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麦伟丽 《现代医院》2012,12(8):87-8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意义。方法选用2010年1月~2012年5月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72例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对照组68例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成功、死亡率。结果观察组66例患者安全送回医院,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91.67%,死亡率为8.33%;对照组患者送院后成功抢救53例患者,死亡15例,抢救成功率77.94%,死亡率为22.06%。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提高13.73%,死亡率降低13.73%。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给予正确的指引,实施相应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加强监护,、安全转运、正确交接班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对危重症院前急救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本院院前急救患者200例,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100例行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100例行MEWS干预,对两组干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急救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转入专科率、转入ICU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好转出院率较为37.00%,较对照组20.00%高,观察组急诊留观率、死亡率分别为13.00%、3.00%,均较对照组35.00%、15.00%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00%,较对照组89.00%高(P<0.05)。结论 MEWS评分系统在危重症院前急救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提高急救效率,促进患者转归及预后,还可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的效果与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20急救"接诊的125例脑卒中患者完整资料作为分析依据。根据急救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65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自拨打急救电话至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所需时间、接受对症治疗时间、致残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救至院前急救开始的时间及转送回院接受对症治疗的时间均要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01);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以上各组间差异比较显示P0.05。结论采用高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为患者赢取最佳抢救时间,使患者尽快接受抢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群体创伤患者急救中实施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创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于急救过程中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于急救过程中实施全程护理,并观察2组患者经相应护理干预后的有效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群体创伤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为(27.88±7.65)min,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64±5.36)分,治疗依从性评分为(92.48±6.38)分,抢救成功率为100.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群体创伤患者急救中实施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以此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6,(12):1689-1690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模式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3月收治的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例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6月收治的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例为观察组,应用全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前死亡率、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护理模式有助于缩短颅脑损伤急救患者的急救时间,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院前急诊急救护理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罗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88例院前急救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144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患者病情评估时间、转运时间、住院时间、院前急救护理服务满意率与成功抢救率。结果研究组病情评估时间、转运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8.03±2.28) min、(18.52±4.41) min和(27.19±6.01) d,明显短于常规组的(11.26±2.02) min、(21.42±4.65) min和(33.52±5.86) d,研究组院前急救护理服务满意率和成功抢救率分别为97.9%和10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9.6%和9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院前急诊急救护理应用效果明显,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成功抢救率和整体护理质量,同时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其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由120急救送至天津市人民医院的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措施,观察组按照急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分析比较两组的急诊停留、急救、分诊评估、球囊扩张时间,急救效果和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AMI患者急诊停留、急救、分诊评估和球囊扩张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MI患者抢救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MI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AMI患者抢救中可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改善抢救效果,并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研究分析标准化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高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有效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 0,P<0.05)。结论为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标准化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抢救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抢救的86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根据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常规急救护理模式)与观察组(42例,常规急救护理模式+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比较两组的急诊抢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6,(12):1675-1676
目的研究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院前抢救时,运用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方法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间实施普通院前急救护理模式,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实施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措施,选取两个时间段的颅脑损伤患者各42例,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