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Ⅳ型心肾综合征(CRS)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规律,尝试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辨证理论相结合,探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为Ⅳ型CR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0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及心血管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Ⅳ型CRS患者154例,分为正虚和邪实各5个证型。归纳Ⅳ型CR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Ⅳ型CRS在正虚证候中:气虚证在CKD2期、心功能Ⅱ级多见,阳虚证在CKD5期、心功能Ⅲ级多见,气阴两虚证在CKD3期、心功能Ⅳ级多见,阴阳两虚在CKD5期、心功能Ⅳ级多见;在标实证候中: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痰饮证在CKD5期、心功能Ⅳ多见,湿热证在CKD3期、心功能Ⅱ级多见。正虚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阳虚证积分与e GFR(P=0.002<0.05)呈负相关,气阴两虚证积分、阴阳两虚证积分与BNP(P=0.000<0.05)呈正相关。标实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湿浊证积分、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均与e GFR呈负相关(P<0.05),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与BNP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气虚证是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的主要证候表现,晚期以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证候表现,湿浊、水气、血瘀互结是造成病情恶化主要病因;CRS患者以肾功能加重为主时,阳虚证表现明显,以心功能加重为主时,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表现明显;水气证、血瘀证候贯穿疾病各个阶段,加速心、肾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脏病不同分期中医关键病机的演变特点,探索"肾络微型癥瘕"理论在疾病宏观证候上的体现。方法:收集324例DKD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肾络微型癥瘕"理论,将中医证候分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以及气郁证、结热证、湿热证、浊毒证和血瘀证,分析各中医证候在疾病不同分期的分布及特点。结果:(1)DKD早期以气阴两虚兼气郁、血瘀和结热证为主,结热证候积分与患者的餐后血糖和e GFR呈正相关(γ_(2hPBG)=0.220,γ_(eGFR)=0.193)。(2)疾病中期以气阴两虚兼气郁、血瘀和湿热证为主,湿热证候积分与患者的餐后血糖和HbA1c呈正相关(γ_(2hPBG)=0.268,γ_(HbA1c)=0.247),HbA1c与湿热证候积分间的关系为y=7.991+0.112x(y为HbA1c,x为湿热证候积分)。(3)疾病晚期以阴阳两虚兼血瘀、气郁和浊毒为主,浊毒证候积分与e GFR和24-UTP密切相关(γ_(eGFR)=-0.351,γ24-UTP=0.441),血瘀证候积分与24-UTP呈正相关(γ=0.373);e GFR与浊毒证候积分间的关系为y=32.249-0.874x(y为e GFR,x为浊毒证候积分);24-UTP与浊毒证和血瘀证候积分间的关系为y=1.392+0.104x_1+0.093x_2(y为24-UTP,x_1为浊毒证候积分,x_2为血瘀证候积分)。结论:DKD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特点不同,随着病情的进展,本虚证由气阴两虚证向阴阳两虚证发展,兼挟气郁、结热、湿热、浊毒及血瘀证的动态演变,它们既是"肾络微型癥瘕"之微观病机致病于肾络,同时也是DKD之宏观病机体现于证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DKD)不同CKD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索疾病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168例分属CKD1~5期DKD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DKD各期本虚证分布差异明显,CKD1~2期以气阴两虚为主,CKD3~4期以脾肾阳虚证为主,CKD5期以阴阳两虚为主;(2)DKD各期标实证均以血瘀证最常见,标实证的兼证情况复杂;(3)各本虚证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明显。结论:DKD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虚证可能按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的规律演变,并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标实证中血瘀证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综合性医院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分期、生化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的关系,为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现场调查方法,在上海地区7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收集322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生活质量指数SF-36量表,探讨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的关系。结果:共调查成年患者322例,其中男169例(52. 4%),女153例(47. 6%),男女比为1. 1:1;年龄21~80(54. 8±13. 2)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82例(56. 5%),高血压肾损害82例(25. 5%),糖尿病肾病25例(7. 8%);其他病因33例(10. 2%);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干目涩、大便不实、失眠多梦等症状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42. 8%),其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证(18. 6%)及阴阳两虚证(18. 6%),而在兼证中以湿热证最常见(12. 9%);中医主证分布情况在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随着疾病进展,脾肾气虚、阴阳两虚证有上升趋势,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呈下降趋势;而中医兼证分布在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脾肾气虚证的e GFR-EPI值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均P 0. 05,阴阳两虚证的e GFR-EPI值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分别为P 0. 05、P 0. 05、P 0. 01,阴阳两虚证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P 0. 01;脾肾气虚证的舒张压水平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证,分别为P 0. 01、P 0. 05、P 0. 05、P 0. 01;脾肾气虚证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脾肾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分别为P 0. 01、P 0. 