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MC)属于肾脏血管周围固有细胞,在正常情况下,MC的数量、形态和位置均保持相对稳定,其合成基质的能力也较小;但在慢性肾脏病发展过程中MC不仅是受害者,而且是病变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MC增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至肾小球硬化和纤维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各种急慢性肾脏疾患 ,随着病程的迁延 ,若干年后将步入终末期肾脏病阶段。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的患者大体及影象学诊断可见肾脏萎缩 ,呈颗粒状固缩肾改变 ,病理及免疫组化可见肾组织中肾固有细胞大量减少 ,甚或消失 ,代之以大量纤维性成份弥漫分布于肾组织中、肾小球发生了纤维化。肾小球硬化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各种肾脏疾患均因引起肾小球硬化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近年来 ,肾小球硬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将近年有关肾固有细胞 (以系膜细胞为例 ) ,细胞外基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简…  相似文献   

3.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因慢性肾脏病(CKD)导致慢性肾衰竭(CRF)并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患者正以每年11%速度递增[1].肾纤维化涉及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类CKD进展至ESRD的共同通道,因此,其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足细胞损伤在肾小球硬化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足细胞再生来源于肾干-祖细胞.足细胞损伤、肾干-祖细胞枯竭(或功能衰竭)与肾小球硬化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该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理论,梳理3者间内在因果关系,并据此试图解答当前面临的一些理论困惑.  相似文献   

4.
复方红景天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慢性肾衰竭(CRF)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加重所致的不可逆性大量肾单位丧失和各种代谢紊乱所构成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的形态学改变是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等。它将以不同速度进行性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近年来,虽然强化了透析前的综合治疗,以达到“保护肾  相似文献   

5.
叶任高教授是我国著名肾脏病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他把血瘀证只存在于肾病慢性过程的认识扩展到急性过程,又把血瘀证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推广至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更把血瘀证由肾小球疾病延伸至非肾小球疾病.叶教授以辨病辨证相结合,运用活血化瘀法贯穿肾病治疗,效果明显,兹将叶教授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包括绝大多数原发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及移植肾~[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本文就超声新技术近年来的在慢性肾脏病领域,特别是评估肾纤维化程度和肾皮质血流灌注情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慢性肾脏病的病理、组织学基础肾纤维化是CKD进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病理形态学特征~[2],包括多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硬化、系膜基质增多及肾小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衰竭 (以下简称CRF)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 ,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 ,导致体内代谢产物潴留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紊乱的一种综合病征 ,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病情复杂多变且危重。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中医药在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 ,取得新的成果。现将近年来CRF中医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实验研究1.1 减轻肾小球损害 CRF是各类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的共同表现 ,主要病理特征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过度积聚 ,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8.
肾脏病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肾脏病中药现代药理的研究、中医药调控细胞因子网络的研究、中医药防治肾小球硬化的研究,以及中医药防治肾小球肾炎伴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等,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肾脏病中医药研究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以局灶节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为基本的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儿童和成人肾病综合症中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在美国人群中发病率约为7/100万[1],而我国人群中FSGS患者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10%[2];且最终约20%的患者会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目前尚缺乏良好的治疗手段,祖国医学在治疗肾脏病中有独特的优势,吾跟随刘师学习期间,发现吾师治疗FSGS有独特的疗效和方法,故  相似文献   

10.
肾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共同病理特征,包括肾小球硬化(glomerular sclerosis,GS)、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enal tubule-interstitial fibrosis,TIF)和血管硬化。其典型病理特征表现为肾小球内固有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肾间质成纤维细胞(MF)增生及间质毛细血管丧失。  相似文献   

11.
正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MsC)是肾小球重要的固有细胞之一,在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过程中,系膜细胞占据着重要位置。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系膜细胞增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ECM)增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及肾小球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减少以至使MsC、ECM趋于生理状态,可以阻止CKD的进展。故而设法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减少ECM的聚集,对于CK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肾小球肾炎目前仍为我国导致慢性肾衰竭第一位原因[1,2],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现状可有效降低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病率。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目的,而蛋白尿为导致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西医主要以限盐、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降低血压和肾小球内压来  相似文献   

