、湿热证、血瘀证者居多;肝肾阴虚患者合并湿热证者居多(P0.05);气阴两虚,阳阳两虚合并瘀血证者居多;风动证、热毒证仅见于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患者。结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MH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医虚型与性别,血红蛋白,白蛋白,钙,C反应蛋白及Kt/V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透析龄、年龄、磷、甲状旁腺激素、血肌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CKD合并MS的证候特征,为CKD的个体化诊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住院或门诊的CKD患者,其中CKD合并MS组121例,CKD非合并MS组123例,设计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对两组病人临床脉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CKD合并MS组男性患病人数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大于CKD非合并MS组。两组病程及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比较:CKD合并MS组腰围(W)、BMI、高血压发生率、FPG、TG、LDL-C明显高于CKD非合并MS组(P<0.01)。HDL-C明显低于CKD非合并MS组(P<0.05)。(3)两组病人肾损害比较:Scr、BUN、24h尿蛋白定量、血尿及肾衰竭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合并MS组UA明显高于CKD非合并MS组(P<0.001)。(4)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的比较:虚证中合并MS组以脾肾气虚多见,非合并MS组以气阴两虚多见;实证中合并MS组以血瘀、痰湿、热盛多见,非合并MS组以湿热、血瘀为多见;合并MS组实证中两证以上相兼的现象较非合并MS组常见;合并MS组血瘀证和热盛证兼夹、血瘀和痰湿证兼夹、血瘀、痰湿和热盛证兼夹多见,非合并MS组以血瘀和湿热证兼夹、湿热和热盛证兼夹多见。两组总的证候均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结论:CKD合并MS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虚实夹杂,多证相兼为主要特征。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热盛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的关系,探究中医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规律。方法:29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根据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进行分组,按照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klotho蛋白、FGF23水平等指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各项参数的关系。结果:CIMT增厚组在本虚证型中以脾肾气虚最多(50.3%),依次为脾肾阳虚证(17.4%),气阴两虚证(16.1%),肝肾阴虚证(9.3%),阴阳两虚最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在邪实证以湿浊证最多(36.6%),依次为血瘀证(33.5%),水气证(13%),湿热证(9.9%),浊毒证最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较CIMT正常组降低,FGF23水平较CIMT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型中脾肾气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FGF23水平明显升高(P0.05),邪实证中湿浊组及血瘀组分别与其他组比较FGF23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FGF23和Hs CRP、伴发糖尿病、脾肾气虚证、血瘀证、湿浊证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硬化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密切相关,在脾肾气虚证、湿浊证、血瘀证表现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肾络宁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利少阳标本兼治法之肾络宁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兼有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IgA肾病气阴两虚兼有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肾络宁;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肾炎康复片。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尿NAG、GAL,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肾络宁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80%;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肾络宁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6.67%。(2)对尿红细胞及尿蛋白的影响:肾络宁可明显降低患者尿中红细胞数量及减少尿蛋白,且在改善血尿方面疗效优于肾炎康复片组。(3)肾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的IgA肾病患者,其肾脏病理分级多在三级以下,肾功能基本正常,故未能反映出肾络宁在此方面的疗效。(4)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肾络宁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兼有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症状,有效地减少患者血尿、尿蛋白,保护肾小管功能,且在减少血尿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升清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湿浊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06月~2017年05月收治的50例中医辨证为慢性脾肾气虚湿浊证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毒清颗粒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升清降浊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钾(K)、血磷(P~(3-))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各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过敏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升清降浊胶囊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湿浊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降低血肌酐,提高e GFR,达到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