05;从生活质量指数来看,脾肾气虚及阴阳两虚证患者的总分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 0. 01)。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进展可能相关,脾肾气虚、阴阳两虚证有上升趋势,中医证型与尿蛋白、血红蛋白、肾功能损害、生活质量指数等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10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中医证型特点,并探讨其中医发病机制。方法:对10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其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营养不良程度:本虚证轻度营养不良患者中脾肾气虚证最多,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例明显增加。标实证轻度营养不良患者中湿浊证最多,其次为瘀血证,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湿热、瘀血、风动证比例逐渐增加。透析充分性与中医证型:本虚证中,Kt/V﹥1.7,脾肾气虚证出现率最高,随着Kt/V值降低,脾肾气虚证比例明显减少,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例明显增加。标实证中,Kt/V﹥1.7,湿浊证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瘀血证、湿热证,随着Kt/V值降低,湿浊证、瘀血证患者比例明显减少,湿热证、风动证比例明显增加。结论:PD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透析充分性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浊瘀血为主。  相似文献   

6.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研究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和相关因素。方法:125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观察中医正虚证、邪实证分布情况,及其与透析病程、透析方式、理化指标的关系。结果: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肝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较少;邪实以湿浊、血瘀最为常见;中医本虚证型和各项理化指标、腹透病程、腹膜转运特性等有相关性;肾性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的合并症发生率占总研究人群的45.6%,表现为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和脾肾气虚证为主。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和脾肾阳虚两证为主,并普遍存在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在改善血透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03月~09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440例患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虚证与性别、年龄、透析龄及Hb、ALB、Scr、Ca、P、PTH、CRP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440例MHD患者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居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接近,阴阳两虚证患者最少;标实证中以瘀血证居多,其次是湿浊证及湿热证,热毒证及风动证较为少见。(2)脾肾气虚和脾肾阳虚患者合并湿浊证、湿热证、血瘀证者居多;肝肾阴虚患者合并湿热证者居多(P0.05);气阴两虚,阳阳两虚合并瘀血证者居多;风动证、热毒证仅见于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患者。结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MH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医虚型与性别,血红蛋白,白蛋白,钙,C反应蛋白及Kt/V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透析龄、年龄、磷、甲状旁腺激素、血肌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KD5期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后各时点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方法:选择开始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84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观察透析前后各时点的证候变化规律。结果:透析前正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其次为气阴亏虚、阴阳两虚,实性证候主要为瘀血、水气、湿浊证多见。血液透析后,阴虚证更为突出,湿热证呈先增后减趋势,水气、湿浊明显减少,血瘀证无变化。证候积分逐渐减少,以实性积分减少更为明显。透析后虚性积分明显高于实性积分。结论: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应以培本固元,护卫阴液为根本,重视活血化瘀,兼顾利水、化湿、降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进行不同中医证候生化指标比较,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对观察对象进行DKD分期,收集患者实验室数据,定量主要症状和体征及中西医诊断,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对DKD患者各证侯与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得出:DKD本虚证中CREA值由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呈逐渐递增趋势,GHb A1C只有在气阴两虚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GFR在阴阳两虚证和阴虚燥热证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U-TP/24 h在阴阳两虚证和阴虚燥热证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GFR在痰瘀证、湿热证、寒湿证、血瘀证各标实证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U-TP/24 h(g/L)在痰瘀证和湿热证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KD中医各证型与GHb A1C、GFR、U-TP/24 h水平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观察相关检验指标对确定中医证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怡肾丸对慢性肾衰竭(CKD2~4期)临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评价怡肾丸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4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2012年6月~2014年3月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接受怡肾丸治疗的慢性肾衰竭(CKD2~4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怡肾丸组与对照组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4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指标及安全性。