13.
<正>细胞外基质不断蓄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血管硬化,这些过程均参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1-2])。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延缓肾脏病变进展,因此探寻新的能够早期发现CKD的生物学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是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I2(PGI2)在慢性肾脏病进展中的作用,及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测定135例来我院门诊和住院的2~4期慢性肾脏病(MDRD公式计算GFR以确定分期)患者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患者ET、TXB2、6-Keto-PGF1α的变化;并将这些患者分为血瘀证和非血瘀证,观察各期患者血瘀证的检出率,各期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ET、TXB2、6-Keto-PGF1α的差异。结果:从CKD2期到4期,ET逐渐增高,2期、3期、4期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期和3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期分别与正常对照组、2期、3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CKD2期到4期,TXB2逐渐增高,6-Keto-PGF1α逐渐降低,2期、3期、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期分别与正常对照组、2期、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期到4期,血瘀证检出率逐步增加(2期21.4%,3期49.0%,4期68.2%),CKD2期和3期的血瘀证均较非血瘀证ET、TXB2为高,6-Keto-PGF1α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KD4期的血瘀证较非血瘀证ET、TXB2为高,6-Keto-PGF1α为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凝血机制的紊乱随着CKD的进展逐步增加,在进入CKD4期后尤为明显,TXA2/PGI2的代谢异常,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受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凝血机制紊乱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血瘀证,随着CKD进展,血瘀证患者逐步增多,在CKD4期血瘀证虽然较非血瘀证患者的凝血机制有异常,但无明显差异,提示CKD4期非血瘀证患者虽然没有宏观的血瘀表现,仍可能存在肾脏的微型癥积,即肾脏局部的瘀血阻络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三七总苷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最终进展为慢性肾衰竭(CRF)。传统的观点认为,CRF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严重病变所致,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小管一间质纤维化与CRF的关系较肾小球更为密切。此外,肾间质纤维化在早期是可逆的,所以肾脏病学界把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作为本世纪的主要目标之一。三七总苷通过促进肾成纤维细胞凋亡,阻断肾小管上皮转分化,抑制肾小管上皮增殖及胶原合成分泌等作用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可望成为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之一。炎症是肾小球肾炎和小管间质疾病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炎性细胞积聚是许多肾脏疾病的重要特征。肾脏的急慢性炎症是肾脏疾病活动和进展的重要预兆,因此,研究介导肾脏炎症的机制对预防或治疗肾脏疾病进展至关重要。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中醛固酮的水平升高[1],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局部RAAS节律也发生改变[2],肾小球滤过率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主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迄今研究己阐明Notch信号通路的主要成员及核心转导过程,发现Notch信号通路与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肿瘤发病有关。近年来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证实,Notch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等多种肾小球疾病有关,参与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的发生。本文旨在介绍Notch信号通路及其在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探索肾脏病发病机制和相应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IgA肾病(IgA-nephrophthy,IgAN)在我国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最常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局灶性肾小球硬化(focal glomerulosclercsis,FGS)为IgAN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本文报告我院216例病理类型呈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的IgaN(IgAN-FGS)的临床病理表现,并通过临床病理联系分析,对反映IgAN病程进展的临床参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病程长,病理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病理表现有肾小球球性硬化、节段性毛细血管塌陷或狭窄,血管襻挤压、闭塞,球囊黏连,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肾小管灶状萎缩,肾间质灶状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等[1]。导师刘光珍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中医肾络瘀阻、肾微癥瘕证候表现与肾脏病理诊断为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患者的临床表现甚为相似。导师在临床慢性肾脏病诊疗过程中衷中参西,注重中西医结合,辨证地认识中医肾病与现代医学肾脏  相似文献   

20.
<正>新近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人数已达1. 19亿,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危害我国民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1]。其中,肾小球疾病仍然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的病因[1]。近年来,足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已成为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是不可再生的,足细胞的损伤在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3]。近来有研究表明,microRNA(miRNA)的表达异常与CKD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联系,这为我们防治CKD提供了新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