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疗效评定、肾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比较中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分别组间比较中,发现怡肾丸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疗效、肾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中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怡肾丸可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CKD3~4期)进展,同时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符合CKD2~4期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45例。对入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变化情况,分为昼夜平均血压正常组(血压≤130/80mrnHg),昼夜平均血压升高组(血压≥131/81mmHg),日间平均血压升高组(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升高组(血压〉125/75mmHg);并根据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本虚证及邪实证。观察中医各证型在血压正常组和血压升高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①昼夜平均血压正常组的本虚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为主,邪实证型以血瘀证为主;昼夜平均血压升高组的本虚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邪实证型以湿浊证为主;②在动态血压从日间升高到夜间升高的过程中,本虚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型逐渐上升,邪实证型中浊毒证型逐渐上升;③随着24h动态血压升高,本虚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型逐渐上升;邪实证型中,浊毒证逐渐上升。结论动态血压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正虚邪实的证候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变化,分析影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中医药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共96例PD患者,记录病史、症状体征与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一患者当中医证型发生变化时进行连续性观察,并观察中医证型与透析龄、临床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证型分布: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分别占43.8%、26.0%,标实证依次为湿浊证、血瘀证、风动证、湿热证、水气证,以湿浊、瘀血证多见;(2)证型的变化:血瘀、湿热、湿浊等标实证可随病情发生变化;(3)证型与透析龄的关系:透析龄<24个月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证与湿浊证多见,透析龄≥24个月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血瘀、风动证较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5);(4)证型与临床合并症的关系:发生腹膜炎与非腹膜炎时比较湿热证增多,脾肾阳虚证减少,发生容量超负荷与非容量超负荷时比较水气证明显增多,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本虚证中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证患者血Hb明显下降,血CRP升高,阴阳两虚证血Alb下降,脾肾阳虚证血iPTH升高,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血TG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实证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的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为多,标实证主要为湿浊、血瘀证,透析龄、临床合并证及某些实验室指标是影响中医证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分期、营养状态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对126例CKD不同分期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同时通过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的测量评估患者营养状态,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虚证方面,各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肾气虚60例(47.6%)、气阴两虚33例(26.2%)、肝肾阴虚14例(11.1%)、脾肾阳虚12例(9.5%)、阴阳俱虚7例(5.6%),随着CKD分期的进展,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有减少的趋势,阴阳俱虚证的比例呈增加的趋势。标实证方面,各证型分布情况为无标证56例(44.4%),湿热证31例(24.6%)、湿浊证25例(19.8%)、血瘀证12例(9.5%)、热毒证2例(1.6%),随着CKD分期的进展,无标证的比例逐渐减少,血瘀证比例逐渐增多,湿浊证、湿热证比例也有增多的趋势。结合营养状态分析,阴阳俱虚证患者的TSF、AC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MC也最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评分B级患者的比例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SGA评分为B级的比例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FS、AC、AMC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D患者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与CKD分期的进展可能相关,且与营养状态指标有一定相关性,阴阳俱虚证、血瘀证营养状态可能最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1~4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探讨慢性肾脏病伴抑郁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18岁~70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调查一般资料、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量表,使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262例CKD1~4期患者中伴抑郁症状者82例,文化程度较高的、不抽烟的CKD患者更易伴发抑郁症状。抑郁症状轻度组与重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两组中病程短的患者抑郁症状程度更重。(2)CKD1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37.5%,CKD 2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28.30%,CKD 3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28.21%,CKD 4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29.41%。(3)CKD伴抑郁症状患者中医证候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其次是肝肾阴虚证、肺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湿热证等。结论:与内科疾病伴抑郁症状相比,CKD患者伴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CKD1~4期各期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伴抑郁症状CKD患者中医证候以本虚为主,兼有标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虚证证候患者短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特点。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MHD患者97例,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中医证候,采集5min短程HRV心电信号,应用短程HRV线性分析方法计算频域指标,包括TP(总功率)、HF(高频)、LF(低频)、VLF(极低频)、LF/HF。结果:1.虚证证候的MHD患者短程HRV频域指标低于正常值。其中脾肾气虚组TP、HF、LF指标降低程度最小,阴阳两虚组TP、HF、LF指标降低程度最大。2.LF/HF值的变化,阳虚证候组LF/HF比值小于正常值,阴虚证候组LF/HF比值大于正常值,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虚证MH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明显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与中医证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脾肾气虚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下降程度较轻,阴阳两虚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下降程度较重。阳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占优势,阴虚证患者交感神经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中医证候调查,探讨ARAS患者证候分布特点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ARAS患者进行中医虚损和邪实证候评分;所有病例采集人口学、病史及各种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血压、生化指标、超声、肾小球滤过率等临床指标;分析各项临床指标与虚损证和邪实证积分之间的关系。资料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 Correlation,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ARAS患者虚损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多见,邪实则为多湿多瘀;(2)ARAS患者虚损证积分与邪实证积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3)病变累及单侧肾动脉与双侧者中医证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RAS患者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见脾肾气虚,挟湿挟瘀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1~2期非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变异情况,应用中医辨证方法分析CKD1~2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收集47例CKD1~2期非高血压患者及30例健康人的24 h动态血压数据,比较两组血压昼夜异常节律的发生情况。对CKD组进行中医证候评分,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分析不同中医证素与非杓型血压的对应关系。结果:CKD组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CKD组昼夜平均舒张压差、昼夜平均舒张压变化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KD1~2期患者的主要病位为在肾、在脾,气虚、阴虚为其主要病因病机。在CKD组中反杓型血压患者脏腑辨证病位在肾及阳虚的发生率较非反杓型患者高(P0.05)。结论:CKD1~2期患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肾气阴两虚;肾阳亏虚,阴阳失调可能是CKD1~2期非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的中医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69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证候及理化指标的观察,初步探索中医"肾虚证"与肾脏内分泌物质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证候观察及辨证,同时进行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PTH等检验测定,最后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肾脏内分泌物质——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PTH与中医本虚证各证型有相关性。结论:初步探索肾脏内分泌物质与肾虚证各证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红蛋白、PTH等肾脏内分泌物质有希望成为慢性肾脏病(CKD)阴阳失调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为提高DKD中医辨证精准水平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DKD患者,根据尿蛋白定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e GFR)分为3期:即早期DKD、进展期DKD、终末期DKD,收集各期患者主证和兼证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描述性统计研究方法,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本研究制定的DKD分期标准,发现早期DKD处于微蛋白尿期,肾功能轻度受损,进展期出现临床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处于CKD3B期;终末期则以肾功能严重衰竭为主。三期中医证候分布各有特点:早期DKD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并可兼杂血瘀证;进展期DKD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兼证以血瘀证和水湿盛多见;终末期DKD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并呈血瘀、水湿、痰浊兼杂重症。随着DKD临床蛋白尿水平升高和肾功能损害加剧,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也随之增多。结论:随着DKD临床蛋白尿水平升高和肾功能损害加剧,不同DKD分期的中医症状出现频次增加、严重程度加剧,辨证分型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证候分布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方法将6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CKD3期(肾小球滤过率30-59ml/min)、中医辨证均符合气阴(血)两虚证、肾络瘀痹、风湿内扰证或湿热内蕴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询问调查,并详细填写凋查表。结果60例患者中医证候主要以肾气阴(血)两虚为主,所占比例达60%,湿热内蕴证占2%。风湿内扰证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非风湿内扰证患者。肾络瘀痹较非肾络瘀痹肾功能下降明显。各证型组间血常规、血尿素氮、血尿酸比较无显著差异。中医证候总积分与24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TG)和总胆同醇(TC)水平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KD3期中医证候分布和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